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padding="12" width="100%" bgcolor="#e8e8e8"><tbody><tr><th align="center" background="../images/dt14.gif" colspan="2" height="66"><p><b><font color="#0000ff" size="+2">由高惠敏“拒官”说开去</font></b></p></th></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34"><font color="#ff0000" size="5">□ </font><a href="http://www.yingbishufa.com/shujia/qiyuxing.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齐玉新</font></a></td></tr><tr><td colspan="2"><p><font color="#0000ff">在硬笔书法这个圈子探索了20年,最近几年因为网络和其他的原因远离了自己挚爱的硬笔书法以及这个圈子。最近,承蒙《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给我这么一个话语权,于是就厚着脸皮在这里评谈硬笔书法这二十年来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问题、一些想法、一些大家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的话题。 </font></p><p><font color="#0000ff">2006年6月21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各委员会名单”,其中“硬笔委员会名单”如下:<br/><br/></font><font color="#ff0000">九、中国书协硬笔书法委员会 <br/>主 任:张旭光<br/>副主任:田伯平<br/>秘书长:张艺群<br/>委员:王 宏 龙开胜 田伯平 司马武当 吴永雄 张艺群 <br/>张旭光 沈一丹 陈联合 邵志军 姚建杭 袁 波 <br/>高惠敏 郭永利 梁振文</font></p><p><font color="#0000ff">2006年6月22日晚,中国书法家网便接到了高惠敏先生的电子邮件,高先生《声明》拒绝出任中国书协硬笔委员会委员,其理由是(行政程序的原因我不评论):“硬笔书法有自己的讲究、自己的群体、自己的精英。现在这个名单中的委员,大部分人对硬笔书法缺乏专门的研究,既没有实践,也没有权威,不要说指导全国的硬笔书法不够资格,就是发起一个普通的展览,要获得全国硬笔精英的捧场恐怕也难。”</font></p><p><font color="#0000ff">高惠敏先生首先是一位书法家教育家,现为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书法硕士研究生专业课导师。同时,先生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硬笔书法创作和实践探索,是硬笔书法的先驱以及在硬笔书法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一位专家、权威,高先生出任硬笔委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font></p><p><font color="#0000ff">可是,我们从中国书协硬笔委员会的组成来看,主任张旭光是中国书协的领导也是当代具有真正实力的书法家,但先生似乎并没有写过也没有研究过硬笔书法。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和秘书长,虽然我在硬笔书法圈子混了20几年,但还是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人。至于委员中,除了司马武当、姚建杭、高惠敏、梁振文是搞过硬笔书法的人,别的我依然没有听说过。即便我听说过的四个人中,恐怕也有一半在硬笔书法圈子里面算不上权威。因而高先生说“现在这个名单中的委员,大部分人对硬笔书法缺乏专门的研究,既没有实践,也没有权威,不要说指导全国的硬笔书法不够资格......”是非常客观非常深刻的!我实在不知道中国书协为什么要成立“硬笔委员会”,难道是帮助中国硬笔书法发展?或者硬笔书法需要毛笔书法家协会来指导?如果真的是这两个原因的话,从第一届硬笔委员会成立到今天差不多10几年的时间了,硬笔书法界的同道们也没有见过这个委员会做什么事情啊?!而且,这个委员会中的成员,他们能为硬笔书法做些什么呢?我相信,他们半数以上都写不好硬笔字,何谈指导?再者说,现在北京和浙江都有全国性的专业硬笔书法协会,试想一个毛笔书法专业的协会,其中的硬笔委员会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呢?从委员会的排列顺序看,15个专业委员会硬笔排到了第9的位置,已经可见硬笔委员会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了。</font></p><p><font color="#0000ff">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高惠敏先生《声明》中的这段话是最值得硬笔书法界深思的:“硬笔书法有自己的讲究、自己的群体、自己的精英”。高先生说的一点没错!可是借着高先生这三个“自己”,我不禁要反问全国的硬笔书法家、策展人、组织者、爱好者,中国硬笔书法“自己的讲究”在哪里?前些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和理论的前瞻性指导完全出于一片荒芜!为什么?一是硬笔书法组织者们的导向。他们频繁的举办各种比赛,这无形中导致了硬笔书法创作的急功近利。试想,与20多年来几千次的各类比赛相比,有几次理论研讨会?这不超过十次的理论研讨会最终有几篇称得上是理论研究甚至有研究和推广价值的论文?最终达成了什么理论研究意义上的共识?对硬笔书法创作起到了什么作用?由此我又想到了高先生在四川举行的一次理论研讨会后的感慨“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竟然没有几个人懂得论文的格式规范(大意)”。这种在硬笔书法发展期完全偏向创作忽略理论研究的局面,最终导致了硬笔书法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研究体系和研究趋势。二是硬笔书法的食槽太浅。任何人拿起钢笔写两笔字都叫“硬笔书法家”,因此硬笔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队伍素质太差,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跟本就不懂得“书法”到底是什么,都没有研究过书法的传统到底是什么,何谈对书法、对硬笔书法的认识?这样,也就造成了理论研究人才的匮乏。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精英人才的介入,是不能出现高含量学术成果的,硬笔书法就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三是报刊媒体的导向。国内仅有的几份硬笔书法报刊,受到生存的影响,不得不低头于书法培训,因而这些报刊也就青睐于硬笔习字教育、培训的所谓理论文章,造成有关硬笔书法技法、美学、创作探索、取法等方面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或者人才流失。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中国硬笔书法的圈子依然没有明确的审美评判尺度和标准,依然没有一个基本的发展模式,20年来依然处于一种自由发展阶段,因理论研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创作和发展导向的盲目。就拿一些比赛来说,评委会依据什么条件来组成?评选依据什么美学标准来判定?硬笔书法的美学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随意和随机的。基于此,硬笔书法也几乎没有自己的权威,所谓的权威都是报刊媒体捧出来的。说到这里,我也在问自己:硬笔书法自己的讲究什么?</font></p><p><font color="#0000ff">前不久在网络我和曾如影有过一次谈话,大体意思是我对硬笔书法很悲观,我觉得硬笔书法就是比毛笔书法低级。也由此招来硬笔书法爱好者们的一片讨伐之声。硬笔书法早期的确有一批毛笔书法精英介入,但是他们蜻蜓点水一般“点”了一下就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20多年来,硬笔书法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有才华的作者,后来他们也飞走了。硬笔书法这个圈子就像流水一样,你来了他走了,不断的洗牌。那么,硬笔书法为啥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呢?为什么硬笔书法家一旦翅膀硬了就跑到毛笔书法圈里面去,而毛笔书法圈里面的人为啥不跑到硬笔书法圈里面来呢?高先生所说的硬笔书法有“自己的群体”,这个群体现在是什么样呢?怎么才能留住优秀人才不“飞走”呢?这些问题我觉得值得硬笔书法圈子的每一个人深思!</font></p><p><font color="#0000ff">最后我们再说说硬笔书法“自己的精英”。我现在有些糊涂,硬笔书法的“精英”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标准呢?这些“精英”到底在硬笔书法上面“精”到如何程度呢?“英”在哪里呢?放在中国硬笔书法20年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是一个什么分量呢?他们的创作高度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呢?他们的理论研究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在当前硬笔书法状态下,站在鸡群的“鹤”就是“精英”?我越想越迷糊。</font></p><p><font color="#0000ff">由高先生的一个举动一个《声明》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同时也反问了很多,虽然很多问题我也没有想明白,但是我觉得面对问题我们多想想,至少比不想要好,大家觉得呢?</font></p><p><font color="#ff0000">2006年6月25日凌晨<br/></font></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6 19:50: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