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发展概况 提起硬笔书法,好像与钢笔有关,是一个新文化、新艺术、新品种,是近百年的事,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 打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早在上古时代,先民就用石制的利器在甲骨上刻写文字,这甲骨文就是硬碰硬的硬笔书法。秦汉时期的刻石,是用刀与凿在石头上刻写文字,毫无疑问,也是硬笔书法。在上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量的经文遗书,其中就有不少用竹木藤类材料书写的经文,这些经文当是名副其实的硬笔书法。由于这个或那个原因,上起唐代,下至元代,前后延续了600多年的硬笔书法,不知何故,西风残照,式微了,惜没能发展下去,但不等于“断子绝孙”。元以后的篆刻、民间的砖文,以及蘸水在台上写字的筷书,在地上画字的棒书,还有个别书画家创作的指书等,也都是硬笔书法,不绝如缕,只是没有蔚为大观,形成一定的气候罢了。 自从19世纪上海辟为商埠、国门大开以后,钢笔由欧美传入中国。由于使用便利,钢笔逐渐占领了笔类市场,有外国进口的“犀飞利”、“派克”等牌号钢笔,有国产的“博士”、“金星”等牌号钢笔,一时兰桂齐芳。钢笔与毛笔开始尚未能分庭抗礼,后来则反客为主,这是大势所趋,无可奈何。但总的来说,由于价贵,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钢笔使用率并不高,直到解放后,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钢笔使用才逐渐普及起来。 钢笔使用的人多,对怎样写好钢笔字的要求也多了起来,从实用上升为审美,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于是出现了有关的字帖。最早一本钢笔字帖是1935年陈公哲写的《一笔行书钢笔字帖》,虽具开创之功,但影响不大。具有硬笔书法艺术价值的是1949年出版的由邓散木与白蕉合写的《钢笔字范》。“文革”前,发行量很大的是黄若舟的《汉字快写法》硬笔字帖,强调快写,讲究实用。上述这些字帖为后来硬笔书法的兴起和发展做了铺垫,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天时、地利、人和。真正使硬笔书法蔚然成风的是20世纪80年代。先由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鸣锣开道,继由梁锦英《钢笔书法》摇旗呐喊,接着由江鸟、林似春、叶隐谷倡导在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硬笔书法组织——“晨风钢笔字研究社”,并举办了全国第一次硬笔书法展览。特别是笔者的硬笔书法理论专著《中国钢笔书法》出版后,破天荒地荣获了全国首届“金钥匙”图书奖和华东优秀图书奖,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后,《浙江青年》杂志发起了“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竞赛”,上海中华书法协会开办了全国硬笔书法函授与“文明杯”全国钢笔、圆珠笔书写大赛,杭州的《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与上海的《写字》杂志相继问世,武汉的《书法报》开辟了硬笔书法专栏,使硬笔书法风起云涌,形势一片大好。为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硬笔书法热潮,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不仅席卷全国,而且波及海外。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非其他艺术所能及。 在这股热潮中,大赛蜂起,一届连一届,协会林立,一个接一个,字帖层出,一本又一本,盛况岂但空前,恐怕绝后,不只普及了硬笔书法,而且造就了一批批书法人才。 硬笔书法,因其流便、清劲、秀丽,别有一番风姿。它既切合实用、贴近生活,与社会同步,富有时代气息,又有一定的艺术性,令人赏心悦目,故成了我国人民日常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这股来自千家万户的硬笔书法热潮,波澜壮阔,至今势头不改,原因就在于此。 说明:文章节选自沈鸿根先生<<硬笔书法百日通>>,题目中"发展"二字为本人所增加,原题为"硬笔书法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