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color="#0000ff" size="5">雾山之巅别样情<br/>——空军某部雷达一站见闻<br/><br/>东南沿海边防线上,有一座大山长年云雾笼罩,周围的老百姓称它为“大雾山”。<br/>空军某部雷达一站,坐落在这座大山的最顶端。<br/>这里山连着山,山拥着山……连绵数十公里的山脉,几乎把雷达站与世界隔开了。<br/>雾山之巅,考验着年轻雷达兵对寂寞、奉献的诠释,更考验着一代代守山人对哨位的忠诚。日前,笔者走进这座空军边远艰苦连队,体味了雾山之巅“守山人”的别样情怀。<br/><br/>大雾<br/>雾是山的名称,是山的特色,也是官兵生活面临的最直接的困难。一年中,山上有200多个雾日。一名老兵说,他们曾经连续98天没看到过太阳。站领导也介绍说,因为天气潮湿,连队有90%多的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关节炎。<br/>起雾时间长了令人压抑,官兵有一种解决的好办法叫“喊山”。喊山,顾名思义,就是对着延绵的大山尽情地吼。爬上后山,踏上“喊山石”,一声大吼,烦恼、伤心、郁闷、压抑,伴随山谷重重回声久久激荡,烟消云散。<br/>雾下得时间长了,见太阳也成了官兵心底最大的希望。太阳出来了,也是官兵最忙的时候。这种天的业余时间,他们都会忙着与阳光有关的事。把潮湿的被子、久晾不干的衣服拿出屋外过把“阳光瘾”;推开门窗,总想让阳光洒遍房间的每个角落。常常这个时候,文书陈刚总会把图书室的“家底”搬到操场上,让这些总会满面“汗水”的图书透透气。阳光下,官兵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忙碌着自己的活儿,偶尔传出的几句小声嬉闹,构成了晴后雾山的一道别样风景。<br/><br/>台阶<br/>雷达站东面,有一条251级石阶组成的“S”形陡峭台阶。每天,官兵们无数次地从它“身上”上上下下,从营区走上阵地,从阵地走下营区,有官兵把这美其名为“例行性体能训练”。正因为反反复复的“例行性体能训练”,官兵们才练就了上阵地只需2分钟的硬功夫。2分钟,意味着每秒钟官兵就要爬2个半石阶。笔者现场尝试了一下,刚爬到台阶过半,身体就开始发虚,似乎“高山缺氧”,喘不过气来。也难怪“跑台阶”成了每年新兵下到雷达站后的“必修课”。<br/>俗话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可在这里,却被官兵改成了“上山难,下山更难。”遇上雨天或者冰冻,爬台阶就像溜冰。今年6月的一个雨后,因为路滑,上等兵李亮亮滑倒后差点“滚”下山去,幸亏及时抓住了路旁的一根小树枝才得以“逃脱”,不过被扭伤的右脚还是红肿了一个多星期。<br/>最麻烦的要算刮台风的时候。雷达站临海,台风最大的时候可达12级以上。那种情况下,人在台阶上根本无法站稳,整条台阶似乎变成一个“死亡地带”。今年5号台风“海棠”登陆前,山上的风就刮到了8级,一级士官向开松上山时差点被刮下山,幸亏当时反应快,人立即蹲下了,才幸免于难。说起这件事来,至今他还心有余悸。<br/><br/>小道<br/>山上缺水,每隔一两天雷达站就要派2名官兵到半山腰抽水。小道便成了官兵下山抽水的必经之路。教导员王楠说,小道并不是路,而是一条山沟流水冲出来的沙石纹迹。<br/>小道上毒虫特别多,每一次下山官兵都得准备一根棍子,小心翼翼地拔开丛生的荆棘、野草。有一次,三级士官陈坤下山,差点就被眼镜蛇咬到。<br/>由于山上自然条件恶劣,抽水用的水泵很容易生锈损耗,配件基本是“每月一小换,每季一大换”。要换的配件都很重,这可把官兵累坏了。碰上大换的时候,官兵们都会分成几拔人轮流抬。等他们沿着小道抬到了,人也累得“散了架”。<br/>为了方便抽水,不久前,雷达站对小道进行了整修。小道变成了小路,但下山抽水的官兵却还是丝毫不敢麻痹,对它既恨又怕。<br/><br/>惊雷<br/>雷是什么?科学上早已有了定义,而雷达站的官兵对这个词,却都有程度不同的“体会”。在山上采访时,上等兵王虎就和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和惊雷“亲密接触”的故事。去年九月的一天,满天的乌云盖住了山顶,紧促的雷声不停在耳旁炸响。当时王虎在阵地上值班。按照惯例,响雷的时候,每个人必须呆在室内。他便坐在窗户边的椅子上背起了专业理论。突然,一声巨响,他眼前一亮,身体一麻,等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房里。后来,战友告诉他,当时雷电是穿过窗户击到了他的右半身,晕倒后他的身体马上就变凉了。当时,战友们不顾惊雷的危险,把他抬下阵地送到了医院。由于受到了雷电的袭击,至今王虎还有点耳鸣。王虎喃喃地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br/>大雾山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雷区。打雷的时候,就算在室内,官兵也常会看到真真实实的“雷”。三级士官宋文安说,他曾被一团“火球”追过,后来“火球”撞到了一块大石头,炸了。他们把这样的火球形象地称为“地滚雷”。王教导员指着他宿舍内的电话说:“每当天一变,我就会把电话线头拔下,只要电话线头火花一打,我就知道,肯定会有惊雷。”<br/><br/>官兵<br/>站长施金城跟我们说,虽然山上条件艰苦,但是连队的整体建设却一点也不落后。1993年以来,连队连续11年被评为先进,去年还被空军评为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标兵”。<br/>我们问了很多官兵:“山上这么苦,你们是怎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他们都响亮地回答:“因为连队是我们的家。”连队是我们的家,这份情,三级士官黄德飞的理解最深。黄德飞是雷达站最老的兵,也是在山上呆的时间最长的。他动情地跟我们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连队党支部一班人不等不靠,带领我们修房造路、植花种草,不断地改善环境,硬是把一个‘土山包’建成了‘大花园’。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谁会说苦呢?”<br/>翻开雷达站近年来的建设史,连队从饭堂改造、营房翻新、蔬菜玻璃大棚重建到修建“政新路”、“元旦路”、“战士走廊”,大大小小的工程10多项,挖土石五、六百方,出工达四、五千工时。为了让我们有更深的认识,施站长还执意请我们看看连队的“夜景”:夜幕下,一排排五颜六色的路灯映照着连队的红花绿草,亭台琉瓦交相叠影,和山下霓虹闪烁的繁华闹市遥相呼应。此情此景,我们陶醉了!<br/>(发表于2005年第6期《雷达兵》杂志)</font><br/></span>
[此贴子已经被陆舍无于2006-11-17 14:08: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