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76|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新生签名售书并赠写斋名 [复制链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6 17:16: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易新生签名售书


   易新生著《写在书法边上》,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32元。 页码:256页开本:850x1168 1/32 印张:8  该书收录了易新生近年书法散文、书法评论等近百篇,由唐吟方、陈金分别作序。配有插图,印刷精美。

  凡欲订购者,请按照如下形式办理:

   1、银行汇款:工商银行、6222003202100918401 、易新生。

  汇款后,请及时通知易新生(发短信13995527557),或通过论坛告知你的“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金额、册数”。

  2、邮局汇款:430040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协 易新生。汇款单附言注明:册数、电话。
  
  提供服务:
  1、购书者可获易新生签名,并赠写斋名,不另行收费,但斋名限5字以内。

   2、凡购10册以上者,赠易新生作品一件(四尺对开以下大小)。

[ 本帖最后由 陈金 于 2008-10-24 17:07 编辑 ]

nEO_IMG_封面.jpg (73.68 KB, 下载次数: 164)

nEO_IMG_封面.jpg

nEO_IMG_封二.jpg (69.04 KB, 下载次数: 175)

nEO_IMG_封二.jpg

nEO_IMG_封三.jpg (66.72 KB, 下载次数: 168)

nEO_IMG_封三.jpg

nEO_IMG_封底.jpg (68.1 KB, 下载次数: 171)

nEO_IMG_封底.jpg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2#
发表于 2008-8-26 17:17:56 |只看该作者
...

nEO_IMG_目录之一.jpg (65.23 KB, 下载次数: 169)

nEO_IMG_目录之一.jpg

nEO_IMG_序一.jpg (92.27 KB, 下载次数: 161)

nEO_IMG_序一.jpg

nEO_IMG_内页1.jpg (36.21 KB, 下载次数: 150)

nEO_IMG_内页1.jpg

nEO_IMG_内页2.jpg (104.82 KB, 下载次数: 156)

nEO_IMG_内页2.jpg

nEO_IMG_书签.jpg (43.1 KB, 下载次数: 156)

nEO_IMG_书签.jpg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3#
发表于 2008-8-26 17:19:17 |只看该作者
书名:写在书法边上
序一·书法边上的生活状态(唐吟方)
序二·围着书法打转转的新生(陈金)
书法之情
1、为何学书
2、雨中临帖(图)
3、游艺斋呓语
4、书法家
5、书法与寂寞
6、书法与狂
7、书法与乐趣
8、雅人胜士 潇洒风流(图)
9、满腔悲愤化作笔底明珠(图)
10、腹有诗书气自华(图)
11、与“艰深”拜拜
12、戏说书法
13、我对王羲之说
14、古人微笑着写字
15、不可辱没古人
16、由“书读完了”想到的
17、细节
18、展现真我
19、钟情书画的通渭人
20、妻不管我(图)
书法之乐
21、从艺独白(图)
22、对两件书作的自我解读(2图)
23、书法生活
24、书法情结
25、书法记趣
26、怎么就爱上了书法
27、我以小楷写东坡(图)
28、我临羲之《寒切帖》(图)
29、快乐就在过程中
30、探访书斋
31、敬惜字纸(图)
32、时间的打发
33、相逢意气为君饮
34、人到四十不自知
35、书架
36、古城平遥游(图)
37、通渭酒事
38、碰壁
39、扑朔迷离话谷朗(图)
书法之人
40、邓少峰与书画艺术
41、昌明方丈与书法(图)
42、关于金伯兴先生
43、入古即正道  创新凭根基
44、孙晓云的厚度(图)
45、牵着书法的手一起走
46、黄陂的“书法大树”
47、寻找心灵安歇的净土
48、说长忠(图)
49、初见唐吟方(图)
50、才情出众周德聪
51、相逢何必曾相识
52、同阿金比差距(图)
53、与印人徐智的交易(图)
54、醒着的眼睛
55、真诚爽朗说胜江
55、陈丹青印象(图)
56、一山一水总关情
57、幸识冯今松先生(图)
书法之痒
58、正书的精神品格
59、书坛十大流弊
60、枉担虚名的当代书法
61、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
62、技法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图)
63、关于“主义”
64、创作与应用的分离
65、书法批评之难
66、浮躁是大敌
67、展览的弊端
68、代表作不可强为
69、书法与科学漫议
70、答冯玉春先生
71、烟幕下的“智性”
72著名”何其多
73、名与实
74、签名随感
75、炒作九法
76、关于“打造书法精品”
77、画家,请留心你笔下的字
78、书法与错字
书法之外
79、女儿迎回归
80、孩子,听我慢慢跟你说(图)
81、携子考学
82、漫步春天
83、家乡的豆丝
84、漫话漫画
85、湖水清 湖水亲
86、无奈灯鸣
87、乡村忆旧(图)
88、写在后面的话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4#
发表于 2008-8-26 17:19:58 |只看该作者
序一

书法边上的生活状态


唐吟方



  易新生是一个钟情于文字并长于表达的人,长期痴迷于写作。他在龙飞凤舞地使弄毛笔之外,还兼涉书法理论。他的文字机智、敏锐,极富人情味,具有一种亲和力,连同遣词造句上那种平民式的幽默,显示他在书法边上真实的生活状态。在他与书法生活有关、无关的文字中,写书法生活的那类文字是最耐看的,文字里饱含着体验、感受、冲动和激情,虽然琐屑平凡,却能小中见情,道人所不能道。我以为在今天还坚持写作的书人作家中,易新生是值得注意的,其文字浸润着实实在在的书法生活,没有一点虚妄,每一个喜欢书法的读者,都能从他的文章里读到自己的影子。然而,从价值判断来衡量,我不能不说被易新生称为“书法之痒”的一类文字是最有份量的。我至今仍然记得他写的《书坛十大流弊》,对当前书法界的流行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引起了书坛广泛的关注。文章最初发在《书法》杂志,后来《文汇报》作了转载。他提出的书法界流弊,包括文化缺失、主义泛滥、竞争无序、风行印制作品集、润格与市场脱节、作品面貌雷同、吹捧盛行、创新盲目、急功近利、疯狂炒作,是书坛有识之士都有的同感。历史上无数艺术家的成功经历证明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但是今天的书坛,就整体而言,书法作者读书过少,全面综合的文化素质比较欠缺。易新生感慨“如果这样的作者也能够称之为书法家,那书法家这顶帽子也太不值钱了”。这样的文字,值得书坛人士深思。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以“展览”为中心的机制,易新生同样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衡量书法艺术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只是技巧,恐怕谁也不会答应。因为技术活儿通过训练,而且只需要训练就可以掌握。如果果真如此,我们的书法家也就与匠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书法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必然在技术之外,还要建立境界。书法家必须以学养作支撑。回头再看展览评选,以全国展为例,其作品初选量3-5万件。有人作过推算,评委要在三五秒钟内判定一件作品的生死,可以想见其评审标准,除了技术和形式感之外,评委还能看什么?不可能有时间去读作品。这也就无怪作者要以形式至上了。”

除“文化”与“书法”关系一类话题,易新生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如“科学与艺术”一类话题也表示关注,这是许多人都遭遇到的问题。易新生清晰地表明自己看法:“无论科学如何发展,怎样强大,我仍然认为书法艺术是不会被其替代的。用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方程式是无法对书法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可以规范笔墨纸砚这些具体之物和字径大小、线条粗细这些实在之形,但规范不了思想、意识、韵味、情感。鲜活的感觉、生动的形象、智慧的思索、丰富的想象,不是科学所能做得好的。艺术性是书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们的日子日益科学化、理性化的今天,艺术仍然固守着人类的神性,人类的美。艺术是要借助想象的。”我有时在想能文的易新生原来那样感性,揭出了他“文人原本是书家”的老底。

  易新生的关注面看似广泛,细细想来生长点只有一个,便是他太在乎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出于这样的原因,他对书法的“寂寞之道”表示了极大的礼敬——“把书法之中的寂寞视为享受,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与精神取向。”他觉得借助书法享受寂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易新生在一篇写他湖北老乡严学章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艺术圈里,我们见到的大师太多。人们对大师多半打不起精神,而对黑暗里醒着的眼睛更为在意,人们寄希望于这样的眼睛能洞穿黑夜,打探出书坛异彩纷呈的观点和书坛中人的内心世界。”以易新生的人生态度和写作的立场,他正在努力实践着做一个“眼睛醒着”的人。

  我是最早劝易新生把历年的笔耕成果结集的朋友之一。一方面出于私心,真心喜欢他的文字以及文字传达的内容;另一方面易新生作为武汉中青年书家群的一个,他的勤于思考、观察及其书法状态在当下书坛都具有样本意义。当易新生把准备结集的消息告诉我时,我感到很高兴。在文字被极度冷落的今天,他的做法和他务实的文字与现实形成很大的反差,我甚至觉得在这一点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有点过分理想化。但我对此充满了敬意,毕竟他的这个集子,给了我们一个了解20世纪60年代书法人精神界面的机会。
                  (2008-4-28匆草成于北京仰山桥畔)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5#
发表于 2008-8-26 17:20:35 |只看该作者
序二

围着书法打转转的新生



      陈 金

  人称新生为老易,以其学书“格子”之老也。
  
  老易不老,四十冒边。耳不聋,眼不花(心花不花不知道),连副眼镜都不戴,不像个读书人。
  
  老易不易,撇开乡下的牛,洗净腿上的泥,跑到了城里,管一大堆子政协委员的事。
  
  新生长得比较过细。
  ——从身材到他脸上超现实主义的褶子。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他身上一点都体现不出来。

  在人海里,他很容易被“淹没”。
  但在墨海里,他却常常“浮”出水面。

  一般书家都有名,有字。他字什么,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一直爱字,爱写字。
新生写字也比较过细,精工出了些细活。

  年轻时来“硬”的,在“硬坛”获得了一些大奖,也被别人骗去了一些小钱。
  人近中年,来“软”的,在“软坛”又混出了些名堂。从市里混到省里,从省里混到全国,中国书协的一些展览也混进去了几次,若不经意地拿到了中国书协的那个“怕死”(俺说的是英语)。

  他有名了,从区里到省里都有了“乌纱帽”,最大的“乌纱帽”是副主席——东西湖书画协会的。

  于是,隔三岔五有机会过一下坐主席台的瘾。但他看重的是下台后的酒肉,和酒肉带来的晕晕乎乎的感觉。

  于是,隔三岔五有人请他“写大字”。他借别人的纸练了字,别人还给他“老人头”。他“韵”(俺说的是武汉话)足了那个味儿。

  于是,他云游四方有友人慕名车接车送,好烟好酒招待,吃了,喝了,“密电码”交了,带回一摞书友的作品,一腔哥们的情义。

  末了,还催生几篇记游的文。

  其实,光靠写几个大字,新生不会享如此大名。

  比新生写得好的还有不少。这个,他懂。

  写字常思字,若有所悟,如骨鲠在喉,他想吐出来。
“我要敲字——写文章。”他说。

  十多年中,他像农田里套种庄稼一样,写字间隙,写点把文章。

  写点对作品点画、结构的理解。
  再写点对作品韵味和风格的把玩。
  再再写点与书画师友的交游。
  再再再写点自己习字的乐趣。
  酒喝多了,憋不住,就写点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文章……

  就像毛笔饱醮水墨后,滴了一点在上好的生宣上,慢慢洇开来——
  这中间最浓的地方就是书法,晕开的地方就是“关于书法”。
  同时他认为,书法博大精深,他还只是在书法边上蹭,没有完全潜进去。
  于是,我顺其意说,你文章结集,就叫《写在书法边上》,如何?
  他说:“三个字,‘我看可以’。”

   钱钟书先生有书曰《写在人生边上》。
  论学问,钱先生好。
  论书法,易新生好。
  互补。互衬。(一笑)

  新生为文,一如其饮酒,勤奋。
  一有感觉,他就要写;加上有些报刊又约,他也要写。日积月累,竟超过了《诗经》的篇数。

  只是有时是捂在被子里写,还要倩人打字。苦了女秘书!
  
  新生为文,亦如其饮酒,率真。
  其作客,满桌不沾酒,他独酌独饮,喝完说,爽。
  其作文,怎么想就怎么说,从不拿腔作调,从不故作高深,亦如其走路,顺势而出脚,从不走“猫步”。

  他有时也端起架子写点论文,还挤进了国展。不过不多。

  他有时也玩点花板眼,来点浪漫主义的篇什,如把王羲之扒起来问话,如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召集到一起谈书法。这种情况也不多。

  关于他的写作艺术,我对写作没什么研究,说不好,大家自己去看好了。
  
  关于他的艺术观点,也还是请大家自己看——
  就像小说、电影,我先把结果告诉你了,意味就大减了。

  本人平头百姓一个,既不善书法,也不善属文,于写序,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诚惶诚恐,像祥林嫂一般,说了一堆胡话,不着边际,恐有佛头着粪之嫌,也不知道算不算序。 

           (丁亥腊月二十六日夜映雪呵冻敲于汉上浸古斋南窗灯下)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6#
发表于 2008-8-26 17:21:42 |只看该作者
易文选

雨中临帖




 雨天是读书人的大好时光。窗外烟雨濛濛,室内一片宁静。静对风雨,安心读书,体味字里行间的呢哝婉转与慷慨激昂,让思绪进入身外的世界。这是读书妙境。此时,读书人会感到格外温馨。同样,书法中人对雨中临帖也备感亲切。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无论是细雨绵绵,还是大雨滂沱,只要一打开字帖,心就会从喧嚣浮躁的周遭世界收回到宁静悠闲的书斋。先泡上一杯茶,坐下,让杯中的茶叶慢慢伸展开来。此时的斋室也变得闲适而温馨起来。静对古帖,活脱脱一个又一个古人浮现在眼前,仿佛就能与古人促膝而谈,觉得自己与古人也能融洽起来,似乎一下子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纸濡墨,顿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跨越时空的感觉。雨中临帖最是养性怡情,风和雨润,心朗神清,手下也变得格外畅快。此时的临帖,成了与古人的对话,在对话中,能发现古人的艺术灵光,能观见古人的高深所在,能打探到古人游心尘世以外的奥妙,对古人的神来之笔,怎能不一唱三叹?同样地,雨中读帖,也是一大快事。这字帖并不需要什么选择,随意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就行,从中能领会古人的从容自得,领会古人的激情满怀。雨点敲打着玻璃与窗台,雨声滴嗒,在雨叩窗棂声中,你的神情会变得润泽起来,思绪也会飞舞起来。对此,我撰联曰:“青灯黄卷书斋寂,疏雨轻风字帖残。”身处这个高速运转社会的忙碌之人,能在轻风疏雨中静对古帖,放逐心灵,寻会天机,这样的享受简直近乎奢侈。


 一帖写毕,搁下手中之笔,倾听窗外的雨声,就像聆听美妙的音乐。那雨,打在瓦檐上,叮叮咚咚,宛如来自天堂的演奏;打在阔叶上,发出噗噗的声音,简直就是佛界梵音;落在花草上,沙沙作响,有如音乐中的揉弦;落在泥土上,淅淅沥沥,发出的声音略带沉闷,仿佛是天地的和鸣;偶尔落在窗户玻璃上,雨滴唰唰地滑下,让人体会到九曲回肠的滋味。如果是久晴遇雨,再听那久违的雨声时,那才真叫畅快,简直使人有羽化登仙、脱胎换骨的快慰,那雨声真是悦耳动听,沁人心脾。


 无雨的日子,人会变得思涩,大脑会像沙漠一样荒芜。有雨则不同,雨能使人头脑灵敏,心田滋润,精力旺盛,步履矫健。雨能引发诗人的无限遐想,使诗人吟出锦绣词章。不少诗人借雨助兴,从而文思泉涌,意气盎然。孟浩然因听到“夜来风雨声”,既而感叹“花落知多少”。杜甫对春雨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将春雨当作好雨,这好雨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游偏安一隅,小楼听雨,却能体会到“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温馨。书法讲究一个“悟”字,我深信雨声不单能触发诗人的灵感,同样能开启书法之人的智慧。


 蓦然想起苏东坡雨中潇洒的情形来。谪居黄州的苏东坡,某日归途遇雨,同行者皆狼狈不堪,而他却不知不觉,依然自在——“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屡经沧桑的大师胸怀。他的心胸已如一片汪洋,无论风雨阴晴,都能不宠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雨,能映衬出苏东坡从容不迫的境界,也能洗却我们心头的浮躁与虚荣。


 临帖累了,移开视线,眺望窗外,只见烟雨朦胧之中,人们行色匆匆,撑着雨伞各自忙着赶路。这时,你一定会生出风雨兼程、风雨无阻的豪气与自信。
                             2004.2.8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7#
发表于 2008-8-26 17:22:35 |只看该作者
易文选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解读




  春秋时期,介之推宁可被大火烧死,也不肯出仕。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在每年介之推的遇难之日不准生火煮食,于是有了寒食节。


  “乌台诗案”解决之后,苏东坡走出监狱,被贬到黄州,形同流放罪人。无尽的诬陷使苏东坡险些丧命,但他不因此而颓废,仍然潇洒豪迈,依旧吟诗挥毫,“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黄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站。在那里,他写下了《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名篇。


  这是苏东坡来黄州的第三年,清明节就要到了,静对春日苦雨,他偶尔记起这天是寒食节,遥忆古人介之推的高节,对照自己的严酷现实,不免心生感慨,写下两首五言诗,为我们留下了寒食诗稿。


  文豪的落寞也会与众不同,也会高人一筹。他这无意间写下的诗稿,竟然成了千古杰作,为人争相传诵。看来他写下的不只是一篇简单的诗稿,分明是一段书法史上的佳话。


  当时他的生活际遇并不好,甚至有些窘迫。不信,我们读读其中一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不愧是旷世奇才,能独领一代风骚,愈是处境悲凉,他愈能写出好的作品,清贫的生活不能对他的文学与艺术产生丝毫阻碍,反而使他的诗文、书法更加灿烂动人。


  他对自己的书法深信不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对《寒食诗帖》备加赞赏,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意思是苏东坡此诗不在李白之下,书法兼取诸家之长,如此天下难得的艺术精品,东坡本人怕也难以重新再现。


  我是在一个细雨沥沥的日子走进苏东坡《寒食诗帖》的。静坐窗前,一遍又一遍品读苏东坡诗稿,看到得意处,顺手展纸拈笔,写上一阵,让我的心随着苏东坡笔墨运行的轨迹一起振动。


  《寒食诗帖》的书写是一个跌宕起复、富于变化的过程。细察其书写,体味其情绪变化,正如静听《梁祝》的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循着平缓导入、逐步展开、形成高湖、复归平静的步骤而变化。同样,《寒食诗帖》是在提按顿挫的挥写中,奏出“笔墨乐章”的。其起首处是缓缓进入的引子。此时,我们仿佛看见苏东坡舒缓磨墨,将笔慢慢掭顺,沉思片刻后轻轻落纸,和风细雨般地写下了前几行字。此时他用笔迎送到位,格外精熟,写出了一片雅致情怀,写出了一片清新姿态。高人论道,由于成竹在胸,往往漫不经心地开始,声调并不高,娓娓而谈。苏东坡的开始不也是这样的吗?


  经历了第一首诗的后几句书写过渡,写到第二首时,苏东坡便沉着痛快地直抒胸臆了。字形逐渐写大,笔画逐渐变粗,给人以气势和力量。写到“纸”字处,来了一个点睛之笔:一句写完,最后一笔不妨放将开去,图个痛快,率意拖出,拖他个“大江东去”,拖他个“千骑卷平冈”,拖他个“鸿飞那复计东西”。虽然第二行中也有“年”字的末笔长写,但前后两次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写法也不尽相同。前者是一个心胸豁达之人的轻松出手,后者则是苏东坡要将一泻千里的情感发挥到极至,一吐为快。他要借助手中的纸笔倾诉心头的忧郁和哀怨。愈往后笔墨变化愈丰富,直到在奔放之中置笔墨关系于不顾,全凭良好的书法底蕴,肆情挥写,“任凭一股英雄气驰骋纵横”。此时的苏东坡已经进入了“字”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地。


  高潮过后,落款处是平静收拢的尾声。经过狂风骤雨般的倾泄之后,他已快然自足了,心地逐渐恢复平静。写到结尾“右黄州寒食诗二首”一行数字时,他放慢了节奏,字也写小些了,格调趋于平和,与起首处正好形成呼应。


  “天真烂漫是吾师”是苏东坡的艺术主张。其精神实质就是脱去雕饰,崇尚自然。作品中出现的书写错漏,不妨就在旁边改正,点去多余的字,补上写漏的字,这是他不甘羁绊本性的自然流露。


  当年的苏东坡是被押送到黄州的,他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地方。但他与黄州格外有缘,他为黄州的风物景致注入了精神力量,倒过来,黄州又承载了一个大文豪、大书家身处逆境的命运和遭际,黄州依山临水的美景,也抚慰了他的心灵创伤,启发了他的灵感,成全了他的艺术。这帧苏东坡46岁时写下的《寒食诗帖》,人们将其奉为至宝,认为它是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001.2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8#
发表于 2008-8-26 17:23:19 |只看该作者
易文选

戏说书法



  在一个虚幻时空里,不知怎么一下子就聚集起一群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外国人、故事里的人。他们面对书法,于是有了下面的说法。

  孔子: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书则殆。

  老子:祸兮书所依,书兮祸所伏。

  荀子:君子赠人以书,庶人赠人以财。

  惠子:子非书家,安知书法之乐。

  王勃:穷且益书,不坠青云之志。

  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书法有专攻,如是而已。

  杜甫:书不惊人死不休。

  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黄庭坚:嬉笑怒骂,皆成书法。

  范晔:有志者,书竟成。

  陆游:纸上得来亦不浅。

  林则徐:书纳百家,有容乃大;笔力千钧,无欲则刚。

  曹雪芹:世事洞明皆书法,人情练达即文章。

  鲁迅:不在书法中爆发,就在书法中死亡。

  毛泽东:数书法人物,还看今朝。

  马克思:在书法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伽利略:真正的书法,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

  爱因斯坦:评价书法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它的参照系。以不同的参照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拿破仑:不想做盟主的书家,不是好书家。

  培根:篆书使人深沉,隶书使人飘逸,楷书使人庄严,行书使人超脱,草书使人纠缠不清。


  唐僧:书哉书哉,阿弥陀佛。

  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贾宝玉:女人的书法是水做的,清爽;男人的书法是泥做的,浊臭逼人。

  二诸葛:今天是五月初四,不宜书法,不宜书法。

  李逵:书法书法,书什么鸟法。

  那英:欣赏书法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崔永元:书法,不过如此。

  任贤齐: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书法真精彩。

  孟庭苇:空中有朵书做的云。

  米卢:中国书法不是不能走向世界,只是缺乏走向世界的经验。

  王菲:你书法所以我书法。

  高年生:书法,忘不了你的人是我,牵挂你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王志文:这就是书法,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

  卫慧:料想书法也应该有内衣,脱掉内衣也许会更有意思。

  张宇:千金难买是书法。

  张学友:书法,使我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魏积安:书法伙计,哎呀伙计,好哇伙计。

                            2003.2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9#
发表于 2008-8-26 17:24:03 |只看该作者
易文选

古人微笑着写字



  面对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品鉴、推测和揣摩。我就曾突发奇想,试图思考古人书写的情感问题。王羲之是在了无罣碍、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写成《兰亭序》的,杨凝式是在不经意中写成《韭花帖》的,苏轼是在气定神闲的清静中写成《寒食诗帖》的。由此,我相信许多古人书写时,一定是微笑着的,他们的书写态度一定是平和可亲的。要不然,那些千古名作不会那么自由,那么灿烂。

  古人作品中,蕴含着闲适与不羁,充溢着热情与自由。只要我们仔细地读一读就会发现,古人的笑容其实就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这笑意从何而来?我以为一者古人善于书写“自我”,他们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的是自我欲望。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手札、诗稿大多是这样的。二者古人心态悠闲,有“无意于佳”的一面。在某一特定时机,心手双畅,说不定就会产生精品,就会产生为后世不断效法的经典。《兰亭序》不是这样?王羲之为众多好友的诗作作序,在无意之中,一举手书就千古绝作。

  今人则不同,必须为展览而写,必须为书法作品集而写,必须为迎合他人而写,无不肩负着某种使命。于是就要讲究“吸引眼球”,讲究“视觉冲击力”,不得不咬紧牙关,使书写的线条更具力度;不得不瞪大眼睛,使书写的字形更对评委与观众的口味;不得不板着面孔,使书写形式更加花哨,更具“特色”;不得不“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者充老成,年长者写“孩童体”。

  当今的书法作者也确有自身的难处,时常处在恐慌与矛盾之中。比如,怕作品在展览、参赛中惨遭淘汰,把自己的理想砸个粉碎,于是就揣摩评委口味,向评委靠拢;就效法以往获奖者,试图通过模仿他人而走向成功。比如,怕作品没有特点,于是就自己为自己划定一个“风格”之圈,并美其名曰“打造作品”。至于这到底是成就风格,还是画地为牢,也就管不了那么多。比如,怕作品不具冲击力,于是用长线用枯笔,讲对比讲夸张,求突兀求奇异。为了写字,要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

  从书写情感上看,今人在书写作品时,或瞪着眼,或咬着牙,或板着脸,或憋着气,总之情绪紧张,而将微笑忘得一干二净。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也确实笑不起来。如果有的人说可以笑出来,那么,这种笑自然吗?是否有装出来、不真实的成分?这样写出的字不是不好,更不是一无是处,但其中不免缺少“自我”。今日的人们太爱这个世界了,太爱这个世界表面上的浮华和名利了,使自己被这个世界所捆绑,给自己戴上许多面具,以致迷失自我。

  我并不认为这些紧张求异、缺少笑容、人为因素过多的作法,都是当今书法作者的问题,这应该与快节奏的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人们像赶场似地,都躬着腰、咬着牙前行,心情不免有些焦急,周围的气氛不免有些紧张。你看,流行歌坛不也如此?歌手们喊歌,说歌,吼歌,五花八门,不也样样用上?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微笑也非常简单。比如,在电梯里,你为他人按一下楼层的按钮,他报你以微笑,这样的微笑会使你感到周身轻松与愉悦。挤车时,他人一不小心踩你一脚,而又说了一声对不起,这时,你会回他个微笑。这样的微笑会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友好起来。生活中的微笑就是这么简单,却很值得回味。

  米卢有“快乐足球”之说,我们何不摘下面具,轻松地面对这个世界,让书法也快乐起来呢?当今书法作者,在追求“时代特色”的同时,还得借鉴一下生活中的微笑,还得学习一下古人的微笑。

  我羡慕古人写字时的微笑。毕竟微笑是一种轻松、愉悦、自在的表达方式,微笑是有好处的,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2004.7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10#
发表于 2008-8-26 17:24:49 |只看该作者


易文选

书坛十大流弊




  流弊之一:文化缺失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是要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是要有独立艺术见解的。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必须靠思想、靠文化、靠才情作支撑。但在今天,文化素养高的书法家,为数尚少。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我们的书法作者的文化素质是比较低的,他们读书过少,不能建立自身的艺术观。这从书法作品中一看便知:抄写一首短诗,就错上几个字;写一件楹联,也把上下联搞反;作品题款,也不能做到文从字顺。在书写内容上,则是摘抄古人词章的多,自行创作的少。这样的作品举目皆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学得不深、研究得不够、领悟得不透。解决错字、病句之类问题,本应是书法家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但情况不妙,在这一点上时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这种人是难以读懂古人的,是难以理解艺术真谛的。如果这样的作者也能称之为书法家,那书法家这顶帽子也着实太轻了,也太不值钱了。反观古代书家,只要在书法艺术领域能立住脚者,哪有犯这类低级错误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岂止以书立名,其文采同样流芳百世。可见,当今书法作者必须在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上进行补课。


  流弊之二:“主义”泛滥
有些人生吞活剥地套用其它学科的“主义”大帽,或生搬硬套地借来西方文艺理论,把自己的观点弄得神圣无比。我们时常见到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如此等等。这些名词都是什么含义?能概括哪些本质规律?如何指导实践?恐怕不少“主义”的制造者也是一头雾水,难以说出其所以然。这种拉大旗作虎皮,搞“主义”自封的做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认为,有人是在拿“主义”吓唬人。
我们不是要否定所有的“主义”。如果某种“主义”能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现象的本来面目,正确地概括事物演变的因果关系,人们是会接受的。但如果把“主义”当作标签,生硬地往书法上粘贴,就会把事情弄糟,就会适得其反,叫人哭笑不得。


  流弊之三:竞争无序
书法的竞争必须通过作品说话。我们应该让作品过硬者享有较大的名声与较高的地位。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的,竞争呈现明显的无序性。一是缺乏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展览的评选固然在日益完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这种竞争还很表象,还不够全面,同时漏洞多多。书法家所需要的机制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的规则和秩序。机制不合理,傻瓜也会成功;机制完善了,机会主义分子自然会淘汰。二是专业媒体推介书家缺乏足够的公正,大量存在着发人情稿、发领导稿、发金钱稿的现象,使不少实力不错而缺乏活动能量的书法家备受冷落,鲜为人知。三是非专业媒体宣传混乱。编辑者们或因书法素质的制约,或因对新闻的猎取欲过甚,使见诸媒体的作品,常常不堪入目,使“口书大家”、“足书大圣”、“拖把书大王”大行其道,让他们穿起“皇帝的新装”,玩起自欺欺人的鬼把戏。再则,在电视剧中所见的“背景书法”作品,有几件值得一睹?这些糟践书法的作法,不但破坏了竞争秩序,而且会对读者、观众产生误导。


  流弊之四:作品集风行
现在印刷技术发展迅速,为人们印制作品集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能见到多种多样的作品集,有展览的精选作品集,有个人的艺术作品集,有数人合伙的精英作品集,有成百上千人的书法名典集……印制作品集本不是坏事,甚至应该提倡。但这样的机会有时被人过度“开发利用”,一些作者不顾书法作品质量,无知无畏,仓促上阵,把出作品集看作是能拿起毛笔写字者的娱乐场,争先恐后地闹腾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繁荣”景象,好不热闹。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众多的作品集中,有几本能使人看之动心?有几本能启发和滋养人?有几本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流弊之五:润格与市场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变为现实,书法作品进入市场理所当然。但在作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许多书法作者是迷茫的,不知如何应对现实,不能认识到书法作品的商品属性和自身作品的价值定位。或单方面地徒居清高,固守清贫,作品一概不售,视金钱为俗物,这类人在大长知识分子骨气的同时,忘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或一味地把作品润格往高处订,认为作品价位订低了,就会被人看不起,认为现在润格低了,今后难于涨起,结果只能让收藏者望而却步;更有人存一种侥幸心理,漫天要价,采取蒙人战略,能蒙一个是一个。而我们的市场呢?客观地讲,并不乐观,书坛之外的人士,对书法的需求并不那么急切,甚至有人尚未形成书法作品的市场意识,向作者索要作品的情况大量存在。正因为两者存在差距,因而我们见到的情况多半是你标出你的高价,我过我的日子,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市场冷清。出售者与购藏者缺乏应有的联系和交往。


  流弊之六:面貌雷同
作品面貌雷同是困扰书坛的一大顽症。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千人一面。虽然大家知道书法艺术应该追求个性,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回事:某一阶段,书法作品写大字吃香,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去写大字;某作者作字左右摇摆,一旦出名,于是大家一齐跟着扭动起来;某名人作字以真率取胜,有孩儿情趣,于是大家都装出一派天真。如此跟风运作,谁也不甘落后,大家不约而同地以流行为追求。时装讲究流行,书法似乎要与时装较劲,书坛好像要与T型台比美。如此搞来,今日流行写王铎,明日流行写张瑞图,它日流行写“民间”,哪有作品面貌不雷同的道理,而艺术个性却被忘得一干二净。


  流弊之七:吹捧盛行
书法报刊对作者的评论不可谓不多,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同一种声音——吹捧之声。广大评论者或应朋友之约,或为表示对师长的尊崇,或为迎合权贵,撰写的评论文章,全是“恭喜发财”之声。这种评论的形成,固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终究不正常,使评论走向媚俗化。
才临池学书几年的作者,本没有多深功底,却被吹成上承秦汉笔法,下开一代新风;几岁的孩童,才会写几个大字,也被吹成书法神童,艺坛冉冉升起的新星;虽然写了几十年,本无什么建树的“老童生”,却被人慷慨赠予人书俱老、德艺双馨之类光环;对稍有成就的书家的评论则往往以大师、书圣相称,大有超过王羲之之势。总之,我们的评论是一味地投作者所好,替作者抬轿子,大大方方地为作者戴上一顶又一顶桂冠。评论如廉价的赞歌。


  流弊之八:创新盲目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书家是再清楚不过的。但如何创新,大家似乎很迷茫,作品面貌或张牙舞爪、或呆板瑟缩、或粗野丑陋就是明证。书法作者不知创新是有前提的,即必须以继承为基础。黄宾虹说“未明古人,而言独造,人趋捷径,背道康庄。”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入古人的创新,只能贻笑大方。由于作者入古未深,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创新的含义,所谓的创新只能是盲目的,自以为是的。这样的创新未免浅薄,是经不起推敲的。


  流弊之九:急功近利
有的人并不认为书法是一门需要慢慢积累、不断丰富的学问,更不知书法需要融入众多学养,以为书法可以速成。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必要的基本功训练,或临帖种类不多,或临帖时间不长,尚不具备书写基本功,就急于创作,就到处题字。二是心态浮躁,不愿静下心来做学问,认为书法只需要搞它三五年,定能成名,定能出人头地。三是妄自尊大,对书法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便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成为井底之蛙的角色扮演者。四是利字当头,把书法当作盈利手段,当作实现升迁的敲门砖,以为会写字就是会书法,会书法就可以赚大钱,就可以名冠一时一世。


  流弊之十:疯狂炒作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异常发达。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炒作提供了便利。君不见演艺界炮制明星易于反掌,让一个个无名小卒一夜蹿红成为耀眼之星?于是书法中人也如法炮制,或策划展览,制造轰动效应;或借用包装,展示另类新姿;或操作拍卖,以人为的新闻造势,如此等等。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看出,这种自我推销的变相广告,似乎有点“跑题”,不能给书法本身以任何帮助。这样的书法作者所能赢得的只是一时之名与眼前的实惠,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无情的时光会把他们打磨得了无痕迹。
2002.12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6-29 03:48 , Processed in 0.0710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