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4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6-14
- 最后登录
- 2011-12-21
- 阅读权限
- 150
- 帖子
- 115
- 精华
- 1
- 积分
- 1482
- 威望
- 0 点
- UID
- 53
|
<p><font color="#0000ff" size="3">看世界杯看到失眠,9个月的女儿夜哭一次,随后她睡了,我却睡不着了。没事干,上网开夜车,乱敲一通,司版主之责,抛砖头一块,引玉出山啦。</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5">说说软笔的“硬”和硬笔的“软”</font></p><p><font size="5">硬笔书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全国活跃至今,已初现萧条迹象,不是参与人数的减少问题,而是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了“路途穷”的瓶颈问题;硬笔书家的进一步觉醒,不少表现不错的硬笔高手们转投毛笔书法的大军之中,甚至开始对硬笔疏远;可能还有全国硬笔组织依然没有走出多而乱的局面,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国展等等客观因素的存在。</font></p><p><font size="5">我觉得,任何事物都须辩证来看。现在硬笔书法的低潮期,恰恰是下一次硬笔书法高潮的准备期。冬天树木落叶,那是正在酝酿一个春天。硬笔书法,目前准确来讲,应该进入了一个梳理阶段、反思阶段、重新定位阶段和整合阶段。</font></p><p><font size="5">其中,我个人认为,如何摆正软笔与硬笔、软笔书家与硬家书家的关系和位置,为其中关键。</font></p><p><font size="5">上世纪硬笔书法浪潮不可谓不热闹,但热闹过后,回头来看,真正留下来的“硬笔大家”(暂且不论这个提法是否准确)能有几人?但有一点事实是谁都否认不了的,留下来的优秀硬笔书家,也多为软笔功力深厚的优秀书家。现在回观,对于当年硬笔过热时,一些人喊出的让硬笔书法脱离毛笔自成门派、并讨硬笔书法真正江湖地位和毛笔平起平坐的论点,对硬笔书法的发展并未带来多少好处,反而有误导之嫌。</font></p><p><font size="5">当年活跃的硬笔名家分为两类,一类是硬的精彩软的不行的,一类是软硬兼施而皆善的。影响中国两代人写好钢笔字的庞中华就是前者,尽管庞氏书法为许多业内人士所诟病,但其以一人之力对硬笔书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无人能出其右。做个形象的比喻,老庞好比体育解说员宋世雄,他们的成绩只能属于当时那个年代,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硬笔书法大赛中频频摘金夺银,但就因毛笔书法的软功不到家,而迟迟被拒于中国书协大门之外的硬笔书家真要车载斗量而不能数清了。而最早在硬笔书坛大名显赫的曹宝麟就是后者的优秀代表,一手书卷气浓厚的美工笔米书,曾经风行大江南北,后来,才知道,曹先生也是毛笔名家,如今在书法市场上其作品极为走俏,很受一些收藏家的追捧。尽管有时,还是感觉曹先生的钢笔书法甚至比他的毛笔书法更精彩(也许是先入为主看多了他的硬笔的缘故吧),但丝毫不影响曹先生对硬笔书法发展的指导意义。这种软硬兼施而走向双赢的书法路线代表着硬笔书法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活跃的青年书家张东明、朱勇方也都是先硬后软扬名书坛的,现在依然在硬笔书坛忙碌的柳长忠、陆舍无、孙光松、周继中等等,走的也全是软硬两条腿并进两翼齐飞的路子。</font></p><p><font size="5">古人早有定论,书为小道,书为文化余事。书法大师颜真卿的祖先甚至在颜氏家训中,公开反对后代子孙把光阴浪费在笔墨上,大丈夫要治国齐家平天下。颜真卿很巧妙地以一代忠臣的形象光了宗耀了祖,而又在带兵打仗之余,把中国书法推到了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书为小道”当然指的是毛笔书法了,甚至现在字典里对书法的解释,也都是什么“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为表现形式,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一种艺术形式”云云。毛笔书法都“小道”了,那硬笔书法是什么?“小小道”也。</font></p><p><font size="5">任何脱离毛笔书法而大谈硬笔书法的论调,和“台独”近焉,是舍本逐末,是忘本,是反科学。</font></p><p><font size="5">没有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底,想令硬笔书法进入高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只玩“硬”的玩出了点名堂,也不过是浮名薄利,过眼云烟,犹如昙花一现,经受不住时间和艺术的考验。</font></p><p><font size="5">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因工具的差别而表现不同而矣。毛笔书法是水,硬笔书法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那些脱离水的冰,最后只能变成气,无根无基虚无飘渺。</font></p><p><font size="5">但并不是说,所有毛笔书法家的硬笔作品都堪优秀。因为,有些软笔书家未必练过“硬”功,但只要是一练,一定是上手很快的。即使他们没能专门练过“硬”功,他们的硬笔字也一定有很多精彩之处,可取之处。草书大家林散之老晚年失聪,只能与人笔谈,留下来的硬笔字,相当精彩,记得有位名叫马明的数学老师,就曾以林氏草书,名扬硬坛。而硬笔书家如果“软”功不行,趁早别在公开场合拿毛笔写字,有损一世英名啊。从技术上狭义讲,硬笔几无“用笔”之说,而笔软奇怪生焉,就是一些已经成名成家的毛笔书家,一生都未完全过“用笔”一关。邱振中教授说了,中国书法用笔不外乎“平动”、“提按”和“绞转”三种技法。而硬笔书法呢,除了“平动”天生自然外,“绞转”也是容易的不行,而“提按”是造成硬笔书法缺乏线条粗细变化多端的最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硬笔书法更多是在写形、写空间,技法的苍白严重制约了硬笔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如何解决?这有待于更多的硬笔书法家,从工具上或是字体及内容上寻求新的突破。我看好新型硬笔书写工具的革命,这可能会给硬笔书法带来真正的春天,未来的硬笔书写工具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一定的,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丰富书法的用笔,给书法线条带来更多的变化。</font></p><p><font size="5">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想让硬笔书法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毛笔书法功力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系。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一棵树有多高,它的根系就有多深。换言之,硬笔书法的成绩是和毛笔书法的成绩成正比的。最优秀的硬笔书家,只能从优秀的毛笔书家中来。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非要走,那只能是弯路一条。</font></p><p><font size="5">软笔的“硬”,还有另一种解释,一些帖学者为求硬,而写碑,强身健体,追求“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境界。这种“硬”功自然不易修炼。而就硬笔的“软”而言,更是一生的磨砺。</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