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06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0-5
- 最后登录
- 2015-2-6
-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872
- 精华
- 1
- 积分
- 12725
- 威望
- 0 点
- UID
- 2003
|
钢笔写出毛笔韵味 --“张秀小楷”和它的主人(图) | (2007-04-23 08:15:27) | | 人物档案 张秀,1962年7月生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她18岁起即为屈原祠、黄鹤楼、武当山等名胜古迹题写碑文、匾牌;1985年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随后7获“银河杯”和“青藤杯”等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出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本”——《写字》(毛笔、钢笔)书法字帖和教材80余种。
“张秀小楷”,令国学大师惊叹
4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文联获悉,张秀入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文库,正忙于“八艺节明清书画展”布展。记者拨通张秀的电话,“下午吧,到我家。”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走进张秀寓所,厅房洁净,满目皆书,几幅条幅搭在书架旁斜拉的一条绳子上。“这是我的新作,用米襄阳(米芾)笔意写就。”只见铁线游走,瘦秀皱透,好生潇洒。
她同时在准备一个国外书展,其20多年所书精品都归拢到了一块。打开那一米见方的大册页,记者看到了令张中行惊叹的“张秀小楷”,其中一幅录王羲之《兰亭序》,结体紧密,遒劲精致,清秀飘逸,“这件作品得了好多一等奖”,她笑着说。
“写字时,我力求做到心手双畅,笔随心走。常觉心里升起一股真气,游于手臂、手腕、手指,飘向笔尖,泻落纸上,有种爽快之感。”谈到自己的书法作品,温婉秀丽的张秀顿时神采奕奕,小姑娘一般,眉飞色舞,话如连珠。
张秀的字,一点一画,一丝不苟,“同自然之妙有,智巧兼优(赵朴初语)”,1985年,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偶见张秀的书法作品后,慕其小楷秀美,托人求书。此后,张中行先生《留梦集》、《写真集》等著作,专请张秀题写书名、写内文标题。
“我很幸运,学书法没走弯路”
张秀说,她练书法源于父亲的爱好。“在文革特殊的年代,父亲教的历史课停开,便改教美术,上街画宣传画,写标语。我五六岁时,随父亲上街,在他勾勒出的字框里,涂抹着红颜料。开始,觉得好玩,久而久之,就着了迷。”
也许从父亲那里得了“安静”的遗传,岁不满十的张秀写起字来,可以坐一整天不出门。“冬天写字,脚在地炉里取暖,棉鞋被烧了个洞都不知道;夏天为了防蚊子叮咬,就在脚上套个塑料袋……”
1980年,张秀以一笔娟秀楷书被特招进湖北省博物馆,从事展览陈列和书画研究工作。因此,有机会与大书法家陈上岷先生共事。“陈先生现在90岁了,可是全国数得上的写小楷的大家,从来低调不张扬。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看陈先生写楷书,真是受益多多。我很幸运,学书法没走弯路。”
张秀临写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 工作之余,张秀又亲见到文征明、杨守敬历代先贤大师真迹,眼界大开。“看真迹予人的震撼绝对不一样!那时候,往往白天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画作品,晚上会通宵达旦地心慕手追。”张秀拿出她20年前的学书作品,那些用毛边纸装订得整整齐齐的练习本、作品集,圆润的隶书,娟秀的小楷,让人不忍掩卷。这些,却是从一箩筐一箩筐旧作中选出来的。
钢笔写出毛笔字韵味,百万人大赛中摘桂冠
纵狼毫而明志于纸上,斑斑迹相,贯通古意。然而,为张秀赢得全国知名度的却是钢笔书法。
说到1985年钢笔字获奖的事,张秀谦虚地说:“是一种幸运。那天,柳长忠(现湖北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对我说,张秀,你毛笔字那么好,怎么钢笔字那么丑,无外乎换一枝笔而已,有一个全国性的钢笔书法大赛,去参加……”
“我当时没在意,柳长忠走后,便试着把写毛笔小楷的技法运用到钢笔字的创作中去,力求作品舒张雅逸、劲挺厚实,没想到写出来的钢笔字还真有一点毛笔字的韵味。”在比赛截稿的最后一天,张秀便把参赛作品寄了出去,不想竟成了全国10个特等奖中唯一的一个女性书家。
1985年,正值全国钢笔书法热,百万人参赛,获奖难度大,当然获奖后的影响也大。获奖之后,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都来约稿。
张秀拿出了一本艺术成果文件夹,字帖与专著目录,足足有80余种。“更有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粉丝’写信来,当时我的信要用麻袋装,根本看不了,求字的人也络绎不绝……”
张秀获誉最多的作品当推“用半年时间临写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今天,如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便可看到它们。
张秀给我找出当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一书,一面面翻去,两相比较,她临写铭文的精细和神韵与编钟铭文丝毫不差。“曾有好几位书家临写,他们是画,而我是用毛笔写,一气呵成,气韵更生动,最后便选用了我的作品。”
说到复制,张秀告诉记者,她曾受辛亥革命博物馆之托,复制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婚证。“做了3个月,复制了很多,挑一件最好的给了博物馆。可惜,后来这件复制件被人偷了。”
“钱也许挣得少,但爱好和工作合二为一”
年轻胆大气盛。“不知道当年写了多少字。黄鹤楼古铜顶碑文、道教圣地武当山真武帝修行处磨针井崖刻、李时珍纪念馆药物长廊碑文等等,题遍全省名胜古迹;数千字的蝇头小楷,一气呵成;直径数米的摩崖石刻,把三四枝毛笔绑在一起,一笔写就……”
“曾经有日本、河南、浙江等好多单位高薪‘挖’我呢。”张秀呵呵一笑,说自己还是愿意留在省博物馆。“有水的地方,有灵气。博物馆这个环境,能让人不浮不躁,保守内心。钱也许挣得少,但爱好和工作合二为一,内心饱满。”
生活中,张秀最大的爱好是旅游,可谓超级“驴友”:泸沽湖的篝火、钱塘江的浪潮、丽江的歌舞、成都的茶馆……都成为她旅途的点缀。“1997年大年三十,一家三口还在昆明旅行。除了新疆、内蒙、黑龙江没去,基本上把中国所有省会走遍了。”
张秀笑言先生曾是她的“粉丝”,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德国语言文学。“不时有德国友人来家做客吃饭,当然是由我来掌勺。”
张秀女儿的作文本上,一手小楷标致饱满。张秀笑言:“学书有诀窍。”
“灵犬衔春旺旺到,胖猪拱福滚滚来。”采访结束之际,记者看到门上的这副对联,张秀说这是“先生出上联,我对下联,女儿张白渺书写。”
|
[ 本帖最后由 陈金 于 2007-4-23 11:2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