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书读完了”想到的
陈寅恪年轻时见夏曾佑先生,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寅恪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这话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就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其中还隐含着一个道理,即夏曾佑是在教人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上读起。
学习书法似乎也是这样,要重视“源”,要追根溯源,而不可舍本求末。记得沈鹏先生有专论谈“源流” 问题,对书法的“源”与“流”的分合及“源”与“流”的相对性条分缕析,说得甚为清楚。
一个个经典作品组成书法的“源流”,正如一颗颗珍珠串成的项链,每一颗都很精美,连成一串更是光彩夺目。经典之作有前后之分、高下之别,处在“源”上的经典是“流”上的“祖师爷”,处在“流” 上的经典是“源”上的“子孙辈”,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
在书法报刊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对当代书法家这样的文字评价:其楷书从唐代入手,并由此上溯魏晋,隶书直取汉法,如此等等。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即学习书法应该“与古为徒”。可见,人们对从源头取法是持肯定态度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就是好。然而,是否人人都能读懂源头之水的好处,品出源头之水的味道呢?这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君不见,时风如流行性感冒一样,能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大家横向取法,直接学习今人,移花接木,希望使自己耕种的田园早日收获,产品早日“上市”。
世上哪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学习古人,终究不是办法,终究难成大事。“淘尽黄沙始见金”,古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这样的源头之水,虽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但其中却包含许多营养成分,能滋养人。江河四周有许多枝枝蔓蔓的溪流,最终条条溪流归河入海。尊重传统不能只停在嘴边,做做样子,而是要体现在实践上,落脚在作品中。传统也不只是供人观瞻的,仅有对传统的仰视与敬重也是不够的,而是要打入其中,化为我有。这才是成就书法的真正捷径,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