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卓信艺术家:董静华 [复制链接]

Rank: 2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4-29
最后登录
2014-7-22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55
精华
0
积分
1030
威望
10 点
UID
322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7 11:17: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画这种极具神奇特点的民族艺术形式伴随着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走过了四、五千年的历程。中国画的初期主要是以实用为其主要功用,而在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则以礼教化、宗教化为主流,两宋至清为文学化时期。统观中国的绘画,有着浓厚的宗教唯心主义色彩,人物画尤然。与西方绘画重科学的理念不同的是,中国画的理念是哲理。令人感叹的是这种民族艺术形式被这个民族认同,固守了数千年,而在当今世界艺术日趋同化的大潮中,却依然以自己独特的形式焕发着她奇异的光彩。
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的先祖们那样智慧,有情致、有境界,他们在发明造纸术的同时,没忘了给自己造出宣纸来遣兴,而与之承接的绘画工具、材料的出现以及在操持中所产生的幻化,应该说在她的雏形就具有了神奇的特质。“妙手偶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而不断演进的对物象的抽象思维更是极力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性格、情趣和观念。
中国人物画的初期主要是道释人物、风俗人物,至唐已基本形成了较高的审美理念。尤其是唐代的工笔人物,从形象的刻画,线条的组合,体块的渲染都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而以宋代梁楷为代表泼墨人物的出现更是为中国人物画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画法始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赵由俊)。至此中国人物画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绘画体系。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在于她数千年的文明,同时和这个民族精神层面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着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儒”家兴礼重教,倡导“中和”、“中庸之道”;“佛家”的化机、化境,信奉的是“禅”、“悟”;“道”家崇尚“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深深的影响着这个民族,成为其精神中的灵魂,并构成了中国人物画的“骨血”。那么在审美上推崇“似与不似之间”,在构图形式上遵循“计白当黑”,在视觉效果上强调“气韵生动”也是必然!这样的绘画思维给人一种神秘与哲思更是必然!
中国人物画讲究“形神兼备”,古人在形与神的描绘上最能体现精神层面的嘉会,在形的刻画上大多追崇“平淡”“自然”,而在“神”的刻画上却颇有学问。同各类艺术一样,“夸张”的运用往往会给作品赋予更强的感染力,而中国画的夸张由于其特殊的审美理念,却要比一般意义的夸张来的更为深刻,更有内涵,更有境界。她是一种思维与整个传统理念的“链接”与互动!“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讲究的是以形写神、神采为上。唐代画家吴道子的道释人物《八十七神仙卷》所描绘的人物,形神飘逸,有着典型的东方审美观念,在古代人物画中可谓光照千秋。而北宋画家张择端以表现民俗风情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上更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形神兼备,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境界。中国画注重性情的抒发,这种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向人们展现了画面以外广博的遐想与哲思。
中国人物画到20世纪之前基本沿革着传统的表现形式,而以蒋兆和为代表的绘画表现形式的出现,则是开了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先河,中国人物画的形式内容也由以往的历史人物的意境表达渐次向现实人物的情景表达转移。至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使中国人物画呈现出众彩纷呈的景象。现代人物画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发生了观念上的改变,从最初结构用笔过渡至更为宏观掌控的笔墨结构,从表现的内容上也从过去的注重文化内涵转向更注重艺术内涵。美术教育借助科学方法与手段,使人物画的学习更合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人物画观念上的转变。
任何一种事物都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形成一种共识,再到打破一种模式,再探索,再发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说宋代梁楷的写意人物的出现丰富拓展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那么当今西方绘画思想与中国绘画思想的交融,又为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素描体块的表现手法、彩墨、泼彩、无笔绘画及现代构成原理的运用,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放的创作启发,虽然这些元素在与中国人物画结合的初期有些蹩脚,但艺术家们前仆后继的探求,终使当今的人物画面目一新。“笔墨当随时代”这就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
我们应该赞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发明的宣纸,它缔造了一个民族极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形式。当今各种材料各种手段被广泛用于其上,向人们展示的是更多的斑斓、神奇和不可思议,人们的审美和崇尚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同时也说明中国的绘画有着极宽阔的包容性。
传统概念上的中国画的构图形式讲究“计白当黑”,含意是画面的经营不光要注重形象的刻画,还应注重画面“白”的处理,即空白也是画,这种让西方人很费解的观念,却恰恰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中国画最基本的颜色是黑与白,为什么中国画的别称是“水墨画”就是缘于此。中国人有一种共识或欣赏习惯,从没有将画面中的“白”当白看,应该说“白”是中国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能显现艺术家的境界。现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关注到了画面“白”的整合,尤其是边角“白”的处理,正在被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新意的运用,给中国画带来了既有传统精神又具时代特征的崭新面貌,同时也使传统理念更为完善。中国文人尚“琴棋书画”,是因为它们有通理,也许中国画边角的重要性正象围棋中的“金角银边”一样!
中国人物画从早期的道释人物、风俗人物、写真人物到而今的写实人物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虽然各个时期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总体上都在恪守着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理念,那就是注重绘画的品格。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单纯的形象描摹,也不像西方绘画的情景展现,他在对形象的认知上首先就有很多的主观因素。“意在笔先”写情达意,形象的刻画及笔墨的运用都是以此为基点的。古人将画作分为能品、妙品、逸品、神品正是对画家作品品格的评价。
中国人物画的品格显示一个画家的学养,展示着画家对物象的认识、理解及对水墨的掌控水准,中国画的趣味是恰当的笔墨恰当的表现形象,更在于不经意间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不论从形象刻画上还是在笔墨的组合上都存在一个再发现、再整合的主观派生。中国人物画的要诀是以形写神,而在形与神的恰当处理上最能反映作品的品格。说到“形”,这里不得不涉及一个“似”与“不似”的掌控的问题,“似”应如何掌握分寸,“不似”又应如何适可而止,而白石先生“似与不似之间”确是极高明的注解。统观中国人物画的演释,古人在“之间”确实很有境界。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似乎发现了中国画在描绘过程中所恪守的更大的理念,不仅形象上应把握“似与不似之间”,笔墨、意境上也应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一幅作品要讲“似”是因为它要表达一种主题,要讲“不似”是因为它要表现笔墨趣味,人物情趣。人物画要“似”不难,要“不似”也不难,难就难在“似于不似之间”。而这个“之间”不仅展示画家的品格素养,更是审度作品品格的标准,也恰恰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观念上的重要区别。那么这个“之间”是一厘米之间,还是一公里之间?中国人物画是否可以任由其与西方绘画“自由恋爱”呢?这也是我们近些年来争议最多的问题,各种画派各种学说都在极力的表达一种主张。
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点的中国人物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要说抽象,中国画最具抽象力,而且很有境界,因此,中国画在融入西方绘画理念时应该有一些操守。虽然现今的毛笔有时会被排刷替代,国画颜料中加盟大量西洋颜料,墨色会被颜色取代,但终有不入品之嫌。还是应该给中国画一种尊重,这不仅缘于中国艺术乃至历史文化的情结,同时缘于我们不愿意看到全聚德的烤鸭被做成了“肯德鸭”,老孙家的羊肉泡被放入了沙拉酱。从艺术的相互影响力而言,的确存在一个核心引力问题,也即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谁更有魅力。艺术可能趋同,但艺术不应被同化,同化对艺术而言就是灾难。“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对中国画而言也许纵方面的探索比横的方面更有意义和价值。
艺术是以真善美的展示为主旋律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缺失探索终会让人乏味,被人们所遗弃。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她永无止境的追寻,艺术的探索不仅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现今谁还有胆量穿“喇叭裤”,谁又能料到80后的另类、崇尚个性。时代就是时代,观念也会随之嬗变,就象今人不尚“喇叭裤”后人不尚另类人一样,这些都是人们观念不断进化过程中的花絮,是主旋律的和声。艺术的主旋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出境复入境,此境非彼境,也许有一天一个全新概念的“喇叭裤”会风靡一时,一代更高境界的另类人会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开放了,起飞了,国人惊奇,世界震撼,缘何?世界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探寻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元素的魅力令世界着迷和倾倒,中国文化资源的整合正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大国风韵,中国政府将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实为远见卓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瑰宝的中国书画也必将给世界更多的感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艺术无国界,我们相信各种思维,各种观念的交汇,我们会做出选择,世界也会做出选择。当世界更多的了解认识了中国,当中国人物画以她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上所有艺术精华时,世界会对中国人物画肃然起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27 12:35 , Processed in 0.025032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