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866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17-3-16
- 阅读权限
- 150
- 帖子
- 3209
- 精华
- 1
- 积分
- 95843
- 威望
- 155 点
- UID
- 9597
|
本帖最后由 张文海 于 2009-9-5 07:25 编辑
游于艺 张文海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懵懂岁月,时光不居,悠忽间我已逾不惑了。回首望,时间多已消磨在砚池当中,让一支笔去体验着生之沧桑,寄托着心之所求,寻觅着魂之大陆。
与幸运者相比,我未有学家。由于天生喜静,告别校园后偶染翰墨,蜗居斗室,乱涂一气如盲人夜行,参加两次毛笔书法函授,始入法门略知皮毛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钢笔书法风起云涌,登上中国社会舞台,自己遂报名参加了庞中华先生第一届钢笔书法函授中心学习,被其清新秀丽之风所醉,渐入迷境,自兹意马难收,依样画瓢,“铢而较,寸而合”,心慕手追,后上溯汉隶,详察细思,退笔十管,废纸盈尺,字才初具眉形。
“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锥股自励,和熊以苦”,先贤们孜孜矻矻笃学守行的精神让我未敢懈怠。我读了一些书法、文、史哲等书,摘抄了百十万字的笔记,参加了北京人文函大,拓宽了知识结构。1988年受庞中华先生垂爱,受聘于郑州任教。五年里,广结墨缘,恭谨讨教,飞鸿传雁,惠益良多。
书法,也许是在写字,但又的的确确不是写字。“书以载道”,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它更是一种素质修养、观念与技巧凝而为一的综合展示,注入了前人对真善美不折不扣的终极关怀和矢志追求,赋点线以生命活力,寓黑白以人文精神,凸显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情感理念和凛凛然的民族风骨。技近乎道,须穷源究流,穷理尽性,积学累功,方可通达。入之愈深,愈自感浮浅。
二十几年来,多少个夜晚冥顽不化地厮守孤灯残月,“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摹体以定习,固性以练才,学碑求端方凝正、笔力遒健之骨,临帖汲静谧自然、虚和雅致之韵,那起跌宕的线条,爽快利落、珠圆玉润的点画,都富有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每个堂堂正正的方块造型,都是一座完美的建筑,是智慧的凝结和浓缩。它使我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物欲的困扰,找到了心的港湾,觅得了情感喷发的“精神特区”。它的魅力,征服着我不能自抑;它,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有时,夜半临池稍憩,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秋虫鸣耳,蛙声阵阵,雾霭苍茫,飘渺如梦。远处机器的轰鸣声宛如岁月沉湎的旋律,车轮的疾驰如时光匆匆划出的屐痕。此时,心里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感受。选择了黑白世界,是否有太多的尴尬和无奈?生活的窘迫,莫非是一种讥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否乃自己阿Q精神的一种自欺?我惆怅茫然…..
然而,手中的笔是不会搁下的。书法是我难以割舍的情节,是心中的一只喷光耀彩的火凤凰。岁月悠悠,相依相伴,不去奢望登上那高高的珠穆朗玛,也不愿心灵的小船随波逐流。笔下有苦,却有那一份孤独不泯的欢乐,存之于心,存之于以笔为桨的划游中…….
本文曾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2006.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