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嘎仙洞,让我找到北了,找到了魏碑书法体的源头 [复制链接]

举人

居人斋主人

Rank: 2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3
最后登录
2012-4-13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16
精华
0
积分
322
威望
0 点
UID
9446

版主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0 12:54: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到鄂伦春旗旗府阿里河的第二天,起早就下雨。一阵一阵的小雨,下得不紧不慢很劲道。这正与我的心情相反,多少年才来这里一次,我急着想去看精彩的景点。特别是要去看看嘎仙洞,有人说是锡泊族的故乡;是魏碑书法体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源头;是北魏皇帝老祖宗居住地。
     为了我能深入了解嘎仙洞的文化与历史,我在当地20多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给请来了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吴全仁先生。他说的第一句话,令我印象极深:“看过嘎仙洞,你就能找到北啦!这里就是有北的源头。吴全仁还说:要想研究魏碑体书法,就要到嘎仙洞来考查一下。我也是爱好书法的人,看来这次来嘎仙洞还有意外的收获喽。
东北有句俗话叫:“找不着北”。这其中的含义,不是特指找不到方向,而是有其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泛指。说到根上,就是说找不到问题的实质。平日里,我的方向感极差。走路从来不习惯于遵循东南西北,而习惯于左拐右拐。为此,我戏说自己不知道东南西北,朋友都笑我。笑,就笑吧,习惯成自然了。
这里的风景区挺多,他们说“南有神女神,北有神指峡”。为了给我多看点景点,同学决定冒雨先去嘎仙洞。
     于是,我们上路了。一路上,吴先生细致权威的讲了许多关于鲜卑文化,据有人记载,这个洞在乌拉候国(现今的齐齐哈尔)之北,由于在汽车我没法记全。通过交谈得知,吴先生写过多篇论文:《鄂伦春民族多种经营初探》、《嘎仙洞鲜卑文化源地》、《嘎仙洞石刻祝文书法考》、《禁猎后鄂伦春民族生产、生活情况调查》等论文。他的论文《鄂伦春健康教育进社区初探》曾荣获中国新闻促进会、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中心、《时代前沿》杂志社征文特等奖。了解远古文化也需要了解当地现代人……
小车走行不长时候,据说位于镇10公里,就到了一处犹如进山门一样的景点,我们被前面的栏杆挡住了。我感知,这是到嘎仙洞了。
顺着山边走去,几乎发现不了什么洞口。可见,古人更有保护自己的强烈意识啊!
     洞口在峭壁上面,像一个斜放着的大元宝形状。高出山脚大约五米左右。有人说这洞口是西南向,吴先生告诉我:这是真正的坐北朝南的。他拿着打机给我照路。深入走进了洞里。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左右,高约20余米。洞内还有两个在高处的小洞。吴先生一处一处地介绍,我认真细听,很想记住每个字。但是,我没记得多少。他说,史书上的谓河,是今天的嫩江,大鲜卑是现在大兴安岭……

     这里关键是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据《魏书》载,乌洛侯国来朝使者贡拜时说:“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这个发现太伟大啦!她揭开了鲜卑族发源何地的千古之迷;平息了国际上《原苏联一直认为中国的长城以北都是他们的地域》的政治纠分。
     从黑黑的洞内,小心地走进去。洞内有个若大的石桌,也许当年古人就是用它来当烤肉的平台,或是烧热后睡在上面……洞内是一路漫坡,踩着脚下积有丰富文化的石头,我和吴先生走到最里头的高处,他说这是住首领的地方。黑暗中,吴先生指给我看洞中里面高洞,他说有七米深,这是“崇轮”仓库……鲜卑人就是从这三次南迁到中原……所这里的文化和历史,都是从这洞里流淌出来的!
     在洞的最深处,我带回了一块沾满尘灰的石头(现放在我的书架上)。我相信,历史不会成为过眼云烟的……走出了洞外,满世界还在下着小雨。吴先生说,山下有九条泉眼,对应着北京的九条壁,这就是所谓的九洲文化……
     来到说有九条泉眼的小河,我捧起清冷的泉水特意洗洗眼睛,我想多看点事物、看远点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23 16:57 , Processed in 0.0422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