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4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6-18
- 最后登录
- 2013-12-27
- 阅读权限
- 150
- 帖子
- 2378
- 精华
- 1
- 积分
- 6997
- 威望
- 0 点
- UID
- 257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 height="50">论馆阁体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td></tr></tbody></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5">http://www.gjart.cn 2006-10-19 16:00:22 作者:武宏伟 </td></tr><tr><td id="fontzoom" style="FONT-SIZE: 13px; COLOR: #000000; LINE-HEIGHT: 125%;"><p><span class="zhengwen"><font size="2"></font></span> </p><p><span class="zhengwen"><font size="2">馆阁体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从那以后,作为一个中国人,字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脸面,写一手好字是人的荣幸和骄傲。 <br/><br/>馆阁体的字体的特点平和、漂亮、实用。起初是以元代赵松雪的字体为蓝本,随后又以明代董其昌的字体为楷模。清代康有为先生也是馆阁体的受益者。当功成名就时,大声呼吁书法“千人一面”的可悲的状况。提倡大兴碑学,使书法面目一新。 <br/><br/>康先生提倡碑学,是建立在帖学的基础上。当时的书法家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帖学工夫极深,馆阁体的字体就不用说了。 <br/><br/>在清代士大夫们用的是白折子,用馆阁体写出的折子,整齐、美观、漂亮。也可说是当代的“公文”,比较规范,便于相认。馆阁体在当时起者很重要的作用。 <br/><br/>馆阁体是以帖为主的,以王羲之为宗。以阴柔的姿态展示着美观、平和、漂亮。使人人都能写出一手平和、漂亮、实用的汉字,馆阁体可以说功不可抹,也可以说它是碑学振兴的基石。 <br/><br/>就馆阁体而言,馆阁体也是书法大家庭的一员,本身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如同自然中的青松和小草,二者对环保的改善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食草动物来说,草是最好的东西;对建筑来说,树是最好是东西。 再如山上的小草和山下的青松,本身没有什么高贵、低*之别,只是位置的不同而已。 <br/><br/>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平衡是最重要的。多与少往往是衡量平衡的杠杆,康先生看到的是帖学多了,碑学少了,由此产生了不平衡。故呼吁弃帖、兴碑以保平衡。 <br/><br/>如今馆阁体的字少了,精美的字少了;书法早已不在是考学的必须。可带来的是书法已不是大众的文化,而是书法家的专利,一些书法老百姓也看不懂,就连搞书法的也看不懂,这是不利于书法振兴的。总是说书法要走向世界,就连国人都看不懂,外国人能看懂吗?能走向世界吗?我看到头来只是文革的口号喊喊而已。 <br/><br/>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书法也是如此。如京剧的振兴是*全国的戏迷支持,如文革时期样板戏人人都会唱。普及的很好,到今天还在传唱。戏迷唱戏不是为了当角儿,其目的就是陶冶性灵,说白了就是一个玩、玩个开心罢了。书法要是能走到民间,那可能离书法真正振的兴就不远了。走向世界也不远了。 <br/><br/>书法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学习书法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做为一个中国人都去爱书法,写书法,不一定去当书法家,但不一定不会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同样可以陶冶性灵,玩的开心。 <br/><br/>近期好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余胜海先生珍藏清嘉庆元年钱唐世侍梁同书七十四岁时的书法作品,是折子的形式,共十页,行草书,哪真是炉火纯青,令人叫绝,我用1:1的比例扫描到电脑中,爱不释手,每当打开电脑就先去赏玩,细细品味,美哉!美哉!此时不由又使我想起了哪盛行清代的馆阁体......</font>
<br/></span></p></td></tr></tbody></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