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4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6-18
- 最后登录
- 2013-12-27
- 阅读权限
- 150
- 帖子
- 2378
- 精华
- 1
- 积分
- 6997
- 威望
- 0 点
- UID
- 257
|
铁骨·琴心·丈夫气 ■王建民
文天祥书迹 江西吉安,古称吉州、庐陵。城中有一江,名曰赣江,江心有一洲,名唤白鹭洲,洲上有一书院,名叫白鹭洲书院。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吉州同榜中进士者39人,居全国之首。宋理宗钦赐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声由是大震天下。而当年的状元,便是白鹭洲书院童生文天祥。
当年殿试之上,20岁的文天祥思如泉涌,洋洋洒洒,秉《易经》之理,砭时政之弊,进改革之略,字里行间,掩不住勃发的英气与豪气。考官王应麟阅其试卷后,大加赞赏,谓“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理宗皇帝得此良才,誉曰:“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本字“履善”的文天祥,因之更字“宋瑞”,将国家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文天祥入读白鹭洲书院时,面对学堂内“四忠一节”(欧阳修、周必大、胡铨、杨邦乂和杨万里)这些庐陵先贤的画像,慨然誓言:“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忠贞节烈、刚正坚毅的风骨,从那时起便渗入了文天祥的体内。所以后来,当元军大肆入侵,他冒死上书,乞斩主张逃跑的董宋臣;当贾似道要挟君主,他领命拟诏,不为溢辞反而严加责伐;当元军进逼临安,他变卖家产,募集民兵大举勤王。
勤王的血路一开,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也拉开了序幕。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出使元营谈判,他义正辞严,大气凛然,令元军惊讶南宋尚有如此奇才!无奈南宋朝廷暗中已降元,文天祥被扣押,所幸在运往北方途中成功逃脱。他又联系旧部僚属组织义军继续抗元,景炎二年(1279年)冬,因遭突袭,文天祥于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押送途中,元将张弘范逼令他写信招降另一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写下千古名诗《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为不受元军的屈辱,文天祥吞冰自杀过,绝食过,但都未死。最终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被押解到了大都。
元军将文天祥安置在高档的会馆,每日美酒佳肴款待,试图用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斗,来摧折一颗高昂的头颅。他们派出说客轮番对文天祥进行劝降。
首先上场的是降元的南宋状元宰相留梦炎,他一番摇唇鼓舌,说什么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文天祥将身一转,手指留梦炎痛斥道:“你,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可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节,可是卖身?!”骂得留梦炎脸红心跳,无地自容,只得悻悻而退。
元人又遣亡国之君九岁的恭帝前去,满以为文天祥忠君爱国,君叫臣降,臣不得不降。然而,在文天祥的心中“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在门口跪迎幼帝,大哭不已,迭呼:“圣驾请回!圣驾请回!”幼帝不知如何是好,经不住文天祥一再催促,也只得无功而返。
接下来出场的是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两人同为宰相,却各事其主。阿合马想让文天祥跪见,文天祥嗤鼻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你生死尚由我!”阿合马气极败坏了。“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文天祥声色从容,气得阿合马拂袖而去。
为了耗蚀文天祥的锐气,忽必烈下令将他铐上长枷,囚入大牢。一月后又让丞相孛罗出马四度诱降。孛罗一来就想使威风,喝令文天祥跪下,遭文天祥拒绝,左右便用武力迫使文天祥作跪状,文天祥正色道:“灭亡诛戮,何代无之,今至于此,幸早施行!”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还有什么能撼动他的灵魂?
元人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将文天祥囚进一间十分幽暗逼仄的土牢里。刺骨的寒气、暴热的暑气、翻腾的地气、馊腐的饭气、腥臊的人气等恶浊的秽气交杂,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文天祥以孱弱的身体忍受着一切非人的折磨。一夜,他就着如豆的油灯,将清水滴进那方随身携带的“玉带生砚”中,用干瘦如柴的手研起墨来。他的目光如炬,诗思如浪,一首《正气歌》已在他心中激荡。忽然,他蘸墨落笔,在元军给他写投降书的纸上挥毫写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英雄末路,天下皆叹。诗人汪元量携着一张“焦尾琴”前往牢中探望文天祥,为其弹奏《胡笳十八拍》。“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文天祥听着凄楚的琴声,没有枉自悲嗟,没有叹息呜咽,倒是更加坚定了他赴死的决心,誓用鲜血写就汗青一页!
这把“焦尾琴”,原是汉代蔡邕用从火中救出的桐木制成;这支《胡笳十八拍》,乃是叙述文姬归汉的愁情别绪。一张琴,一首曲,一颗心,穿越千年的时光,相遇在这旷世悲壮的一日。一曲弹罢,文天祥饱含愤慨,在琴上题下一段铭文:“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
挺着一身铮铮铁骨,怀着一颗泠泠琴心,公元1283年的隆冬,文天祥慷慨地走向了刑场。临刑前,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向他劝降,许以宰相之职,同样遭到严厉拒绝。文天祥已视富贵荣华为粪土,他要的是“一死足矣”!他神态自若,边歌边行,登上刑台后,向南方三拜,说:“我报国到此了!”然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死后,有人发现在他的衣带里还藏有一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京城百姓感其大忠大义,纷纷设灵台以祭,为之举哀七日。义士张千载冒死取得文氏毛发、指甲、血衣等物,潜送回庐陵安葬。一代民族英雄,得以魂归故里,与苍松作伴,与青山共存。
在初冬的一个晴日,我去拜谒过文天祥墓。历经沧桑的石马卧于萋萋荒草之中,47米的神道带人走近这个短暂而又永恒的生命。墓前的石碑上,刻有三副对联:
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
天赋忠烈千秋志,祥赐英名万古留。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忠臣孝子。
我惊奇地发现,在石碑的“国”字上,有一块湿润的痕迹。向导告诉我:“天再热这一块总是湿的,一年四季如此,这是文天祥九泉之下也在为国涕泪呀!”
呜呼!人死是否有灵无从可知,但他的诗歌为后人争相传诵,书法为后人倍加珍视已为不争的事实。在富田文家村文氏后裔的家中,至今珍藏着一件文天祥的书法真迹。这件700多年前的手卷历经劫难,外表已斑痕累累,但当展开时,随着文天祥书法的徐徐现露,那飞扬的神采和气韵却炫人眼目。文天祥的书法宗法晋唐,极摹怀素,线条瘦硬,清疏劲竦,行笔流动,相互呼应,收放自如,体势通达,散发着一股清正刚健、俊逸豪迈、志不可夺的大丈夫气。清代吴升《大观录》中说:“信国公精忠大节,以一身任有宋国祀纲常之重。临池小道耳,无足为公轩轾,然世之宝公翰墨者,比于唐颜平原,盖两公书不必同,其忠节同也。”
书因品贵,字以人传。诚哉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