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26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9-30
- 最后登录
- 2018-3-4
- 阅读权限
- 150
- 帖子
- 760
- 精华
- 0
- 积分
- 15832
- 威望
- 0 点
- UID
- 4749
|
飞鸿踏雪留痕深
——沈鸿根书艺浅说
“物外搜罗归大雅,笔端潇洒见工夫。”书法理论家、诗人,著名书法家沈鸿根先生以五十余本,数百万字的专著、字帖、诗文蜚声书坛。先生的这些作品或冥搜于读碑临帖之暇,或精思于笔墨相磨之际,或偶得于万里飞鸿之途。翰逸写帖,神凝著文,意兴赋诗,这些作品是他笔墨人生的深刻体悟,也突显了他各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一、硬笔通神软亦佳
沈先生的软、硬笔书法见于四类: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刊头、活动的题诗题字,字帖,硬笔手扎等。可谓名气大、题写多、流誉广。就书体而言,沈先生能篆、工隶,妙于楷、超拔于行、草。他的楷书,得九成之端雅,张玄之圆通,孟法师之凝重。同样是师古,价值取向不同,纸上得来也就有浅深之别。如世人学褚,多喜其华丽飘逸,未知其从沉着处修来,沈先生谙此而间径别出。 他的行书、草书根系二王,而能广摄博取。于二王法书,沈先生是心摹手追,力索直寻。二王之外,唐楷之端凝、旭素之狂肆、苏米之意趣、山谷枝山之恣纵,他都能融会贯通驱于腕下。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视界较一般书家更广,一些被书史淡忘的非主流书家书作,一得之处,绝不轻弃,这些例子在其古今书作赏评之中,多能见到。入于古,出于古,似古非古,雅健清新,这是沈先生书法给人的总体印象。 从书家各时期风格演变上来看,他早期的书法重于形,擅于势。一方面表现为因形造势:偃仰坐卧,百态千形,随意运奇。另一方面表现为因势生形:他善于取书写速度上的动势,笔画疾行如滑,偶作停顿,也是蓄势而发,稍顿即去。先生近年的书法较之早年,从创作观念到风格都有了一些变化与调整。早年点画的驰纵,现已变得优游;早年行笔的圭角,现已转为圆劲;早年的抛筋露骨,现已润之以血、藏之以肉。早年意气奋发,风樯阵马,但求一快;近年心意闲澹,写心适怀,用笔多了沉着。如近作草书咏怀素诗,如清风厉水,漪澜成文,多能体现先生近年来书风的一些变化。以上所述书风之变,仅是约略的趋势。实际上,我们从近年先生发表的各种作品上看,先生的书法风格还是多元的,有的轻快流便、有的蕴藉沉着,有的笔驰神纵、有的气定神闲。 “沈不尽沈”,似乎是书风飘摆,恰是一个不断成熟的书家的表现,这从古代大家颜真卿、欧阳询等等书家不同时期的丰富书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倒是那种“学问深时意气平”的思想用在书法上似乎是一种谬论、而书评家把书家锁定在一种风格上,认为其当如此、不当如此,也未尝不是一种危险。
以上是沈先生软、硬笔书法的杂谈。先生本多才笃艺之人,加之役心精微,他的硬笔行书、草书已臻化境,完全进入那种刀走骨隙,解牛非技的通脱。早在1981年春,沈先生与好友叶隐谷、林似春率先在上海创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家民间硬笔书法团体——晨风钢笔字研究社,当年春即在上海和平公园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展览,随后由上海转到无锡、苏州、连云港等地展出,这些都是硬笔书史上开山创业的大事。沈于硬笔书法是一个先觉者,历史机遇又把他推到先行者的位置。硬笔书法从邓散木、白蕉的探索,至沈先生已集技法大成,楷行隶草,各法咸备。纵观沈先生的硬笔,一方面他能摆脱对毛笔某碑某帖简单临摹的束缚,在硬笔笔法、意趣的表现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深入探索。“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笔法上借古开今,化刚为柔,从而使小小的硬笔书法也表现得“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纵横有象起来。出于软而胜于软,化古人于己有,这是他高于邓白之处;另一方面他能摆脱实用书写观的藩篱,从八十年代他的早期字帖、作品来看,他即能深刻领会“夫书,不贵平正安稳”“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 (王羲之《书论》)等等这些书论圣言。出唐入晋,没有把硬笔书写简单地停留在“平直相似、上下方整”的点画排布上,这是沈先生迥出于实用字书家之处。此外,沈先生没有因“一招鲜,吃遍天”而坐享其成,环顾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佳作,证明他始终在进行着硬笔书法的深入研习。常写常新,自强不息,不断求索,勿因小技而不为,这大概是沈先生始终在硬笔一途鸿飞凤立,超群杰出的根本原因吧。
沈先生于书法,备于理论、技法,溢而为著作、艺文、字帖。《行书概论》(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书法章法》(198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钢笔书法艺术》(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签名艺术》(198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四部书均出版于筚路蓝缕的书法创业之初,填补了当时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段空白。其中,《书法章法》,韩天衡先生誉其“角度新、自成体系,很有学术价值。”《中国钢笔书法艺术》曾荣获首届全国“金钥匙”图书奖与华东优秀教育图书奖。《签名艺术》更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有关签名艺术的专著,沈先生以其慧眼别才,揣摩裒集,汇而成法,初反响于大陆,复波及香港,终为当今热热轰轰签名设计业之滥觞。《四体常用钢笔字帖》(198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则是钢笔书法从实用转向艺术的精采登场,初版50万册即风靡全国以及海外,后又多次重印。先生的艺文《千古绝唱——兰亭序》已入编上海中学语文教材,艺文作范文,在书家中确为罕见,而其深远影响必定会在普及书法艺术、带领青少年步入书法艺术殿堂和传承中华文明方面生发开来。近年新著《中国书法名作鉴赏列》可谓鉴赏之大观,分现代、古代、当代书法名作鉴赏,篆隶、草行、楷书书法名作鉴赏,少字数、海外、对联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共一套10本200万字,体纳篆隶行草,迹及古今中外,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掘隐发微,体现了一个书法赏评家的视野和理性。
二、书家原本是诗人
沈先生书法及理论之外,亦擅诗。他的诗,形式多见于五绝与七绝。内容大主要分为:写景、咏物、感怀、论书等。这些诗或行歌田野,或邀咏月下,或作赋天山 ,或索句桂林,流连之际,沉吟其间。写景诗如《朱家角》:“船泊岸边一树高,悠长水巷似民谣。潇潇春雨朱家角,撑伞是谁过石桥?” 此诗是沈先生心入于境的神会之作。读此诗,感到沈先生是诗笔兼作画笔用。“船”是画中起首一点,“泊岸边”,有了横向背景的展开。这句妙在从虚处着力,“船”、“岸”是实,“一树高”,是虚,是拟想,却使境界一下子有了纵向的拓展,使境界由横平面变幻为纵横交错的空间。“悠长水巷”,进一步把岸边景致引向曲折幽深。第三句“潇潇春雨”则又笼天地于形内,使境界变得空濛廓大起来。及至“朱家角”、“石桥”,视角渐收,第四句最后聚焦于撑伞过桥人,设问结束,波澜陡起。这首诗的境外之味之所以深邃,主要因为渲染出一个“转”字,视线转,境界转,诗思转,即景生情,带情韵以行。船、岸、水巷、春雨、朱家角、伞、撑伞人、石桥,这些本来是分散的静物,寻常的物象,但在沈先生的笔下,他们有了远近的层次、有了纵横的错落、有了曲直的韵致,笔随物以宛转,心因景而徘徊,描绘出了动人的春雨江南的诗境。
其他咏物诗如《寒花》:“独抱幽芳自守真,岂随黄叶落风尘。秋深林谷无人迹,寒水一潭月半轮。”是颇具禅意的性灵之作。 另如《风筝》:“竹架纸身一线牵,千鸢竞放各争先。平生自有凌云志,借得东风上碧天。”摹状放鸢,而托物见志。感怀诗如《五十初度》:“飞鸿万里骨铮铮,如水年华五十春。笔挟风涛豪气在,琴心剑胆是平生。”诗中虽有“如水年华五十春”的淡淡忧思,更有“琴心剑胆是平生”的怏然自足,以襟抱为诗,写真我,是真诗。论书诗如《论书》:“临帖百家是法门,读书万卷可通神。雕虫小技凭精力,流水到时渠自成。”《墨华》:“不解之缘是墨华,临碑读帖写摩崖。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这些论书诗融合着先生书学的知识、经验、感悟,读者观其所作,自当得其用心。
沈鸿根先生诗篇甚丰,数百首诗读来让人感到他“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瞻万物而思纷” (陆机《文赋》),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诗。这些诗,是他对自然万象的体验摹状,是情志的舒泻、诗思的陶钧、字句的锤炼、视听的裁相。
飞鸿踏雪留痕深,沈鸿根先生数十年在软硬笔书法创作、书法理论、赏评、诗文诸方面博采精研,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字帖,雅俗共赏,与大众审美情趣相契合,为出版家和读者所认同。从出版的地域上看,分别出版于上海、北京、重庆、江苏、江西等省、市的出版社,覆盖面广,影响巨大;从出版的时期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一直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态势,每年都有新著付梓,至今累计50多种,创作时间延续长,且经久不衰;从印行的数量上看,三百万册的巨量绝不是一个小数;从读者群体上看,有学生、书法爱好者及书法家,不同的群体都从其中搜寻着有益的滋养。书以修身、书济天下,陶己及人,是至功,是大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