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启功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Rank: 2

在线时间
49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13-12-27
阅读权限
150
帖子
2378
精华
1
积分
6997
威望
0 点
UID
257

版主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8 15:3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启功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笔者掌握的资料主要对启功先生的人品和其书法艺术加以浅论,书法艺术从结字,碑帖之别,传统和创新三个方面系统介绍。
关键词:启功先生,结字,碑学与帖学,传统和创新

笔者开始了解和关注启功先生是在2003年,后来在学习书法的访求道路上获得了很多信息。了解到先生在书法界和文化界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深度。至今笔者还在不断获取启功先生的各种资料,对他书法艺术的认识仍在不断加深。先生和他的字,绝对需要我们后学充分接触和认真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认识和评价。
启功先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名誉,人们经常赞誉先生的书法,其实先生不仅在书法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专攻古典文献,汉语文字,文物鉴定。他自己说书法只是他的副业,但却被后人评为“无意成家而成大家”。无论是看启功先生的文章,报道,还是听其讲座,他那既幽默又真实的谦虚往往会让我们的心情产生这样一个变化:即由轻松欢娱转入深思,又由深发出敬佩,最后这种敬佩会给自己的心灵以极大的自信和鼓舞,以前笔者在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也有过相同的感受。这便是启功先生教导后辈青年方法的威力所在:他用极其简约的言语,幽默而诙谐的为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或以自嘲的妙用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教,也非居高临下的语重心长。在大会上讲话,先生旁边放着他喜欢的毛茸茸的玩具狗熊,80多岁的他有时说话不太连贯,有顽童一般的归真,甚至有时会像那只小熊一样憨态可掬,没有一点大学教授的架子。他曾在开会的开场白里这样说:“我,本来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最近眼底出血,看东西不方便。所以我这次来不叫什么讲座或讲演,我是向各位求教来了。感谢各位方家能给我答疑解惑,在坐如有不耻下问的,也可以在一起探讨。”
但他在讲座的过程中仍像一位老师一样把自己所知所学层次清晰,重点分明的介绍给大家。遇到他自己独特的见解时,他一定会反复强调大家不要盲目相信他的“一家之言”,尽管他的这些学术观点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有充分的论证,也得到了书法界的广泛认可。
说到这里便谈到启功先生的书法。先生出版有很多书法集,但他的字更多的可见于各个招牌,书名,报刊,单位等题字上。“启体”这种风格已经给时人以深刻的印象。先生的书风大都是晋唐风韵的帖学书风。行楷吸收了颜《多宝塔》,欧《九成宫》,柳《玄秘塔》,唐《灵飞经》,赵佶《瘦金书》和赵孟頫、董其昌的行楷风格,草书中有《王羲之十七帖》,智永《千字文》和怀素草书的笔意。用笔浑圆修长,疏朗平和。
一 结字法
在结字上,启功先生早已提出自己著名的“黄金结字律”,他在《论书绝句百首》中就有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错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具体点说就是在字格的中间有一个小方格,这个方格的每边距大格边的距离与其边长的比为5:3的关系。这个小方格的四个顶点中至少有一个是字的通过点,当然也可是四个都被通过,如果字的某一部分偏离了应该通过的点,那它的结体就不好了。由于顶点至近边距:顶点至远边距=5:8,外项大于内项,就使得字的中宫很紧,形成一种内紧外松的规律。①如“教”字,内部紧凑,逢撇捺处必向外舒展,成放射状。其他的还有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的发现,如此字的结体便有了一定规律可寻。这种结字法是先生通过长期的读帖,测量而非妄加猜测,一定是可以拿来借鉴的。但是我们学习书法讲究临习古帖,观古今佳作,千篇一律者匠气十足,只有不断变化者才可能上升到精品。如果帖上的每一个字都一味遵循“启氏结字律”那古代几千年的书论中关于结字的著作就没有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单从《集王圣教序》里,笔者就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字与先生的结字律不相符,有的甚至背道而驰了。例如“川”字,帖中明显采用了“左松右紧”的结字,但由于三竖由低而高的布置,亦使全字的重心趋于稳定。先生提出内紧外松,但“怀仁”的“仁”字则中间空阔,向两边开张,诸如此类,还有一些欹侧很明显的字都有其他的结字的规律。先生自己也说:“以上只是曾向初学者谈的一些浅近的方法,至于早有成就,自具心得的书家,当然还有其他窍门和理论。”②也就是说启功先生的理论一定是可行的,但似乎有像牛顿经典力学一样的情节——具有它的适用范围:比如说多适用于唐楷和一些风格收敛的行楷,而不太适合魏碑,行草,更不用说篆隶了。而至于说到结字可行上可行的路子,则举不盛举,绝非只有启氏一家。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龙门山色,马寺钟声,汉唐遗韵,黛眉奇观!十三朝古都、美丽的洛阳欢迎您!
(471800)许燕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委统战部  手机:13663886405  qq:4236878  115946456

Rank: 2

在线时间
49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13-12-27
阅读权限
150
帖子
2378
精华
1
积分
6997
威望
0 点
UID
257

版主勋章

2#
发表于 2007-10-8 15:40:48 |只看该作者
二 碑帖论
除了结字风格的明显,启体书法还反映着先生对碑帖知识的种种真知灼见。翻阅过《启功书画集》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即里面的字呈现给人一种雅致的风骨,一种玲珑纤细,优美柔润,不焦不燥的文人情趣,这种尔雅脱俗的气韵被书家称为“书卷气”,“学者气”。洪丕谟先生也说过:“书卷气有时甚至可以左右一幅作品的成败。”③至于先生这种雅致的文人风韵,想必也和他主张学习的帖学有很大联系。纵观历代书家的出身,如果魏晋多是名士名流,那南北朝则多是无名士匠,如果说隋唐多是功勋大臣,宋朝则多是文人雅士,如果说元明多是画坛盟主,则清代则多是学士大儒。⑧比较各朝书家的主流,魏晋以来一直被帖所垄断,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帖学”,但如李邑,苏轼,黄庭坚,杨凝氏,米芾,董其昌等后朝诸家,多是取法二王或师宗颜柳唐楷的风骨。至清朝前期的刘墉,王文治,翁方纲,铁保,孙岳颁等人也就把帖学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直至后期才有了“尚质”的说法,也就带动了各种各样的崇碑反帖的书家和书论,碑学才得以萌生,乃至发展至今天书法派别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一般说来,碑重气势,帖讲韵味;碑显庄重,帖贵流便;碑求界格方严,帖追意态挥洒;碑以雄健为美,帖以温雅取胜;碑讲刀法,帖重笔意;碑有二次创造之美,帖贵一次挥洒成功;学碑取其结字体势,临帖求得笔情墨趣。”④故帖学为主的书家很容易带有文人的雅致,而碑学的“利刃”往往给人一种“金戈铁马唱大风”的雄浑与粗旷或者是拙朴苍寿,顿则山安的感觉。如近代康有为,现代的于右任,当代的孙伯翔等。
启功先生在著作了说过他不学碑并不是说碑不好,也不是不让别人学,主要是因为碑字难以捉摸——没有现成的墨迹,不知道是刻出来还是写出来的。“少谈汉魏怕徒劳,简椟摩挲未几遭”⑤可以理解为拿柔软的毛锥去追碑上不知是写是刻的利刃,不是追不出来,就是追出来恐怕也不是书家原来写的那样子了,所以就是徒劳的。这里可以看出先生极为谦恭传统的思想,想到写字一定不要自己自作主张刻意发明什么风格,一定要从传统入手,追求古帖的原迹。他以帖的思想去读碑是自古以来的先例,但他仍只说是一家之言。《启功书画集》里有一幅先生以自己的思想临的《张猛龙碑》,落款是“以柔翰临石刻取其间架耳”⑥,他是用类似帖学的笔法用原碑的结体完成的一种尝试。不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慧眼恐非一般人所具备,所以还是有很多深爱碑学书法的人拿毛锥追利刃追得尤其逼真,这是另一种途径,大抵也不能为过。
既知先生深谙帖学,那么他书法的优点也就是帖学的佳处。古今学二王手札的人,他们的小字都写得很好,因为手札本来就是小字。二王的大字想必见者不多,但王献之的作品里就有记载他们写过大字,那我们也一定不会说右军的大字写得不好。但是单学二王手札的人,他们的大字有有可能出现一些毛病,至少不如他们的小字精到,这在近代书界是有见证的。例如沈尹默,白蕉,高二适他们都很善小字,但大字写得相比之下就一般了。启功先生也概莫能外,先生善小楷,行楷,小草和行草,字号中小的为最佳,他平时是不常写大字中堂和榜书的,这也有他大字稍逊的原因吧。有人说启功题写的那么多匾额不是大字吗,何以说其大字不佳?其实,先生的大字牌匾多是写了小字放大而来,而非原来的大小。可见这是因为以二王帖学的方法写榜书,可能效果不佳,亦“滑格松散,笔力有所逮耳。”而王氏书大字想必是用了另一些技法,在此我们不作研究。
总之碑与帖各有所长,各为所用,二者不宜喜一而弃一,那样是偏激的。启功先生说:“碑与帖,譬如茶与酒。同一人也,既可饮茶,亦可饮酒,偏嗜兼能,无损人之品格,何劳评者轩轾乎?”
三 古今谈
“ 不薄今人爱古人”是启功学书的准则之一。从传统风格技法入手,是我们无有争议的了。韩日的一些“墨象派”的前卫思想传到中国书坛,一方面,是对形式感(样式,颜色,展厅布局等)的重视,另一方面,用句外人的评价,它使中国书协分化出一大帮的“书邪”,装模做样的玩弄书法,大谈艺术而忽略汉字的根本,直至被刘炳森先生等传统学问的主张者清出了门户。“不薄今人”自然就没有贬低的意思,因为艺术的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一定是今人的贡献与责任。“至于艺术提高的问题,高的程度,提的方法,都不是一时能够说透的。假如有人立志想超过王羲之,完全可以…….创新的风格,达到优秀的地步,则在学者自己的努力,更靠书法艺术家自己去探索、研究,反复实践了。”⑦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流行书风引领时人,唐初学王羲之,清初学董其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现在书坛复兴以后乃至今日,又有哪位大家引领别人都学他的流行书风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努力的事情。像沈尹默这样的大师是带出了很多有实力的门徒,引领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有人受不了他的王米气太重的传统的调子,而是到秦砖汉瓦里找寻突破了,当代的河南书风就有着很重的碑味和金石气。先生这样的大师虽是帖学传统派,但也是有一定创新的。他把赵佶的瘦金书笔法吸收了一点,和沈氏及别的帖学代表有区别于更硬朗,干净利落,粗细对比更明显。但每一笔凡不到断笔或很急的折处,粗细的变化几乎没有。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龙门山色,马寺钟声,汉唐遗韵,黛眉奇观!十三朝古都、美丽的洛阳欢迎您!
(471800)许燕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委统战部  手机:13663886405  qq:4236878  11594645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在线时间
49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13-12-27
阅读权限
150
帖子
2378
精华
1
积分
6997
威望
0 点
UID
257

版主勋章

3#
发表于 2007-10-8 15:40:52 |只看该作者
他常以细笔中锋使转的功夫书完完整的一字,而中段的提按甚微;亦有粗重如山的点化处理笔画较少的字。启氏书法远观之有“水天一色,梅竹双清”之佳境,又如“游龙出水,若隐若现”之神态。此乃启功先生在帖学方面鲜明的独树一帜的特色。
启功先生有段话是这样说的:“离奇的夸奖还容易清醒,只怕是略近情理而有偏高的夸奖,是最难冷静的!”他说这句话是因为一次他送给一个青年一张自己临写的《集王圣教序》,怕那个青年盲目学他的字又将原帖一并奉送。青年诚恳的说启功的有些字明显好于帖上的字。“我这才明白,下里巴人为什么和者这么多。”先生叹息道。可见启功先生谦恭,求实的一贯作风,不像当今某些书家,要么无真材实学,是书法界有名的“活动家”;要么处江湖之远,却还在以自己那点功力号称“超越古人”。
启功先生在人品和书品上,是我国一代大师的形象,是当代青年值得学习和深思的榜样。




参考文献
① ②  ⑦ 《书法概论》 启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③ 《点击中国书法》 洪丕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④ 《启功书学观浅识》 倪文东 (引自〈启功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2003)
⑤ 《论书绝句百首》 启功 三联书店 2002  
⑥ 《启功书画集》 文物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⑧ 《清代书法“尚质”的美学要求》 金学智 (引自〈中国书法〉2006年第十期)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龙门山色,马寺钟声,汉唐遗韵,黛眉奇观!十三朝古都、美丽的洛阳欢迎您!
(471800)许燕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委统战部  手机:13663886405  qq:4236878  115946456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23 13:37 , Processed in 0.0247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