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吴俊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临帖】---怎样临习《前后赤壁赋》 [复制链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1#
发表于 2009-6-5 15:41:39 |只看该作者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8.jpg (84.53 KB, 下载次数: 65)

8.jpg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2#
发表于 2009-6-5 15:42:20 |只看该作者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9.jpg (78.3 KB, 下载次数: 67)

9.jpg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3#
发表于 2009-6-5 15:43:13 |只看该作者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10.jpg (74.95 KB, 下载次数: 61)

10.jpg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4#
发表于 2009-6-5 15:43:50 |只看该作者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11.jpg (80.55 KB, 下载次数: 63)

11.jpg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5#
发表于 2009-6-5 15:44:32 |只看该作者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12.jpg (71.51 KB, 下载次数: 59)

12.jpg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6#
发表于 2009-6-5 15:45:18 |只看该作者

怎样临习《前后赤壁赋》(3)

三、《前后赤壁赋》笔法分析   对于用笔,赵孟頫有句名言:“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其用笔的娴熟、精湛一览无余。赵字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
  行书点画富于变化,所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为便于初学者临习,下面就本帖的点画特点分类述之。
  (一)横画   1.长横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
  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
  2.短横
  短横运用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天非在起,收笔上做文章。
  ①起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天”、“哉”二字,上横系尖锋入纸、腕内翻而成,呈仰势;“于”、“在”二字的上横,尖锋入纸后笔肚稍顿再上行,呈饱满、蕴藉之态;“江”、“巨”下横锋入纸后腕迅速内转发力,显得浑穆而郁勃;“清”、“吾”二字的下横与上一笔连贯而出,可视为藏锋逆入,显得圆劲婉转。
  ②收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美”字下横收笔迅速上提,与下一笔气息相连;“而”字上横收笔抵锋,透出清挺之气;“泣”字上横翻锋向下顺势带出下一笔,显得协调自然;而另一个“泣”字下横重按轻收,余韵悠长。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7#
发表于 2009-6-5 15:45:51 |只看该作者
(二)竖画
  作竖之法贵在直中求曲,同时还需注意向背及长短变化;在及笔上令锋聚拢,方能显出劲挺之姿。
  1、长竖
  长竖有悬针与垂露之别其取势迥异。
  图中“斗”、“常”二字用悬针,起笔腕稍外翻并辅以笔右转而后向下行笔,边走边提,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它一般用于字的末笔,即“势尽则悬针”。
  “怀”、“非”二字用垂露,收笔时腕稍驻,轻顿后反折向上作收势。
  像“茸”字中这样畅意抒怀的长竖此帖中出现较少,起笔后疾驰而下,似离弦之箭。
  长竖曲势的表现是以笔的提按顿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竖
  短竖形态较多,如图中“知”字中竖上尖下圆,似玉珠悬空;“乌”字中竖厚重方折,似玉箸画灰;“川”字之中竖简静果断,与两侧笔画相映成趣;“断”字末竖婀娜跳动,活脱生姿。
  竖画有背向,如“夜”字竖画向左稍曲,与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竖向右稍曲,与右面部分相向。在同一字中,双竖并施亦须向背,如“相”、“是”中便一向一背。
  另外短竖在具体应用时也要随机而变,与整个字协调。如“幽”字中竖细挺,与旁边粗线条映衬,取得平衡;“地”字中两竖长短各异,令字态灵动;“光”字之竖起笔微曲,与下方平直的线条产生对比。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8#
发表于 2009-6-5 15:46:26 |只看该作者
三)点
  看起来简单的点其实是书法中较难表现的笔画。古人云:“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诚然,作点笔势要重,落笔要快,但其起、行、收的动作不可缺少。因此点法最易失笔法,出现单薄、轻飘的弊病。
  1.斜点
  常用于字首,轻锋落笔后腕迅速外翻并辅以笔管右转动作,收笔时用腕法轻提将笔毫收拢,使锋由肚腹中出,如附图中“之”、“窈”二字。
  2.直点
  笔入纸后迅速发力并向右下行,而后转腕出锋,如附图中“客”、“寥”二字。
  3.长曲点
  此点偶尔用之,潇洒大气,如附图中“寂”字上点,尖锋直下,渐渐发力翻腕,玉收笔锋外转后弹起。
  4.反点
  一般由捺演变而来,行笔尖锋入氏,而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发力并辅以笔右转动作,收笔处向右下稍顿即可。在具体应用中,它又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附图中“哀”、“虾”、“巢”、“欢”四字。
  5.左右点
  大多呈左低右高之态,书写时应注意相互呼应及笔法的变化。一般左右重按轻提向右上萦带,右点顺势向右下翻锋完成,具体形态可略有变化,如附图中“麋”、“与”、“尊”、“答”四字。
  6.上下点
  根据其处于不同的位置而写法上有所变化。在左多上仰下提,与右部呼应,如附图中“况”字;在右多上撇下点,连贯中寓收势,如“龙”字;在下多相互连接,一笔而成,如“于”字。
  7.三点水
  此卷中的三点水较多,但写法上并不强求多变,而大多只是行笔间的细微差异。附图中“酒”、“渺”二字采用上断下连的写法,这也是最常见的处理,只有“流”、“江”、“海”等少烽字作了变化。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19#
发表于 2009-6-5 15:46:56 |只看该作者
(四)撇
  撇古人谓“陆断犀象”,最易犯的毛病是轻飘。其书写的要领是笔入纸后切忌任笔直拖,而应当有腕指的配合。起笔处腕指需快速外转落纸,向左下行笔时腕指亦需缓缓外转配合。
  1.起笔上的变化
  撇在起笔上大多采用切入、顿笔下行的写法。这一入笔动作有助于调正笔锋,表现撇的劲健。如附图中“不”、“余”、“徘”三字。
  而兰叶撇在起笔时尖锋直入,中段饱满,收笔飘逸,轻重变换间有一唱三叹之妙。如附图中“攀”、“明”二字。
  2.收笔上的变化
  附图中“鹿”、“属”二字的撇画为回锋撇,收笔处反折向上,与下一笔呼应;“在”、“少”二字的撇画为出锋撇,收笔时腕指外转并迅疾撇出,显得意韵悠长;“余”、“天”二字的撇画为藏锋撇,收笔时锋稍驻作空收,取温润含蓄之态。
  对于撇收笔的变化,应结合具体的字形相机而用。如果撇后右上部尚有点画可用回锋或藏锋撇与之呼应,如果撇为最后一笔则宜用出锋撇。
  另外,撇在角度上变化较大。用于字头的平撇,其势短平而行笔干净,如附图中“虬”、“动”二字,用于字左的竖撇,状若竖法而较挺健,如“舷”、:“虚”二字,还有运用最广的斜撇,姿态多变,不一而足,如“倚”、“方”、“有”数字的撇画。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在线时间
6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5-7-7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20
精华
0
积分
8996
威望
0 点
UID
4327

荣誉勋章

20#
发表于 2009-6-5 15:47:24 |只看该作者
五)捺
  我们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捺的形态。准确地说,这只是概括出了捺的总体特征,其实捺还有其他不同的形式。
  赵字中的捺一般较舒展,行笔线路及轻重极为清晰,颇适合临摹玩味。
  1.平捺
  多运用于走之底。一种是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先向左上轻锋逆入,按笔反折,略提后向右下行笔,逐渐加力,至折角时腕指外转平出,如附图中“之”字。另一种起笔时尖锋直入,不作顿笔,此捺显得轻灵俊逸一些,如“遗”、“道”二字。
  平捺在写法上还有变为反势者。如附图中“过”字,折锋逆入后向左上行笔,再笔管下转。此法写出的捺画有几分婀娜之态。
  2.斜捺
  较之平捺的写法,斜捺在写法上丰富了许多,有一波三折者,如附图中“长”字;有轻入空收、含蓄蕴藉者,如“木”字;有逆笔涩进、隶意盎然者,如“从”字;有收锋抵腕,锋芒毕露者,如“谷”字;有回锋映带,笔断意连者,如“余”字。
  在行草书中,捺法也是富于变化的点画之一。除了上面分析的笔法上的不同处理方法外,它还有角度、轻重、方圆、收放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在临写时可先分类练习,待笔法熟练后,再结合具体字例找出它的变化规律,以使融会贯通。
  值得强调的是捺脚,出锋时一定要有腕部的外翻动作,这样写出来才显得丰满挺匀。

学经典长智
习碑帖得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24 05:36 , Processed in 0.0474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