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3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0-21
- 最后登录
- 2009-7-20
-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23
- 精华
- 0
- 积分
- 374
- 威望
- 0 点
- UID
- 5044
|
黑白投影:行进的北京 走来的奥运
------朱昱、李宁镜头下的“鸟巢”成长记录
荒芜的土地、钢铁的骨架、崛起的建筑、忙碌的人群,这样的景象组合投影在黑白的图片上,构成一幅幅饶有兴致且令人寻味的作品,这就是人们在欣赏朱昱、李宁以奥运“鸟巢”建设为主题摄影展时得到的总体感觉。
08北京奥运将近,以相关建筑、建设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并不鲜见,所表现主题或宏伟壮丽或奔忙劳作,穷影像制作技巧之能、尽拍摄工序之繁,然而作品所得多有似曾相识之感。百年奥运、千年古都,两者影像叠加、融合,纳于一幅图景之内,确有使艺术家们难于逾越的沟壑,于此出新,难煞了以长枪短炮的现代化器材武装到牙齿的摄影家们。
就摄影来讲,它的创作理念和实践观念与中国画的是相同相容的,当奥运、古都、劳动者以这些内容为表现题材的创作遭遇瓶颈时,中国画的虚与实、人与物、心与景的比兴转借手法技巧,都可借来用于表达复杂与深刻的心灵感受。于此,朱昱、李宁两位摄影作者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两位80后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三年级后生,用几乎没有后期暗室制作的黑白照片为表现形式,以自然主义方式采取近似漫不经心的创作心态,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未加修饰、完整的生活、工作场景,再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奥运、都市、人文这样几个并非以摄影方式容易显现的关联主题。
在历经在2007一整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朱昱、李宁用手中的相机,依时间的顺序,将北京奥运场馆“鸟巢”的成长过程一一定格,并将使其成长的建设者的众生状态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鸟巢”与建设者之间、奥运与人文之间、现代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令观者想象驰骋、思索深入的一条主线,透过奥运场馆建设的细节毫端,引带出了与北京奥运终极理念: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关心。
作品的绝大部分主题背景均是以金属、曲线、网状构成的“鸟巢”建筑本体,这样的背景,附之于荒芜的场所下,便有了新与旧、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转换的想象图景;附之于劳动者的忙碌的情景下,便凸显了人的力量与伟大;附之于建设者于此生活的细节之下,便昭示了无声的建筑与有情的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哲理。
建设中的“鸟巢”是钢铁的,是无语的,它作为核心景物,串联起从千年走来的古老都市和域外人类文明的产物奥林匹克这样的文化对接,以及在这样两种文化对接场景下人的表现与状态,这是朱昱、李宁欲以“鸟巢”摄影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作品《蜜月后的工友》中的人物,颠覆了我们对建筑工人的印象定式,这是一位新婚不久的一位技工,用以往经验的眼光还能从健壮的体型判断他从事体力劳动的迹象,衣着服饰的时尚、头发漂染的深浅、手指佩戴的饰物、工作场所的空调,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传统印象中工人形象的瓦解。现代化的建造者出现在“鸟巢”这样的现代化的建筑工地上,而这里不久将上演现代化的奥林匹克。
与《蜜月后的工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鸟巢边的生活区》。依墙晾晒的衣服与 “鸟巢”工地旁的小吃店,如果没有远处依稀可辨的“鸟巢”轮廓,这一切将是一个完整、封闭狭小的社会空间,但远处突兀而起的钢铁身躯,使得它与外界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无所质疑,而店里女主人的张望,使得好奇的拍摄者成为了好奇的对象。“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此,无声的影像产生了互动的效果。
如果说作品《蜜月后的工友》对过去来说是摧毁,那么作品《大场馆与小运动》所起到的作用则是重建。就地取材用工地上的边角料制成的篮球架,孤零零地与相邻拔地而起的建筑遥遥相对,这样一个为工余健身娱乐设置的装置,或许在许多工地上都可以见到,当它出现在“鸟巢”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下时,一切就有了不同的诠释内容,大世界与小生活、精英体育与百姓健身、劳作的辛苦与闲暇的游戏、未来的喧哗与此时的静谧,诸多的矛盾被置于一个时空中和谐共生,重建起我们观察这个行进中的世界的方法和视角。
《力量》、《飘扬的想象》是属于将建设者直接置于图景之中的作品。前者将远景处渺小渐失的建设者的身影与近景处巨大沉重的钢梁对比映衬,彰显人的力量,从而达到喻静于动的效果,在钢铁铿锵的撞击声中体验体验人在自然面前无穷的能量;后者将松柏、人物、“鸟巢”三者置于空寂的工地之中,只留下背影的人物似乎在思索,无语中的力量在酝酿、在积聚,这里所要达到的是喻动于静的预期。
朱昱、李宁镜头下的“鸟巢”图景中,没有人物闪现其间的较少,而《伟大的最初》则是这较少一类作品中的精彩的少数之一。泥泞、曲折、坎坷的小路象一方向标,横亘在一片泥泞、瓦砾之中,两旁稀疏杂乱的树立几座临时设施,小路指向的远端,在如若晨曦般亮色中横空出世的即是“鸟巢”。此情此景,年轻的作者对于生活的表达、感悟几近呼之欲出。
摄影的语言与其它艺术语言一样,有着自身个性的表达方式与独立的不可替代性,在现代感光与数码技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情境下,摄影家们将光影、层次、线条、构图等摄影技巧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面对鲜活的现实生活,这些令艺术家们赖以孤赏的技法玄术,有时亦显得乏术而无能。
朱昱、李宁 “鸟巢”摄影作品,就技术层面而言,并非有超越神奇之处,多采用朴素、简单的光影语言,并佐以人们常见的中国画散点透视,图景通俗而明朗。透过简洁的景物组合、自然的人物形态、黑白的层次变化、随意的图面取舍,使我们的目光按照作者的引领,聚焦在“鸟巢”以及建设“鸟巢”的人们身上,从而使人们的思索层层递进,由北京的奥运到场馆的建设,由钢铁的“鸟巢”到朴实的工人,由历史的沉重到现实的鲜活,由繁华的背后到人文的问候。这样的思索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将视线平移至更加广袤的世界。
朱昱、李宁两位作者不仅将手中的相机镜框对准拍摄对象,还于拍摄过程的近一年的时光里,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拍摄的心得体验,并曾经四次伴随图片中的主人公---工人大哥回到江南老家,观察体验“鸟巢”成长的哺育者的完整生活状态,再创作了一批具有相当质量的影像图片之外,还收获了近万字的《拍摄散记》,使得“鸟巢”成长的拍摄更能展现人文精神。能够如此认真地这样做背后的功课,本身的方式与态度就足以感动了我们了,并使得我们品味作品时,萦绕在脑际间更多的是图片之外的所得。
“鸟巢”在古老的北京成长着,与它同时成长着的还有北京这座城市、打造它的人们以及朱昱、李宁这样记录者们!
2007-9-27
刘宝明于无尽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