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邹志生书学理论研究汇报之九:当代书法人的精神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9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最后登录
2013-7-6
阅读权限
150
帖子
258
精华
0
积分
1594
威望
0 点
UID
4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4 22:12: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发表于核心刊物《学习月刊》2009年第12期:

                     当 代 书 法 人 的 精 神

                                  ——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性内涵

                                                     邹 志 生

摘  要
当前,书法艺术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窘迫的环境之中,要靠所有书法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之得到繁荣和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书法事业艰难进程中,书法人的涵养、韧劲、性格、境界、勇气、作用所凝成的书法精神令人感动。这种精神是繁荣和发展书法艺术、延续华夏古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之一。

关键词
书法  书法人  精神

中图分类号】……

     导 语

   当代书法人,泛指当代中国一切有志于书法事业的人们,如各级书协组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书法报刊的编务人员、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官办及民办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和书法初学者。这些书法人有着高尚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性内涵。因篇幅原因不便面面俱到,这里只能撷要论及几点,其中之一就是——

   自修自悟的韧劲

   书法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是一个耗时长、学成慢的品种,比其他任何艺术都难学。它需要较强的悟性,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水准,还必须勤学苦练,“熬”到较大的年龄才能出成果;书法又是一门苦学问,天天练习且枯燥无味,常年坚持但进步缓慢,总之它是没有诀窍的、也是不能速成的。

   当代书法教育曾一度近于荒废,成千上万的大、中专院校建立起来却没有书法院校;新教育体制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中、小学阶段为数甚少的写字课被高考必考课程所取代。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唯有拜师学艺和自修自悟这两条路。

   先说拜师学艺。拜师学艺者首先是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志向,再就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实拜师也是很难的,有钱没天赋的学生老师不收,有天赋而无钱的学生某些老师也不收,遇上爱才惜才的好老师学生是很幸运的,即使老师减免学费,但“文房四宝”的开支还得自己出。学书是苦差,既要承受生活之苦,还要承受勤学之苦。老师责任心强、要求严格,就每天要完成的习字量来说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常年不懈的练习也是一般人坚持不了的;再者,老师不是全能的,不是所有的老师能教给你一切,更不是老师教给你什么你就会什么。这种情况下,那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说出了真理,能否在师父那里学到本领就看你自己的悟性如何了。可喜的是拜师入门的学生大都很勤奋,表现出常人难以像想的毅力,能排除外面精彩世界的纷扰,他们吃得苦中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坚持不懈。可以说,很多书法家就是在师父的门下苦练、偷学、自悟出来的。

   再说说自修自悟。一般来说,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听老师面授机宜其进步和提高是最快的,而关在家里自修自悟其进步和提高肯定不如前者,两相比较,成才的比例后者也远不如前者。但书法教育似可例外,大学课堂里培养出的书法家寥寥无几,而在社会大课堂里自修自悟出来的书法家占绝大多数。书法自修需要毅力,要常年坚持矢志不渝,自悟需要天赋,心要想得到,手要做得到。同样可喜的是业已成才的书法家们无不具备上述毅力和天赋,且在艰难困苦的时世里坚持下来了,以至于达到今天的高度。欧阳询整整三日伏身于索靖碑前研究书法的事例今人有之,怀素勤练书法以致秃笔成冢的故事今人也有续写。无需举出实例来印证,请每一个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书法家将自己成才的过程回忆一下,有谁不是经过艰难的自修自悟而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书法家的成长除了他们有韧性自修自悟外,下面谈到的这一点也是他们成才的前提之一——   

   穷不移志的性格

   过去有句话叫做“穷文富武”,一层意思是: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能脱贫,富人家的孩子学好武艺能称雄;另一层意思是:富人家的孩子受不了十年寒窗苦,穷人家的孩子能逆境成才。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这句话还管用,那时大多数送孩子读书、学书法的家庭经济上并不富裕,家境清贫是这些孩子相同的背景。

   现在年长的书法家多数出自贫寒家庭。他们之所以能成长为书法家,除了天赋和悟性外,与他们能吃苦、勤练习是分不开的。书法家培养的成本很高,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成本高——常年练习用于购买纸张笔墨的钱不是小数目,这对于经济相对拮据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二是时间成本高——书法学习不能速成,没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不能打牢基本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练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字外功方能部分成才。有鉴于此,学习书法就要甘于清贫、要舍得时间还要耐得寂寞,否则将一事无成。所幸,所有书艺有成的书法家都具备这种优良的性格和品质,一些尚未成名的书法爱好者也做好了甘于清贫、打持久战的思想储备。有例为证:50多年前,湖北省罗田县某山村一个农民的儿子,家里穷得饿死老鼠,就在立志脱贫的动力下,他自修自悟书写技法及其理论,被特招而进部队搞宣传,转业后到某师范院校工作,教书法,出专著,课余指导学生,现在他培养的学生有几十人或任中国书协理事,或为高校书法教师,或为书法家、书法批评家; 25年前,前面介绍的那位罗田籍书法教授的学生之一,他来自湖北蕲春农家,从小爱写字,家境贫寒的他养成了能吃苦、勤练习、善学习的品性,学好大学专业之外还广读博览、钻研书法理论与创作,自悟不止、勤练不辍而自学成才,现在已是中国书协的理事和书法专业资深报人,书法成果累累且声名远播但至今仍保留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习惯;1991年,笔者在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柳州)闭幕式上见到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小伙子,带着册页巨制借钱搭车赴会并参加刻字培训班,却因身无分文而饿着肚子听课;还有一些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正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他们对充满坎坷的前路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样的实例太多、太普遍不胜枚举。可以断言,假如没有耐得清贫、吃得苦中苦的性格,他们早就移情别艺、另寻出路了。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肯定,那就是书法人清贫不自轻、逢上不阿谀的刚直性格。在一般人眼里,似乎艺术家很清高,这话不假,是艺术给了他们直腰说话的胆气,书法家也不例外。他们靠自己的专长立身于世,有的开一间小画廊边写边画边卖,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不需看人脸色也不屑于别人的官高财富,不企望他人施舍式的“关照”;有的在主业之余以书法修身养性、装点人生,不仅自娱还能娱人,长此以往乐此不疲,即便入不敷出也要坚持自己的爱好、保持那一份难得的高雅和清高。书法人大多我行我素,有时还蔑视昏庸高官、奸狡富商,无疑,这种性格是对古代文人雅士独有性格的传承,即便在当代也是可贵的。但对道友同仁,他们大多表现出尊重和抬爱。

   在当今尔虞我诈的市场经济时代,不仅书法人这种穷不移志、自尊互重的性格应该得到发扬和光大,还有他们精神的另一面也是值得肯定的——

   乐于奉献的境界

   大多数书法人是穷困而大方的:为了书法勒紧裤带不惜钞票买纸墨,除此外他们还能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甚至扶危济困。笔者记忆中有两个事例至今难忘,它将书法人的行为升华到了无私奉献的境界。第一事例:2006年将近岁末之时,由湖北书法篆刻名家桂建民先生带头,在网上、书法媒体上向全国的书法家们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捐出自己的书作拯救身患重症的10岁小学生刘俊。倡议书一发出,本埠和外埠的诸多书法大家、名家、普通书家都及时跟进踊跃捐献,作品拍卖后为刘俊募得一笔数量不小的治疗费。这些名家是陈洪武、张曙光、卢乐群、郭子绪、崔寒柏、薛养贤、陈新亚、刘文华、金伯兴等(calligraphy 日志网络报道,还有许多捐献者未上名录——笔者特别说明)。第二个事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之后书法家们积极捐款赈灾,据5月28 日报刊对全国知名大家的不完全统计,书画家范曾一人捐款上千万,其他如言恭达(112.8万)、李铎(30万)、沈鹏(10万)、张海(10万)、欧阳中石(10万)、段成桂(10万)等都慷慨解囊,各省、市、县一级的书法家也都尽自己最大力量捐钱捐物帮助地震灾民。这两个鲜活实例说明,书法人不仅爱艺术,同样爱祖国、爱同胞,其奉献精神可歌可泣。

   书法人不仅奉献爱心惠及民众、造福社会、营造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氛围,书法人还以其精神的另一点给书法艺术园地带来了无限生机,那就是——

   开拓创新的勇气

   任何艺术都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但令当代书法人为难的是,历代先贤已经将各种书体都“发明”出来了,将各种风格都创新出来了,该有的全有了,今人要创出新体、新风格实在是难上加难了。但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不创新书法艺术就会止步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果真的这样,当代书法人们将无颜面对历史,更无颜面对书坛的先贤诸子。
  
   面对任重而道远,面对重重困难,而且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电脑普及、办公自动化普及而失去了最佳练字环境、最难创新的时代,当代的书法人没有退却,他们在努力地尝试。由于艺术见解的差异,虽然他们的创新结果有的还没有被世人认同,但他们已迈出了开拓创新的步子,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旁观者也好,作为同道人也好,没有必要急于对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首先要肯定他们所具备的两个方面的勇气:其一,是他们肩负书艺创新、发展的使命,面对任重道远的创新而决意前行的勇气,其二是他们面对书法史上的书体完备、风格齐全的局面,直面创新的重重困难而捧出试验品让人评判的勇气。当下的开拓创新,书法人已经付诸实践了,已经有许多“另类”的作品以新的面目面世了——所谓“丑书”、所谓“现代书法”等等是之。不论这些新面目的书法成功与否、观众认同与否,对他们的创新勇气、开拓精神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即使短时间内难以被认同,即使不成功也不必大惊小怪,不要以为他们把书法引入了歧途,他们是在探寻书法创新与发展之路。实在不能理解则可退而思之,大不了把它看作是探索过程中的失败罢了。哲人们早就告诫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探索就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到来。评论家们不能像现今官场中人那样市侩:不做事的人永远不犯错误、没有错误,反过来揭发和指责那些勤于公务的实干家们经常犯错,甚至借别人的错误整垮别人。书坛需要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需要有新面目的作品问世,现在有人在开拓、有人在创新、有人在尝试,我们应该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除了上述各点以外,书法人还以其精神的另一关键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请看——

     教人向善的作用

   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学习楷书。楷书之所以称为楷书,首先是它含有楷范之意,从楷书学起能培养人们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扎实的基本功;其次楷书具有为人楷范、正人德行的作用,遵循楷法一笔一画地规范书写,能潜移默化地养成人们端正的品行,它间接地教会人们完善自我并认真、规范地完成工作。笔者曾在一次关于书法培训的书协会议上听一位从事书法培训的书家说,他20年来培养的过万名学生部分已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多数已成为单位骨干,万人之中仅一人因失职犯错而受到法律处分,这个比例还不到万分之一。这个实例说明,书法虽然不干预政治但它能间接地教化国民、协力政治管理国家书法人、书法教育功不可没,也由此可见,书法是净化灵魂、休养德行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重视并重点投资的领地(但在文化事业投资方面,政府对书法事业的投入是最小的,这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充分重视)。假如在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对书法的投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结 语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书法人的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上几点不是全部,没有提及的还有他们的乐观态度、淡泊境界等。也正是书法人的这种精神为如今这个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中的中国书坛注入了“兴奋剂”,它激励着书法人笔耕不辍、创新不止、诲人不倦,使得书法队伍渐呈扩大之态、书法艺术已呈复兴之势,更使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当代书法人的精神是中华古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榜样作用对于华夏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功不可没。为它歌唱吧!


                                            (稿毕于2007年9月)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1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4
最后登录
2012-8-21
阅读权限
150
帖子
315
精华
0
积分
2066
威望
0 点
UID
45

硬坛精英

2#
发表于 2010-5-30 15:42:09 |只看该作者
224002
江苏省盐城市榆河路67号  张蕾书法工作室
QQ:346125789 电话:13401772040.
Emal:zhanganxing@sohu.com
建行:5264 1013 2001 251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7-1 05:22 , Processed in 0.05593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