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善璋访谈录 [复制链接]

Rank: 2

在线时间
49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13-12-27
阅读权限
150
帖子
2378
精华
1
积分
6997
威望
0 点
UID
257

版主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12 16:59: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align="center"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face="幼圆" size="5">吴善璋访谈录</font></p><p style="LINE-HEIGHT: 150%;">受访者:吴善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br/>  问:您认为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不应该仅仅重视技法层面,更应该重视对内在原理的把握,强调作品自身的合理性。您是否认为作者应该具备广泛的技法意识与能力?<br/>  答:我认为,学习书法从技法人手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只单纯地强调技法的学习,而忽视对内在原理的解悟和研究,就不能形成高水平的技法能力。学习书法是一个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一个人在临摹阶段,往往能借助着经典的成构去进行创作,对内在原理的把握似乎不重要。而一旦走出经典的领地,去构建自己的艺术大厦时,问题便突出了,由于不具备对书法内在原理的深刻把握,即使一些书家一旦自成面目时,问题便暴露出来,这除去缺乏创作想像力外,主要的原因即是缺乏对内在的原理的把握。技法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手,还在于脑。技法意识不应该只限于掌握技法本身,还应包括对内在原理的深刻解悟。技法的合理运用与组合离不开原理的指导。<br/>  问:请谈一下当代书风与古代经典的关系。<br/>  答:简单地讲,当代书风是古代经典在创作手段上全方位的改进和拓展。这种关系在哲学上称之为扬弃,在艺术上称之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具体地讲,古代经典对书风的影响之有异于以前的各个时代,我个人认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的更新。古人对经典的尊崇,常常带有迷信色彩。常视经典为不可企及,不可捉摸,有神力相助才可以完成的神品。多数人把经典只作为尊崇的对象,而非学习的对象。而今人的认识却迥异于此,今人认为,任何神品都能够被认识。所以现今学书人往往直接取法于经典。二是学习方法的进步。现今学书人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可以精准地破解古代经典中蕴藏的奥秘。各种技法、技巧,各种材料工具的运用,都可一览无余。所以当代人自己取法古代经典,真正做到了“法乎其上”。所以当代书风中,颇具大家表现意识的作品并不鲜见。第三,由于毛笔实甩功能的退化,艺术创作功能随即突出,这一历史性变化略去了用毛笔写字的实用功能训练,而大大提高了经典受关注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毛笔实用功能退出舞台时,只要提起毛笔,那么目标就是艺术创作,是艺术创作那么取法目标就是古代经典。所以当代书风与古代经典的关系的答案便回到了我回答问题的第一句话。如果和以往比较,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前人似乎把古代经典作为学书的归宿,而当代书法似乎把古代经典当作出发点。不知是不是如此。<br/>  问:您认为一位好作者、一件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作者的修养与作品质量的关系如何?<br/>  答:好作者是说人,讲的应该是对能力的要求。可以主要地归纳为艺术家的想像与情怀,深入的专业修养与广泛的相关修养,出色的技法能力与手上功夫。好作品的标准应是对效果的要求,可以粗略归结为突出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视觉效果,独立的品格,合理的技法运用,无文化修养和书法功底方面的谬误与缺陷。<br/>  作者的修养和作品质量之间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作者对于书法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与广度,学书的路径,对法帖理解掌握的程度,风格倾向,审美情趣的雅俗都以专业修养的整体面目通过作品给人以印象。而作者的相关修养则以气氛、气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与创作的心态紧密相关,良好的文化修养,赋予作者自信、智慧与心情的放松。良好的创作心态是产生好作品的心理保障。正所谓:眼界高时无物碍,学问深处意气平。<br/>  问:您认为“展览的评审要使高水平的作者满意”,这是首先站在作者的立场的评审原则。那么,您认为展览的导向是否事先存在?<br/>  答:因为我首先是一名作者,这么多年一直站在作者的立场想问题。其实让广大的作者满意,我相信这是所有当评委的人的共同愿望。但要做到,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一先是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奠基是在封建地主阶级手里完成的,其贵族性是与生俱来的,高雅——这个与贵族性同义的词,为千百年来书法审美的标准,成为传统书法观念的重要表现点。所以一律地要求高水平作者提供“雅俗共赏”的作品,是不符合传统的书法观念和书法发展的历史事实的,因为历史上许多大家的书法也并非是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二是:做为国家最高一级的展览,在面对审美层次差异面前,不可能弃高就低。不可能将高雅的作品因不能“共赏”而挡在门外,所以,“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一个愿望、一个目标去提倡、去努力,却不能作为一个标准来定取舍,这一点似乎可以成为共识。我设想的“让高水平的作者满意”正是基于我们在现实客观条件下,所能争取到的最广泛的满意度。按照这个设想,让不同风格、不同艺术主张的作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只要优秀,均可得到承认。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艺术的民主,也只有实现艺术的民主,才能营造最好的艺术环境,真正达到百花齐放、繁荣创作的目的。同时,也才有公正可言。<br/>  展览导向是确实存在的,但导向的是与非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导向是必须的,比如学习传统,那没商量。全盘无视传统,反传统,不会受到鼓励。因为全盘否定传统,便从根本上否定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历史存在,而且这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还是民族感情问题。没有民族感情的人,没有一个会被历史所肯定,这是历史的结论。这种说法可能过激,但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中国书协的一位领导最近讲了一句话,我很赞成,这句话的原意是这样的:书法应当走继承发展的道路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个主旋律就是指继承传统。这便是一种导向,我认为这个导向是必须的,是对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负责任的导向。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导向可以不那么具体地针对某种风格,某种模式,某件作品。这样可以避免因个人好恶产生的不客观、不宽容的结果而使多样化得到保证。尽管这样,优秀作品的导向作用依然存在,但这个导向尽可能排除了人为的因素,这种优秀作品的导向因而是科学的、自然的、令人信服的。<br/>  问:您认为目前作者书艺的自然生长规律滞后于展览评审要求,要尊重作者风格渐变的规律,那么,作者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展览?<br/>  答:目前中国书协有十大展览已成为系列性,这是中国书法创作繁荣与成熟的标志。众多的展览给予了书法家和爱好者以展示创作成果的机会,展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中国书协20年的历史,首先是20年的展览史,功不可没。这是主要方面。频繁的展览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作者书法自然生长频率滞后于展览评审要求是突出问题。许多作者发现,自己多年研习的创作成果,往往被一两届评审肯定之后,便成为匆匆过客。三五年前叱咤风云的弄潮儿,转瞬之间,便无觅其踪。这一方面反映了书坛新人迅速涌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书法时尚也跟随上了时代的脚步,常变常新了。要赶上这种变化,如同将盖了一半的房子放下,赶着去盖另一座,这是反映在作者方面的问题。评审方面同样有问题,如今每个展览的评审量都很大,动辄数以万计,评审的视觉要遭受如此强大的和高频率轰击,再好的作品也会久看生厌。产生视觉愉快的转移。这种转移发生在很短时间内,所以在作者群体还在津津乐道于某种风格、某种模式、某种效果时,评委群体早已对此生厌了。所以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解决。从作者方面讲,要有平和心态,对不同类型的全国展不必届届力争、次次拼命,上个一两届·、两三届便可以了,要尊重书法学习的规律,要有大目标,大计划。从评审角度讲,评委参加评审的频率和工作量要降下来,避免“看坏了眼”,要更多更广泛地调动评委参加评审工作,使评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从而保证其公正性。展览的安排,要考虑合适的密度。好,我的回答至此结束。声明一点,以上只是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组织、任何人。</p><p align="right" style="LINE-HEIGHT: 150%;">——搞自《书法导报》</p><p align="right" style="LINE-HEIGHT: 150%;"> </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龙门山色,马寺钟声,汉唐遗韵,黛眉奇观!十三朝古都、美丽的洛阳欢迎您!
(471800)许燕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委统战部  手机:13663886405  qq:4236878  1159464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30 09:04 , Processed in 0.03997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