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理论月刊》2010年第三期
对文艺创作偏离文化建设主旋律现象的分析
邹 志 生
摘 要: 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国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艺术创作偏离主旋律的不和谐现象。本文分析这些现象的不良影响和产生的原因,以期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主旋律 文艺创作 走调现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继党的十六大作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定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又有创新之处:发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论断。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亿万国民综合素质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发展后劲的英明决策,也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参与这项工程的“施工”人员是全体国民;文学艺术界的文化建设是全国文化建设总工程中的“子项目”,参与“施工”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是这项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因为他们肩负着提供精神产品的使命并起着宣传导向的作用。所以,艺术家的系列创作行为必须严格遵照和执行党中央所制定的文化建设的规范,确保这个庞大工程得以高质量地完成。
一、文化建设中的文艺工作主旋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① 总书记的这段话既为文艺工作的主旋律定下了一个基调,又细化了文艺工作的标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性。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并执行之。
(一)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备先进性。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有对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②
这个论述从两方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一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确方向,二是要体现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有了明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持续发展;有了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具备了这样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能起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备健康的内容和有益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它是以有利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全人类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的,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素质提高、精神需求、物质需要、身心健康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着眼全人类推进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融合。这样,艺术家的创作其内容、风格等必须是健康的、向上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展示、发表或公演后对于广大读者或观众的德行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时代精神的形成。这是胡总书记为文学艺术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定下的重要目标,也是艺术家应该努力完成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完成这个使命?其实总书记的讲话已经告诉我们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就是要创作出内容健康的、有益于广大人民身心的、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文艺作品来,讴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愉悦人民的精神;“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就是要对封建时代遗存下来旧文化进行去糟取精、扬长避短、改造升华的工作,使之符合时代要求;“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就是要批判和拒绝有害的、颓靡的、反动的文化,还要杜绝极端悖反大众审美共性的、迎合低级趣味的文化,无论它是本土的还是舶来的,都在坚决抵制之列。通过支持、改造和抵制等一些列卓有成效的努力和工作,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总书记定下的文艺工作的主旋律(标准)是艺术家系列创作行为的指南,若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文艺界的文化建设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也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工程的顺利完成。然而,在这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主旋律(标准)理解有误、执行不严、打擦边球而偏离主旋律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艺术创作中的变调现象
变调现象多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如文学创作、影视与戏剧的脚本创作和演艺创作、美术、书法创作等,其变调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请看如下几类。
第一类:变调的电影。其一,电影《色·戒》向观众展示长时间、直观的激情床戏;其二,电影《孔子》的编导将孔子塑造成了一个“绯闻孔子”的形象。③ 其实,这些电影的主题、主旋律都是很好的,但其中某些变调细节却是很不负责任的,或严重歪曲历史,或将见不得人的性事公诸于众,体现出非主流文化的落后性和腐朽性。
第二类:变调的小说、网文。木子美、九丹、棉棉等写性作家的淫乱小说和网文,如《哥哥和嫂子的故事》、《女人床》、《糖》等,这些作品的本意就是宣扬性自由,是腐朽文化的表现。
第三类:变调的美术创作。其一,如中国“行为艺术家”朱昱在英国一家电视台公开表演吃死婴的“行为艺术”④,惊呆了观众;其二,如女性“艺术家”彭禹用自己的行为创作的《人油:幸存者的方式》的“作品”:她将一具死婴的尸体用火烤出油脂来,再通过塑料管将油脂输入另一具死婴的嘴里,使人看后毛骨悚然。⑤ 尽管朱昱解释他的“艺术”是对“死亡美学”的探究,但这个选题过于“前卫”、表现手法过于恐怖而不为中外广大观众所接受。这些 “行为艺术” 骇人听闻,是非先进文化和反传统的“先锋艺术”之变异。
第四类:变调的书法。其一,如滥觞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书法”⑥;其二,以沃兴华为代表的书家探索之作——丑书。⑦ “现代书法”实属对书法无知又急于求名人士的恶搞行为;“丑书”乃书家的探索实验之作。“现代书法”和丑书都颠覆美学原则和书写法则而丑化书法,其社会反响是不良的,是非先进文化和无益文化的表现。……不胜枚举。以上变调现象只是其中的部分,还有一些傍着主旋律“打擦边球”的艺术行为暂不赘述。
三、变调现象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某些艺术家写丑弄怪似乎是肆无忌惮,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肩上还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或没有认识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性,缺乏社会使命感、国家使命感。还有,他们对自己的张扬个性之作所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有一种“无所谓”的感觉,这是很可怕的。上文所列第一类电影、电视的变调行为或严重歪曲历史、或将不能见人的性事公诸于众,说得轻点儿是误导观众、心理变态、迎合低级趣味,说得严重点儿,歪曲历史是对中华文明史的亵渎,将性事公诸于众是教唆犯罪、挑战道德伦理,其影响十分恶劣。如今的国人最需要的是正面教育,党中央倡导精神文明、总书记教导国民知荣辱其目的就在于此。但某些艺术家歪曲历史、亵渎圣人和描写淫乱、挑战道德伦理的变调行为恰恰与党中央的意图不合拍,与文艺的主旋律不合拍。不是有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吗?一些国民素质下降、吸毒贩毒屡禁不止、性自由导致艾滋病蔓延等与这些艺术创作的变调行为、导向作用不无关联,某些艺术家是难辞其咎的。对第二类变调的小说、网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指出:“木子美现象并非个体现象,它只是中国社会中新兴的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代表。”⑧ 详尽描写性事的行为与电影中的淫乱镜头一样,反映了某些艺术家的“两种心理一个目的”:其一是变态心理,其二是害人心理,前者通过小说文字和电影镜头再现某些艺术家自身心理的变态与猥琐,后者是有意识地污染社会环境、教唆观众读者,形成“你黑我黑大家黑,你不说我我不说你”的黑暗氛围而满足个人淫乱之欲;“一个目的”就是迎合低级趣味拉高影院票房或扩大发行量而从中渔利。(同样为了这个目的,出版社也忽视社会责任而昧着良心推波助澜、大赚黑心钱)可见一干人等的社会责任感之淡薄。
第三类变调的美术创作和第四类变调的书法都颠覆传统、颠覆成规,有糟蹋艺术之嫌,有误导后来人的不良副作用。要想在美术、书法上成名成家是要下苦功夫的,没有长时期的、多方面的历练是不能如愿的。但美术界的“行为艺术”和现代派丑书使后来人误认为成名成家有捷径,无需面壁十年下苦功夫,这是不良副作用之一;还有一种不良副作用就是教坏了人的品行,尤其是现代派丑书。人所共知,学书法当自楷书始,楷书之所以称为楷书,首先是它含有楷范之意,从楷书学起能培养人们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其次楷书具有为人楷范、正人德行的作用,遵循楷法一笔一画地规范书写,能潜移默化地养成人们端正的品行。但现代派丑书颠覆书法成规,书写时胸无法则而随心所欲,笔下所写丑怪不堪,展示出来后因丑而出名,这种行为一旦被后来人奉为成名成家的捷径,那可是书法的悲哀,更是青少年成人、成才教育的失败。
四、对变调现象的多维思考
艺术家的一切创作行为其实都不是个人思想和心理的简单反映,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与历史、与国家、与社会、与观众读者紧密相联的,作品主题的好坏、积极与否立马就会对国家、对社会、对观众读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艺术家肩负着国家使命、社会责任。当然,我们都希望作品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获得好的评价。然而,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严重偏离社会主流和文艺主旋律,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连串思考。
(一)变调现象反映作者世界观中的不良倾向。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映出艺术家的世界观,即对真、善、美的认识。著名美学家王老朝闻先生在其《美学概论》一书中有言:“任何一个艺术家都要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现象作出判断和评价,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意识的表现,不可能脱离艺术家对什么是真假、善恶、美丑的看法,这不论艺术家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是表现得鲜明还是隐蔽,实质上都一样。这种判断、评价和态度,都是由艺术家的世界观所决定的。”⑨正如王老朝闻先生所说的那样,艺术家对真、善、美的判断、评价和态度都是由艺术家的世界观所决定的,那么,当下一些偏离主流、主旋律的变调行为就反映了他们世界观中的不良倾向。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见《孟子·告子上》)这段比兴之语最终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即人心对“理”和“义”都有相同的理解和相同的审美取向,也是两千多年前孟子告诉我们的一个朴素的哲理。所以文艺作品的优与劣都是能明辨的,在一般观众和读者眼里都有共性的审美标准,他们心里有一杆秤,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如上文所述某些艺术家的种种偏离主旋律的变调行为往往是某些艺术家世界观出了问题,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世界,到黑暗的角落里寻找另类的事物,再在作品中夸张地表现出来,这是不健康的、不正常的,是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的。在艺术家眼里和心里,有个性或张扬个性是理所当然的,但过度夸张和张扬个性中的不良元素及极端另类是社会常理所不容的,因为在当下这些“过度夸张”和“极端另类”不仅不能引起有理性的观众和读者的共鸣,反而会引起反感。艺术家可以用独到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心无旁骛地看世界,但用作品反映世界时就必须心中有观众、有读者、有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遵循法度和尺度,不能悖反大众的共性审美取向、有悖伦理和公德,不能违反国家原则和从业准则,总之,不能偏离主旋律。
(二)变调现象反映作者审美意识的悖反性。这种审美悖反性并非新鲜货色、并非“国产”而是“舶来品”,是近百年前西方“先锋文艺”的遗存,来到中国实属“迟到之客”。浙江大学学者王洪岳博士在其著作《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⑩ 中对“先锋文艺”有较详尽论述,大意是:“先锋”一词本是19世纪法国的一个军事术语,在1919年前后引入西方艺术界,成了一些大众难以接近和理解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代名词,从此便有了“先锋文艺”之概念。先锋文艺针对当时的守旧观念和保守势力,其创作理念是反叛传统文化,用另类表现形式体现审美意识的悖反性(参见《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第9-18页)。“先锋文艺”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文艺界,最早接纳它的是美术界,其后在电影、戏剧界有所露脸儿,然后波及到书法界。电影和戏剧由于有国家文化职能机构的严格审查、制约而未能任其泛滥,但在美术界因艺术家个人行为的突发性难以约束而至今时有露面,在书法界以探索实验的名义至今在名家笔下有所蔓延。但无论是“先锋”行为也好、还是审美悖反也好,他们都反叛传统文化,都不被绝大多数观众所接受。这种行为有“一个目的两个不良副作用”,其目的是想通过“先锋”行为张扬个性、形成个人风格以致哗众取宠博得名气;第一个不良副作用是颠覆人们心中传统的审美观,使人不辨美丑,第二个不良副作用是误导美术界和书法界的后来人,使美术和书法得不到健康发展。
(三)变调现象与作者的心理畸变有极大关系。王洪岳在《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中说:“先锋派艺术的变形与当代人的精神畸变有密切关系。这种精神畸变始自日常生存首先是日常用语的显在或隐在的、但又强大的权力网络的禁锢。变形正是突出‘重围’的策略乃至先锋艺术思维的核心。”王先生的观点颇有见地。无论是近百年前西方“先锋文艺”的始作俑者,还是中国某些悖反审美常态的当代艺术家们,写丑弄怪与他们中某些人的精神畸变是有关系的。在新中国这60年中,前30年轰轰烈烈搞运动,后30年集中精力抓经济,前30年许多艺术人才受到政治运动的打击和禁锢,心里积怨难解,即使“文革”后得到平反但怨艾难消,他们伺机发泄,将精神的畸变寄托在创作中,于是便有了变味、变调的作品问世。当下某些艺术家所展示出的诸多偏离文化建设标准和主旋律的作品,或多或少与他们多样性的心理畸变有关。
(四)变调现象是博取名利过程中的投机行为。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老老实实的艺术创造活动,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纯粹为艺术繁荣和发展的创作,其二是纯粹为博名求利的创作。前者当下所见极少,后者非常普遍;前者高尚、无私,后者其名利假如取之有道也是无可非议的,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问题在于某些艺术家取向无道(有悖传统和大众审美取向)的创作纯粹是奔名利而去,只要能挣到钱什么伎俩都用上、什么丑态都能出。电影中的做爱镜头就是冲着高额票房去的,小说中的性事描写就是为了掏出读者口袋里的“银子”,“行为艺术”中骇人听闻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绝招成名,“现代派书法”及名家丑书既为博名又为博利,即使是探索实验其目的也不外乎名利二字。如果作者们硬要将这些变调行为说成是为了愉悦观众和读者,那么明眼人只能这样说,他们是将观众和读者当做幌子来卖丑、或当做傻子来愚弄。
(五)变调现象隐现求变过程中“黔之驴”似的无奈。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文艺界还有一大批老老实实搞艺术的人,他们兢兢业业一辈子,就是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于艺术事业有成者不想啃老本,总想出新作,于艺术尚无建树者一心想出成果或出人头地,这两类人实在可敬。搞艺术的人必备三样:一是灵气,二是勤奋,三是学养。有人三者皆备,所以他成功了,一切都如愿了。但某些人只具备三样中的两样、或仅有其中的一样,条件不全对于想出新和想出成果者来说都是不幸的。所以好的情况是,有人不断出新、屡创新高而名望叠加;过得去的情况是,有人一本书成名但再无突破,有人一幅画缔造事业高峰而后再难逾越;不好的情况是,有人一辈子临池不辍也没有被人认可为书法家,有人画了一辈子画最终只能摆地摊挣小钱糊口。求变、出新是许多艺术家当下的创作目标,但如观众愿者并不多。笔者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某些早已成名的大家(书法界尤多)为了保全自己的声誉不停地探索实验以求出新,但屡试而难如人愿,只好全盘否定过去的自我,脱胎换骨以求突变,然而变出来的却是奇丑、怪异,不仅引来圈外人士痛骂,而且在圈内大多数人眼里也是贬声一片。此作何解?一句话:无奈——黔之驴面对老虎的无奈!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号召说:“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总书记的号召其旨意明确,重温他的讲话、号召和科学发展观,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特别是纠正艺术创作中的变调行为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作为文艺工作者就是要再次认真领会党中央的精神,积极行动,找准方向,对准基调,纠正偏差,以自己合乎标准的艺术劳动保证文化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
————————————
注释:
① ××.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11.10
② ××.《中国××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11.8.
③ 张 艺.《〈孔子〉主推“功夫孔子”, 孔家后人不满》. 《新民晚报》. 2009.12.11.④、⑤ 余杰.《 吃人”成“艺术”?》.百度贴吧.行为艺术吧. 2006.7.22.
⑥、⑦“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论文汇编》.江苏书法家协会.2008.12.
⑧ 新浪网:新闻中心. 木子美“风波”专题 .2003.11.11
⑨ 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⑩ 王洪岳.《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⑾ ××.《中国××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