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追高古领风骚 ——翟万益书法艺术赏析
魏 义 《 人民日报 》( 2008年7月27日 07 版)
“艺术是生命的寄托,生命是艺术的负载。”回顾为书法艺术执著探索几十年的心路历程,翟万益这样感慨。
翟万益1955年出生于甘肃平凉,喜书成癖、痴恋书法,是他人生的两大乐趣。翟万益曾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古文字和书法研究,并广泛涉猎绘画、音乐、戏剧、建筑及禅宗等方面的知识,日渐积累了厚重的知识储备和深邃的文化修养。
翟万益把书法艺术提升到大文化背景下探究。同时,他躬行艺术实践,从研习楷书入手,继而隶书、篆书等书体,临池不辍,心摹手追。此后,他把主攻方向定在甲骨文与古陶文书法创作上,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
甲骨文为中国文字之滥觞,或亦中国书法之源头。翟万益以自觉的意识溯流寻源,并试图使纯学术研究向应用转化。他首先选择了楹联诗歌的创作,严格运用考证无误的甲骨文,摒弃生编臆造、孳乳派生文字的习气,同时向文学意境的层面推进。十多年的孜孜矻矻,他编撰了甲骨文联语诗歌500条(首),以及《甲骨辞韵》,把汉语里囊括的甲骨词汇按韵脚分类集于一典。
基于多年对甲骨文的悉心钻研和系统把握,那些龟板契刻在翟万益的脑海里呈现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直接面对龟板实物细察深究,时有新的感悟:契文笔画线条的走向并非互相平行,是曲进式、弧线式及直线放射式等多向行进模式;文句块面排列较为自由,形成活泼的章法;契文的传承演变,并不是僵化固定的模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构成了不同书法风格的变化。翟万益选择甲骨文不同时期富于代表性的作品,广泛吸纳与其同时代的殷人青铜作品的笔味,特别是西周青铜作品深厚舒张、宽博恣肆的特点,探索将甲骨文的骨力融合在金文圆浑的长线中。近年来,他对周原甲骨的研究深有领悟和心得,掇其生机勃勃、率意自由的神采,力图突破殷代甲骨的庙堂氛围,用笔跳宕浑脱,寓劲挺于流动之中,古雅灵动的意趣沛然奔泻。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翟万益书法创作的着力点转捩到古陶文的研究上。他在创作中对典籍中未见收录的陶文以开放的胸襟解除羁绊,上至甲骨文字,下至汉金碑额,放手假借,以求得文字自身的正确为原则。文字基本齐全了,但是仅属于格调不统一、类型差异大的杂牌军,翟万益按照书法艺术的审美需求,将古陶文的构形不断提升,局部的夸张或压缩,整体的缩小或加大,均统摄于陶文粗犷敦厚的艺术特质中。文字的结构解决之后,翟万益开始探索笔法统一的问题。古代陶工在陶器上打标记,一种是用印模制作工细的陶戳,一种是用柴棍随意涂画。为了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谐统一于书法创作中,他着力在秦汉简帛、诏版、碑额、钱币文字中寻求新的笔法因素。他一改大小篆中锋为主的笔法,多用侧锋,起卧倾倒,率尔任性,结字大小攲侧,奔放如江河横溢,畅快似飞流直下,在行草中直抒性情,使古老的陶文焕发出生机盎然的艺术生命。
明代书法家徐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诚哉斯言。翟万益正是把书法艺术的高古意韵作为他超越生命之上的精神追求。
[ 本帖最后由 康宝辉 于 2008-10-15 19: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