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艺术家得永远思考 作者;舒志文 [打印本页]

作者: 舒志文    时间: 2007-4-16 21:01:30     标题: 艺术家得永远思考 作者;舒志文

艺术家得永远思考


书法作品中繁体和简体字能否混用问题的讨论——作者:舒志文


   最近,国内一家专业书画艺术网站《书法论坛》,就“书法作品里繁体和简体汉字能否混用?”为议题,展开了一场书法艺术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我作为该《论坛》——书法、篆刻和文学艺术栏目版主也加入其中。浏览若干帖子,大致观点有三:
      
      1.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不要用简化汉字为好:
      2.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如果要用繁体字,得一繁通繁;反之,则一简通简;
      3. 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中,主张繁简汉字并用,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第一种观点较之中庸外,其余两种可以说是观点大相径庭。
   
   据了解,过去在国内外一些书法展、赛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把第二种观点纳入书画作品的评审标准中,正因为这一“政策”规定,使众多的参赛者还没有进入初评,也就是说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其理由则是:作品有“硬伤”。参赛者的作品无论书法技艺有多高,题材多么有新意、间架结构有多美、布白多有韵味、装裱有多精致……仍将名落深山。确切的说,凡是用于展、赛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有繁简汉字并用的可以理解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大忌。
   
   就我所知,在书法界,繁体字较受欢迎,简化字常常遭到冷遇。原因是繁体字笔划多,不容易失重,在结构、布白等方面较之简化字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与应用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艺术的追求,书家们喜欢繁体字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简化字毕竟是我们当代的通行文字,因此也应该提倡用简化字作书法。下面我摘录《论坛》部分回帖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应逐步以简代繁。若干年后,繁体字没有人认识了,你的艺术给谁欣赏?”
  “难道简体字就不能美化、不能创造出艺术了吗?”
  “如果说没有人能够看得懂的书作,它还能存在吗?即使有人还认为它是艺术,又还能存活多久呢?”
  “在一幅书法作品里繁简字混用问题早有答案,《张猛龙碑》和柳公权作品里就有不少是简体字。”
  “我个人认为,管它是否是繁简混用,只要是整幅作品看起来协调就行。”
……
   看来。中国的书法领域在今后若干年内,就此问题是不会轻易告一段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专门查证了许多碑帖和字典,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以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为依据,发现其中许多简化字都是从古代书家原创草书体的基础上录用、仿效、照搬、编篡而来,如以下汉字:
   
   在、乐、论、传、学、临、数、会、涛、肠、经、湾、师、为、留、执、紧、绕、劳、尽、为、易、书、东、杨、闻、时、与、装、觉、览、计、讨、训、门、闲……还有凡是带部首的字,如言旁和门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如出一撤,如此算来大约有一两百个草书体字在一千多年前就被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怀愫、颜真卿、允明、赵孟府、苏轼、米芾等无数的书法大家们写作简化字了,也许他们可堪称“中国简化汉字的先驱”,一点也不言过。
   
   简化字在一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朝廷的奏章里、文人墨客的诗歌词赋里、书画家的艺术作品和碑帖里。试问?求古风、古韵、古味以及学古人、古帖、古法的专家、大师们,你们又怎样去评价先人的书作呀?
   或许现代人书法作品里的“硬伤”,都是古人惹的祸……在中国漫长的艺术长廊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继承与发扬的东西实在太多,俄国著名作家布宁有句名言:艺术家得永远工作,永远思考。





[ 本帖最后由 shuzhiwen 于 2007-5-13 08:28 编辑 ]
作者: 管布坤    时间: 2007-4-26 10:33:26


作者: 坐忘斋    时间: 2008-5-5 18:19:06

拜读!
作者: 黄开诚    时间: 2008-5-5 20:01:35

拜读了!!!
作者: 陆舍无    时间: 2008-5-6 20:02:56

原帖由 坐忘斋 于 2008-5-5 18:19 发表
拜读!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