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第一大峡谷 [复制链接]

Rank: 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06-12-15
阅读权限
50
帖子
328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点
UID
2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1 07:52: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center><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ff6666"><font size="5">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始末</font></font></font></b></center><center><hr width="85%"/></center><div align="center"><table border="0"><tbody><tr><td><pre><span class="swy1"><center><b><font color="#cc33cc">圈外的建树</font></b></center>
    不止一个了解内情者肯定的对我说,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重大
地理发现上,我的特殊奉献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新闻记者,居然也有自然科学工作者一
样的建树。
    他们见解是基于了解了我对这一重大地理发现本身做出的成绩,而非仅仅作为一位
新闻记者在报道上所付出的努力。他们认为,尽管在报道上,1994年4月17日,我的“我
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消息,作为新华社通稿播发
后,由于它具有极其重大的新闻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国内外的新闻媒体所
采用。此后,又在1994年底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新闻和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
但那仅仅是一位记者所得到的荣誉,与这一重大发现本身应该受到的褒奖无涉。
    因为,“重大地理发现”与“重大地理发现报道”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自然科学
工作者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后者是新闻记者向社会转达“新近发生的事情”,虽然
也是有益的,但一个是认识世界,一个是记录世界,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
一位记者可以在新闻领域中奋笔疾书,呼天唤地,驰骋在舆论界,但难以同时在自然科
学领域有所发展,哪怕是偶有所为。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成为新闻工作者中的个例,即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上,我既是重要的发现者之一,又是这一
重大独家新闻的报道者。
    当然,我的最初发现是建筑在科学家深入考察以及他们发表的论文中,后又经过科
学家的论证与再度计算。尽管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是我率先将其提出,这个
世界第一大峡谷仍然会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论文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颇为有趣的
局面,即记者率先发现并提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很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反复提示给
有关科学家后,他们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或说,这一世界之最
的发现和确认,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有效合作的产物。

<center><b><font color="#cc33cc">从论文中发现隐秘</font></b></center>
    我得承认,我虽然踏访过南极大陆、远渡过南沙群岛、穿行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但在1998年4月之前,西藏这块广袤的土地,我从未涉足,更不要说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做过探秘!既然如此,读者可能会问,我对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最终发现从何而来?这,
需要从写《武井义隆之死》的文章谈起。
    1993年11月,由中日两国队员组成的考察队赴雅鲁藏布江下游一带考察,日本队员
武井义隆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江漂流时,由于江水水势太猛,他刚一下水
就被卷入江心,小艇翻了,人也被冲走。接着,他又很快被裹进水势更猛的主流——雅
鲁藏布江。为寻觅这位年仅24岁、身高1.8米的英俊的日本队员,考察队在西藏林芝地区
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组织了为期三次为期一个月的沿江搜索,仍然未果,不得不宣布他
失踪了。
    武井义隆之死是颇有故事性的,我很想写写这一事件的始末。为积累素材,我除找
武井义隆所在探险队负责人采访外,又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那里借来
一堆资料,以便更细致的了解帕隆藏布江和雅鲁藏布江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情况,如水
温、流速、植被、山势等等。我知道,杨逸畴曾多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并走
了大峡谷的部分路径,他所掌握的资料是很有价值的。我与杨是熟识的,1992年,杨逸
畴成了我的队友——中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队队长。我作为唯一的随队采访记者,
大漠中同他结下友情。
    从杨逸畴研究员那里拿来的材料,不仅给我写长篇通讯《武井义隆之死》提供了难
得的背景情况,保证了文章的完成,并于1994年1月28日刊登在《南方周末》头版头条位
置。重要的是,我从杨逸畴、高登义和李渤生三位科学家合写、1987年刊登在我国最权
威的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的题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气通道初探》论文中,发现了
这样一段话:
    “青藏高原上的大河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流,到了米林县进入下游,河道逐渐变为
被北东流向,并几经转折,穿切过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山地屏障,猛折成近南北向,直泻
印度河平原,形成了几百公里长,围绕南迦巴瓦峰的深峻大拐弯峡谷,峡谷平均深切度
在5000米上”。
    需要强调的是,通篇论文中,丝毫没有论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1995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高登义研究员在回顾雅鲁藏布江大峡
谷发现的过程一文中,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论证了雅鲁
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历史;论证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腹地输送水
气的最大通道;论证了这条水气通道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自然环境、生物和人类活
动的影响。然而,我们并没有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这样以来,他们的“遗漏”就为我与幸运拥抱提供了机会。
    当我读到“形成了几百公里长”,“峡谷平均深切度在5000米以上”等字句时,猛
地一惊,觉得这是一条十分重大的科技新闻,深埋于科学家的论文中。我的记忆里,被
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好像才深两三千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平
均5000米的深度,即使它不是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也是中国最深的峡谷,颇有报道价
值。
    继而,我敏锐、强烈地感到,搞不好这是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

<center><b><font color="#cc33cc">率先提出峡谷之最</font></b></center>
    当时,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好象一股强大的激流,猛烈的冲撞着我的心房,使我兴奋
的夜夜难以成眠,决心协调和依靠有关科学家,确认其结果。
    高登义研究员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我当时的激情和积极进取态度。
    他说:“时过7年(指他们的那篇论文发表7年后),于1997年初,新华社记者张济
民先生偶然谈到我们这篇文章,大为惊叹。也许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特有敏感吧,
他当即给我打电话:‘拜读了你们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文章,非常兴奋!这条水气通
道深度5000多米,长几百公里,会不会是世界第一?’
    “我开玩笑说:‘又发现什么新闻了?’
    “张认真地对我说:‘你和老杨认真考证一下,比较一下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拿
个结果好吗?’说完,他又加重语气说:“如果是世界第一,我们一定不要放过它!他
可是中国的财富啊!’”
    4月5日,我又给杨逸畴同志打电话。我说:“从已掌握的材料来看,雅鲁藏布江大
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基本可以成立,请您在已有的基础上再认真核算一下。还有,把
世界第一大峡谷作为新闻发出,单单拥有5000米深度的数据是不够的,未免有些单调,
需要扩展内容。”背着,我把下述几个问题说给杨逸畴,请他思考思考,日后做符号,
即峡谷有多长?峡谷最窄的地方是多少米?其地貌如何?它是怎样形成的?较精确的深
度是多少,实地勘勘者的感受是什么?”
    之后,我又给高登义同志打电话,请他提醒老杨,对此事要持积极、科学的态度。
老杨刚从台湾考察归来,手头上的事太多,千万别让他拖下去。作为队友,高登义曾同
我一块远征过南极大陆,有过同舟共济之交。他表示,他会和杨逸畴、李渤生一道,以
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这件大事。
    4月11日,杨逸畴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测算基本结束,它作为
世界第一大峡谷是没有问题的。
    出于发表新闻的需要,给读者以简洁明快的印象,我要打电话给杨逸畴,请他画一
张大峡谷的剖面示意图。他说这是相当费事的,必须在海拔高度上作比较准确的绘制。
尽管如此,他还是答应了。16日9时许,我去了他家,看他戴着老花镜,伏在案头以1:5
    南迦巴瓦峰地形图为基准,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拔2400米的高度往上算,可谓一
丝不苟,精益求精。
    接着,高登义、杨逸畴和我,以及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呈选等相约,共同来到中国科
学院院士、曾6次赴青藏高原考察的刘东生教授家中,把我们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计算
结果及新闻报道的设想向他作了汇报。在进一步共同论证的同时,刘先生还审定了我写
的消息稿。刘先生指出,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和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是国际地理学界的巨大贡献,再一次向世人表明祖国江山如此多娇!
    这些科学家对雅鲁藏布江提出的见解颇具权威性。1982年,我国组织南迦巴瓦峰考
察队,队长就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副队长为杨逸畴和高登义。后来,因为刘东生
当时新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离不开岗位,考察队只好由杨、高带队负责赴藏。李渤
生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中,竟破纪录的连续作业一年以上。出来时,他皮肤黑红、
胡子拉碴,行同野人。高登义是一位研究喜马拉雅山气象学的权威,他提出的雅鲁藏布
江大峡谷水气通道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高山之上为什么会形成
海洋性冰川,山下为什么会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的问题。还说明了大峡谷的特殊
通道功能,竟然把亚热带的北限,在等距离上比其他地区向北拉伸了6个纬度。
    我在这次地理大发现中有所作为,应该说得益于孟子所说的“行成于思”,即在捕
捉重大科技新闻时,多思多想了几步,才使这个真正的世界峡谷之最大放光彩。其实,
有些重大自然科学也发现也得益于多思。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据说
是他躺在床上凝视挂在房间里的地图,突然发现各大陆边缘可以拼接吻合,才提出这一
学说的。海底电缆创始者,英国的威廉·汤姆生,对铺下的海底电缆信号微弱,接收困
难正一筹莫展时,突然从朋友与他开玩笑时,用镜子反射阳光照他的脸受到启发。“镜
子只要在手里稍微移动一下,远处的光点就会大幅度的跳动,这就是一种放大吗?”由
此,汤姆生发明了镜式电流发报机,解决了信号弱的技术难题。
    还有没有其他潜在因素,促成了我对大峡谷的发现?我想是有的。如多年来我致力
于科学探险采访,走南极、闯南沙、穿大漠,开阔了我的视野。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span></pre></td></tr></tbody></table></div>

Rank: 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06-12-15
阅读权限
50
帖子
328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点
UID
247
2#
发表于 2006-9-11 07:52:35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imiddle"><img src="http://www.tianjindaily.com.cn/docroot/200509/24/picture/d0924017.JPG" alt=""/></div><br/><br/>  长久以来,“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桂冠曾先后属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直到 1994年 4月 18日,这一定论才被打破。当天,中国人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了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消息———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就在中国,就在雅鲁藏布江。<br/><br/>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它是一个罕见的马蹄形的大拐弯峡谷,长 504.6公里,最深 6009米,在几十公里的水平距离、垂直 5000米的范围内,浓缩了从热带到北极的全部自然景观。这一成果也被称为是“ 20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理发现”。<br/><br/>  尽管直到 1998年秋,中国国务院才将大峡谷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但人类对这一“地球最后密境”的探索却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从上个世纪初英美探险家对大峡谷的初步探索到 1973年起中科院组织的大规模、多学科科学考察,人类一直试图走进大峡谷。直到 1998年年底,人类才首次成功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次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科学资料。<br/><br/>  通过那次探索,人类第一次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很多的谜团绝不是靠一次探险活动就能破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时隔 7年人类再次挺进大峡谷就显得更有必要了。<br/><br/>  悬疑一“彩虹瀑布”的神秘变迁<br/><br/>  雅鲁藏布大峡谷内是否有瀑布曾经是一个引起很长时间争论的话题。上个世纪 20年代初,英国探险者沃德曾经短暂进入过大峡谷,据这位地理学家后来描述,他发现了大峡谷内有一条十分壮观的瀑布。因为发现瀑布的时候周围有一道彩虹,所以他将此瀑布定名为“彩虹瀑布”。十年后,美国人贝利再次证实了这条瀑布的存在。然而,自此之后将近 70年的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它。 1998年,中国科考探险队在峡谷内找到了一面干枯的绝壁,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彩虹瀑布”。 1950年墨脱曾经发生过一次里氏 8.5级的大地震,“彩虹瀑布”也许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消失的。是剧烈的地壳运动“抹平”了瀑布的落差,还是山体滑坡阻塞了上游的来水?或者干脆就是前人的记述有误,“彩虹瀑布”依然存在,依然隐藏在大峡谷内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呢?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证实。<br/><br/>  除了毁灭还有创造, 1950年的大地震为大峡谷带来新的大瀑布群。在 1998年的科考探险过程中,探险队员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发现有 3个连在一起的新的大瀑布。据介绍,这种因为突然而强烈的地质变化而产生的瀑布群十分罕见。那次地震的能量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缓慢地释放着,时隔 7年,这个瀑布群是否还在,我们拭目以待。<br/><br/>  悬疑二有否红豆杉之外的惊喜<br/><br/>  1998年科考探险活动的另一项重大发现就是在大峡谷内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野生天然红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以前在中国也只有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内有所发现。而像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已不多见。<br/><br/>  据初步考察,大峡谷已探明的天然红豆杉林就达上千平方公里,最大单株树高 30多米,胸径最大达 1.5米以上。<br/><br/>  上次科考还发现了有“活化石”之称的缺翅目昆虫。这种古老的昆虫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后随地球板块漂移来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上亿年的沧海桑田,使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缺翅目昆虫相继灭绝,只有在大峡谷这种保持极其完好的生态环境下才得以延续。发现缺翅目昆虫对研究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br/><br/>  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不是只有红豆杉和缺翅目昆虫这两宗宝,大峡谷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再加上千百万年来从未被开发和污染,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灭绝的物种在这里仍然生机勃勃。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峡谷就是一座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库”,此次科考探险将再次对大峡谷地区进行深入考察,大家都期待能有更大的惊喜。<br/><br/>  悬疑三迷雾中“野人”和杀人树<br/><br/>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周边地区,自古流传着关于“野人”的传说。从海拔 6000米左右的雪山到谷底茂密的原始森林都曾发现过“野人”的踪迹。据当地人描述,这种神秘生物身高可达 2米,遍体红色或棕黑色长毛,眼部凹陷,嘴巴突出,会直立行走并能发出简单的音节。这些传说有些是当地人的亲身经历,也有一些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所有的这些传说都为大峡谷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br/><br/>  还有关于“杀人树”的传闻。据说在大峡谷内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它拥有很长的缠绕能力极强的枝蔓,可以在动物接近时迅速将其紧紧缠住,并通过枝蔓上的触须分泌麻醉物质使动物逐渐丧失知觉,最终动物的血肉就化成了供“杀人树”生长的养分。<br/><br/>  截至目前,关于这两种神秘生物是否真的存在仍有很大争议。因为即便传说再生动,在获得实体标本之前,一切都只能当故事听。不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千百万年来一直保持着原始时代的生态环境,一些不为人知的古老物种完全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下来。<br/><br/>  悬疑四破解峡谷居民的生存神话<br/><br/>  大峡谷是门巴族人的家,关于他们的来历,有人说他们来自峡谷外的波密地区,更古老的说法是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穴居时代。这也证明了门巴族人自古以来就植根于这片土地,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存能力。<br/><br/>  大峡谷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墨脱始终是全国唯一未通公路的县;没有先进的耕作技术,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以渔猎为主要谋生手段;技术条件制约了当地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可利用的物产条件也相对匮乏;大峡谷内还有迷雾瘴气、毒蛇猛兽,雪崩、泥石流更是时有发生……是什么支撑着这个神秘的高原民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屹立千年不倒呢?<br/><br/>  本次科考将走进门巴族人的村落,探险队员将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民族的日常生活。令人叹为观止的架桥技术、惊险刺激的耕作方式、古老神奇的传统文化、奇特的婚俗和饮食习惯,希望这些近距离的接触可以帮助我们破解门巴族人数千年来在大峡谷地区生生不息的秘密。<br/><br/>  本版撰文新报特派记者郭诗亮<br/><br/>  <br/>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中国硬笔书法网 ( 中国硬笔书法网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天仙路西湖明珠小区5-101室(432000) )

GMT+8, 2024-11-27 06:39 , Processed in 0.0252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