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拿着放大镜看传统 [复制链接]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0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5
最后登录
2015-2-6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872
精华
1
积分
12725
威望
0 点
UID
2003

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3 23:21:0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拿着放大镜看传统


——记湖北青年篆刻家叶青峰   

                                                                                                                                                                                                                                    

  ■    陈    金

    料想密切关注全国印坛的人,对叶青峰的名字不会陌生。在湖北的印人中,他的印作在国家级大展中的投稿中稿率是首屈一指的。他曾于1995年创造了一年中入选三大国展、国际篆刻展和西泠印社评展的纪录。他那风格独具、造型奇特的印蜕,曾一次又一次地敲开那些素昧平生的评委们百难一开的高贵心扉,想必也一定能给无数的篆刻同道的大脑皮层以强烈的刺激,让你看了即便是不能一见钟情,也会报以较高的回头率。

    很多对篆刻一道接触不多或研究不深的人,初次看到他的印,或许并不能完全接受,有的就把他的作品简单地称之为“现代派篆刻”。的确,他的印是入选过“新概念”“现代篆刻”之类的篆刻展,有点嫌疑。但他却一再强调,他的印实实在在地是从传统中来。他虽然涉猎较广,但常年翻阅的、给他帮助最大的还是几本秦汉印谱。只不过他学传统跟一般人有所不同:他是拿着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在看传统,从中挖掘极具艺术感染力、能够拨动自己心弦的部分为己所用。如他在教学生时,就是把一些古印精品复印放大、或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首先让学生从其局部的起承转合处去探究印章的消息,一入手便抓住印章的韵味,因而收效很好,好几个学生刻的印已相当了得。

    青峰的印从大的方面分有三四个面目,一是貌朱实白的白文印。他认为,一方印中同时出现朱白文的线条能增强其印章的感染力,丰富其篆刻语言。其印笔画粗细起伏很大,颇有毛笔书写的韵味,飘逸的线条如“吴带当风”,但又具有篆刻的质感——古朴斑斓、厚重典雅。他的这一路印风实际上来自汉印中的满白文印和封泥。汉满白文印,乍一看,笔画大致均匀,但细看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变化。另外,汉白文印中也有少部分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的。他敏锐地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放大。另外,刚盖好未干的泥封,如不小心经过挤压,文字线条甚至包括边框会发生扭曲变形,但很多封泥就是因为上面的文字“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反而增加了古拙的韵味,青峰把它和碗底文的精神借来,并借鉴瓦当文、铜镜文、鸟虫篆、急就章的文字造形,于是成就了他的叶氏白文印风格。与此相联系,他最有特色的朱文印如“雁渡寒潭”,却看起来象白文印。古人也有这种故意让人产生阴阳视觉错误的印,但往往都是在阴阳印中,将部分字刻成满白文,将部分印刻成小一号的朱文,使之乍一看象纯白文印。象叶青峰这样把清一色的阴文印处理得象阳文印,或是把清一色的阳文印处理得象阴文印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在历史上好象还没见过。这大概可以算是叶青峰的一个聪明的发展吧。

    但以上两类印,对字形的选择要求很严,局限性很大,不是任何文字都可以处理成那种效果的。在此之外,他用《好大王碑》字入印,取其方整醇厚、遒古朴茂、戆时不拘平直、拙处倍有生机,“我还是我”一印即是其代表。

    叶青峰的印中还有一大宗就是肖形印系列。它第一次(19岁)在书法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是肖形印,《北京周报》以四种语言同时推出的他的篆刻专版也全是肖形印。刻佛像印更是青峰的一绝。从一佛印到多佛印,他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而佛像或坐或立,或喜或嗔,气韵生动而又绝不重复。
  
    一般人只看到他刻起印来漫不经心,一挥而就,而实际上却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他私下里作了大量的积累。他有一个16开的速写本,里面临摹了大量的古往今来的各种佛像资料,涉及汉画像砖、瓦当、岩画、泥塑、纸马、佛教造像等,这是他进行各种佛像造型的源泉。从他在全国展作品集中刊登的肖形印中不难看出,他刻肖形印,不是漫无边际无目的地想刻什么就刻什么,而是有计划地系统地推出他的人物组印,如“青山老祖”“千里眼、顺风耳”“八仙图”“四大金刚”“四大菩萨”“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因而刻出了一批令人叹服的精品印。另外,他对肖形印中阴阳同时采用浑然一体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多有心得。他曾专门写了这方面的论文在《篆刻》杂志上发表,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加以印证。

    同样,他也备有专门的本子分别摘录古印(包括封泥、瓦当、陶文、碑文)中他认为精彩的字和优美的章法,从中去找契合点和灵感。在边做笔记的同时,也就利用这些资料来设计新的印稿。他刻的词句多来自古诗词和典故。他平时有意识地坚持读这方面的书,一边读一边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摘录出来,然后再从中筛选出部分来设计印稿。多的时候,一方印要设计十多稿。他有时两三个月都不动刀,往往是等设计好一批印稿之后再集中刻一批。他认为这样可以分阶段着重对印章的某一方面进行探索,印章的总体风格较统一。

    他就是这样在刻印。他说,比起上海那些动辄摹刻古印上千方的人来说,他临刻的古印的数量不算多,但他很注意动脑筋想,往心里记,尤其是很注意记笔记,积累资料。他可真正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现在可以说,中国书协以及西泠印社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大展他都入选过了,各种荣誉也都有了,剩下来的就是如何深化、优化自己的风格。他也还意识到自己在书法、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底蕴不足。我也觉得他的有些文字印还有雕凿的痕迹,形式过了点。但他“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观,决定了他不会过早固定自己的风格,还会再变,甚至会变得面目全非。但是,不管怎么变,他的印艺“青峰”即便不是最高峰,也还一定是一座引人瞩目的高峰。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书法票友
——————————————————————
430050 武汉市汉阳大道38号 桥梁建设报
电话:027-845962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9-20 07:55 , Processed in 0.0244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