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b>首届“性灵派”书法学术研讨会综述</b></p><br/><font face="宋体"> 古都金陵,七月流火。7月4日下午至5日上午,应邀来宁参加首届“性灵派”全国青年书法原创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全国各地40多位专家学者、获奖作者、媒体记者,聚集南京人口学院会议室,就“性灵派”书法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著名书法史论家孙洵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书法系主任王继安分别担任两个半天的学术主持。黄君、倪文东、杨疾超、刘宗超、杨吉平、方波、王伟林、张波、张辛汗、梁德水、王俊、吴川淮、吕出庆、小舟、王建国等专家学者围绕南京随园书社提出的“书宗性灵”艺术观,及其首届“性灵派”书法原创作品展,从史学、哲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性灵派”书法的概念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创作观念、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平等交流式的学术对话。(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院院长)黄君先生认为:“书宗性灵”创作观的提出,在当代思想文化背景下是合符时宜的,它是在对书法艺术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的合理延伸,表明了这个时代对自我心性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书法家是承载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应该真实表述性灵,力戒虚假的、泡沫的东西,书家所写的文辞应该出自心灵,反对书写内容上“不知所云”的书写。当代书家的学养存在一个“集体补课”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美学博士)杨疾超先生从“禅宗”对中国书法影响的角度,闸述魏晋和晚明是我国古代两次思想上追求自由的时代,认为“当代书法创作最大的症结是主体性的丧失。”书法创作要讲“明心见性”,讲“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追求“原创”。(苏州市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理论家)王伟林先生指出,“性灵派”书法是一个富有学术价值的命题,特别是针对当前书法现状很有意义。而且学术与创作互动,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离开了学术思考的展览,难以推动当前的书法创作。展览过多过滥,主要问题是浮躁心态所致。(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北师大书法系教授)倪文东先生认为:“性灵派”书法提出,是对“性灵”二字的强调,核心是“反俗书”。(《中国书法》杂志编辑)吕书庆先生认为:“性灵派”书法主要是打破“千人一面”的现状,有利于促进书法艺术健康发展,观念提出得很及时,有感召力。而且认为“性灵派”包容性很广,虽然提“派”,但在创作上无“派”,在风格上无“派”。凡是有功力、有意境的作品,都可归为“性灵派”书法。(著名的诗人、作家、书画家)张辛汗先生提出:“性灵派”书法追求的是“诗意的书写”和“书写的诗意”,其特征是表现诗意的内质。在研讨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代表观点。(山西师大教授、著名书法理论家)杨吉平先生认为“派”的形成,是艺术运动的总结,在无代表书家、代表作品出现之前,最好不要有“派”的提法。(著名学者)王俊先生认为:在理论上需要对“性灵派”书法作一个界定,在创作上“性灵派”书法应该具有怎样的面目。(河北大学教授、博士)刘宗超先生认为“性灵派”书法可操作性不强,形式上应该具体些。(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方波先生认为此次展览中的创作手记比作品好,证明观念与创作实际的脱节,“性灵派”书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式样的书法,需要理论指导创作实践。(著名书法评论家)小舟提出:既然是一个流派,就要有代表作品,有创作的理论指导,“性灵派”书法至少在当前还 不具备这两个前提。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畅所欲言,(南京随园书社社长)田耕之先生对“书宗性灵”创作观的提出背景、策展动因,“性灵派”书法的概念内涵实质,以及创作要求等进行了闸述。他认为:“书宗性灵”是时代书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书法发展的新导向,同时也是对当代书法模式化、重复化、单一化、做作化倾向的一种反拔。“性灵派”书法是一种创作观念、手段和目的,而不是创作风格模式,它的“派性”来自于书家对“书宗性灵”观念的认同,它属于书法创作的批评概念,而不是创作模式和审美风格概念。它强调的是书法作品的“原创”,即书家在“书宗性灵”艺术观指导下,以扎实的传统功底、学养和文化底蕴为支撑,以诗意为内质,以性情为驱动创作的作品。反对书家刻意摹拟古人、模仿他人、重复自己、刻意做作。“性灵派”书法是对传统文化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它以“清、正、文、雅”为审美取向,讲求在充分把握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把笔墨功力作为走向性灵表现的基石。 <br/> <br/> 首届“性灵派”书法研讨会在民主、宽松、务实的学术氛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览与活动的组织,显示出书法民间组织机构的生机与活力。</font>
[此贴子已经被【米真居士】于2006-9-10 9:55: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