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春雷隶书寿字、寿联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在线时间
2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31
最后登录
2015-5-11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186
精华
0
积分
3360
威望
0 点
UID
43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8 04:06: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ggg.jpg (94.49 KB, 下载次数: 110)

ggg.jpg

魏春雷说画 / 魏春雷评书 / 魏春雷论艺 / 魏春雷杂志 / 2003~2013:我的十年

Rank: 3Rank: 3

在线时间
2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31
最后登录
2015-5-11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186
精华
0
积分
3360
威望
0 点
UID
4362
2#
发表于 2013-9-8 17:34:49 |只看该作者
回首三十年书法大潮,书谱风、明清调、米芾热均曾领风骚于当时,旧浪新涛,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而不少作者在“创新”的口号声中,不甘对古人亦步亦趋,在用笔、结体、章法乃至工具、材料、装裱诸方面殚精竭虑,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于是乎,取法“民间”、讲究“构成”,甚至“任笔为体”……一时之间,“各行其是”,唯“新”是尚,蔚成风气。在大开眼界之余,透过种种纷繁复杂的表象,人们发现这种“新”风潜在的共性:作品面目与古人大异其趣,给人的印象是拙、朴、怪、斑驳、破碎等等,虽然也有人(或自己)以“新理异态”、“大朴不雕”、“璞玉浑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评之,但更多的人还是习惯以“丑书”相称,尽管傅青主有“宁丑毋媚”的主张,但这里似乎更多贬责之意。当人们在谈到“流行书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后者。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所谓“流行书风”的作品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其中的优秀之作入古出新,别开生面:而其末流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未曾“深入”,但以“浅出”,无异东施之效颦,有虞邯郸之学步,随波逐流,全无主见,虽尚奇而好异,终不知其所云。沙孟海先生有一句名言:“我看创新的东西都是一个面孔的”,可谓洞若观火。

赵孟頫有一首很著名的诗《自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此论一出,大受欢迎,到今天,写字的去画画,画画的也写字,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绘画对用笔、布局的要求,书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而其中的审美元素不论在书法、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上当然是相通的。同样是用毛笔,画画在丰富书法用笔的表现力、提高驾驭毛笔的能力乃至增强笔力方面的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必须认识到,书法最初并且最终还是书法,而不是绘画(绘画也同此理)。和绘画一样,书法也是需要专门训练的,那种认为有了绘画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对书法就可以不学而能、无师自通的想法,实在是荒唐。吴昌硕指出:“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真意”固然是有,但能否“深造求其通”就看个人造化了。若通了,则何止“书画本来同”?从舞剑器、争道、荡桨等等看起来与书法不相干的活动中也能领悟书法的奥妙;否则,即便亲自划船舞剑器也难免混沌无知。若非如此而只是硬性嫁接,难免生出“气功书法”、“太极书法”之类。最近很时髦的“音乐书法”,说穿了就是放着音乐写字而已。作为表演,为了观赏效果,来点音乐,尽管不高明,但既然“外行看热闹”,也可以理解;作为个人习惯,也无可厚非,但非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煞有介事地吹嘘成如何如何,甚至搬来哲学、文化来唬人,就大可不必了。听着歌炒菜,是否就是“音乐烹调”呢?这些结合方式,一言以蔽之:江湖手段。

我们不要求画家都成书法家,其实历史上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画家也并不多,但要求中国画家具备起码的书法修养,却是非常必要的。画家要在画面题字,那么书法最起码要“入流”嘛,总不能“自我作古”,想当然地以画画的造型意识去摆弄字。就如京剧,对经典唱腔毫不涉猎,而要立地成佛,想不入野狐禅也难。起码选一家特征鲜明、易于变化的书家作品下些功夫,起码让人看出出处,方能不落俗套。不临帖而敢写字,无知者无畏。

当代书法不缺想法,不缺“主义”,缺的恰恰是形而下的技术。在技术还成问题的时候侈谈文化、学养,实在是无聊——你打乒乓球胜了象棋冠军,人家的金牌就属于你吗?作家可以不画画,歌唱家可以不写字,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到了书法家这里,却似乎非要能诗善画什么的才行,才是有修养,岂非咄咄怪事?“艺术是离不开技巧的”,“没有技巧,艺术品无从产生。从特定的角度说,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也是发挥技巧的过程”(沈鹏)。“有技法欠修养”,起码可以算是“准书家”,而如果“有修养无技法”,他那他连做“准书家”都没有资格!技法(专业)尚不够“专业”,“修养”又能帮多大的忙呢?“本体实而花萼振”,对于书法家而言,其“修养”只有在扎实的技巧基础上才可能有实际意义,如果离开技巧,那“修养”无异空中楼阁,而抛开技巧去谈修养,不啻舍本逐末。

把书法等同于写字,当然是很表面化的看法,而动辄搬来文化、修养说事,也无聊得很。说书法家要提高修养,很对,说书法艺术要有书法家学养的支撑,没错,但若由此认定只有书法家和书法艺术才需要如此,甚至进要求书法家首先应该是诗人、学者云云,就未免自欺欺人了,真不知道执此论者是自负还是自卑。听相声可以让人开怀一笑,放松身心,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因此就让说相声的当大夫,则大可不必,果真如此,恐怕大夫都得来说相声了。看看近年那些演艺明星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大秀书法,我们在对其水平嗤之以鼻之余就不能作一下迁移思考从而得到哪怕一点点启示吗?

子曰“术业有专攻”,真至理名言。如今动辄提书外功,“外科”修养云云,实在是让人无语。“时代不同了”,“一切皆有可能”。如今,画画的、写作的、唱歌的、演戏的纷纷动手,玩儿起了书法。喜欢书法,是好事,拿出的东西真是业余也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拿自己的东西过于当回事,老拿什么修养说事儿。近年的名人、作家手札展之类,试图踵武古贤,展示书卷气,其初衷自是无可厚非,但显然,展览里面可看的几件,无不是有一定写字基础的。书卷气是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连家伙什儿还摆弄不利索,却追求气息,勇气着实可嘉,仅此而已。对一般人而言,要有“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感性认识,才能有望对书法作品具备基本的鉴赏能力。感受尚成问题,何谈表达!技术不过关,却侈谈气息,必致无从下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美术圈里书法最好,跟画画的比唱歌,跟举重的比跳高,总之一句话,除了写字不行,啥都行,“行”自然可疑,“不行”倒是真的。

就书法创作而言,必要的理论修养对创作实践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古至今,集创作与理论于一身而各有建树的大有人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有理论修养与有理论著述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在创作上能卓有成绩,必然对创作有独到的见解、心得,至于有没有整理成文甚至著书立说,则是另一回事了。其间更多的是安于自得其乐或讳莫如深,“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元好问),自己省事,麻烦留给后人;而如近世吴昌硕、齐白石等艺坛巨擘,其真知灼见虽只是只言片语,却如吉光片羽,为人宝重,嘉惠后学,功莫大焉(这里还有个学术规范问题,“道德五千言”在今天也很可能是不合格论文,此不赘述)。能理论创作并进,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堪称完美,作为画家、书法家,有志于学术研究自然是好,但大可不必硬性要求。

《笔阵图》中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之论,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就指出:“昔人言:‘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一未到,一不屑耳。谓不能鉴者,无是理也;果不能鉴,必不能书。”其实正如古人讲“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但同时不是还有“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吗?类似的表述不能教条地理解,而要透过修辞理解真意,否则就滑到另一个极端。其他如“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还有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等,也是一样的道理,真要认为好听的都是坏话、认为傅山在提倡丑,那也只能让人徒呼奈何了。
魏春雷说画 / 魏春雷评书 / 魏春雷论艺 / 魏春雷杂志 / 2003~2013:我的十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23 15:34 , Processed in 0.0248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