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转帖]易新生的胸襟(丁剑) [打印本页]

作者: 郑可春    时间: 2007-2-13 18:24:41     标题: [转帖]易新生的胸襟(丁剑)

<strong>易新生的胸襟(丁剑)<br/></strong>&nbsp;<br/><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font size="6"><font color="#ff0000">易新生的胸襟</font></font></font></p><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nbsp; &nbsp; </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nbsp; &nbsp;&nbsp;&nbsp;<font size="4">就在今天下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喂!你好,是丁剑先生吗?我是易新生……”</font></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nbsp; &nbsp; 我当时感到很诧异,原因很简单,我前一阶段曾经撰文『如此研究书家:读《书法报》易新生:《黄钟大吕说刘墉》后之批评』,这个易新生就是被我在文章中批评的那个易新生。慌忙之间我竟然想到不至于是来兴师问罪的吧?谁知易先生语气极平和,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部分同意和接受我的批评并表示感谢,感谢我对他的批评,说这是对他的帮助……</font></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nbsp; &nbsp;易先生的胸襟令我汗颜,也使我收益良多。对比于近日网络之中某网友因为指出某名家书作错误而惨遭删帖及封ID,易先生面对批评的态度谦虚而坦荡,勇于接受,令人感佩不已。我当即也表示了谢意,我说以先生这样对待批评的态度,在当下其实并不多见,因为批评而产生矛盾甚至结怨成仇者多矣,打击报复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所以,当下的艺术批评环境极差,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艺术批评氛围,也难以产生较有意义的艺术批评成果。纸媒如此,即便是标榜言论自由的网络批评也是如此,记得也是在前几天和一位网络批评高手也谈到这一点。他说,展开批评很难,难的不是在学术层面,而是人情世故,你总得处处小心,否则难免平生事端,而令你始料不及。</font></font></font><font size="4"><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000000">&nbsp; &nbsp; 批评需要勇气,直面批评,接受批评更需要勇气!易新生有此勇气!有此胸襟!即心经所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易新生当作如是观!近读其《</font></font><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黑体">枉担虚名的当代书法》一文,观点鲜明,立意远大,不失为当下一针批评好药。药乃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对于那些怯于被批评者,就好比有了病,医生给药而不接受,使人想起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来……</font></font><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黑体">&nbsp; &nbsp; 向易先生致敬!</font></font><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黑体"></font></font><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黑体">&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7</font></font><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黑体">年2月 5日 丁剑于有堂</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font><font face="黑体"><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

作者: 管布坤    时间: 2007-3-29 02:33:18

好文章
作者: 陈金    时间: 2007-4-1 13:16:21

原帖由 郑可春 于 2007-2-13 18:24 发表
易新生的胸襟(丁剑)&nbsp;易新生的胸襟&nbsp; &nbsp; &nbsp; &nbsp;&nbsp;&nbsp;就在今天下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喂!你好,是丁剑先生吗?我是易新生……”&nbsp; &nbsp; 我当时感到很诧异,原 ...


  这人一打起球来就脱衣,露胸多,见襟少。
作者: 陈金    时间: 2007-4-1 13:34:45

试论全国书法界集中批评易新生的可行性(论文提纲)


  
  一、全国书法批评的现状:书法批评之难难于上蜀道

  二、书法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薄弱环节,可以像当年一样建立敌后根据地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在易新生身上开展批评是最合适不过的,其理由如次:

  (一)易新生的书法和书法理论都还有残疾(生理上的残疾略而不谈);

  (二)易新生的脸皮比较厚,心脏比较好,经得起猛烈的炮火
  
  四、批评的方式

  (一)急风暴雨式

  (二)春风化雨式

  (三)太阳雨式

  (三)巫山云雨式

  …………


  
作者: 陆舍无    时间: 2007-4-1 23:50:12

 
作者: 易新生    时间: 2007-4-5 08:47:00

我觉着列论文提纲的人,可以先写。
总不能无的放矢。对罢?
作者: 陈金    时间: 2007-4-20 09:19:35

  胸襟开阔,可容一酒缸!
作者: 陈金    时间: 2007-5-28 23:21:00

还是把原文附上比较好——

如此研究书家:读《书法报》易新生:《黄钟大吕说刘墉》后之批评


     顷读《书法报》2006。12。20第51期署名易新生的文章:《黄钟大吕说刘墉》。读后感觉作者这篇文章行文勉强,意思陈旧、模糊切有前后矛盾。今列举出来,如下:
     文章旁标:书家研究,但通读全文,只是一般性简介式的文字,大抵如1+1=2这样的常识,一点也看不出“研究性”的文字,倒是作者用辞遣句很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文章第三段说“……他(指刘墉)作书蘸墨饱满,运笔酣沉,以随心所欲,意到笔到,不讲究线条粗细匀称而著称,从而形成圆润、丰实,富有立体感的笔画形态。”
这个“富有立体感的笔画形态”作何解?大抵刘墉书以短锋使毫,又有颜公外拓用笔的底子,故其书实多于虚,圆多于方,字态饱满而已,但说“立体感”就有点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了。
再有文章在第五段又说:“……其二在用笔上,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巧拙相生。……”前者还说;“……不讲究线条粗细匀称而著称,……”,后又来个“线条粗细对比强烈,……特点鲜明……”,那么到底是讲究还是不讲究呢?
     文章接着说:“有人对刘墉用笔崇尚浓肥,挥洒自如的书风有不同看法,甚至刻薄地讥讽为‘墨猪’”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刘墉自己说没说过自己用笔崇尚浓肥?“刘墉用笔崇尚浓肥”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刘墉自己表明过自己用笔崇尚浓肥”,“崇尚”一词的意思更多是主观的意思表示。
     还有,有人对刘墉用笔崇尚浓肥有不同看法,但有谁对他“挥洒自如”有不同看法,把这两层意思合成一句,就产生了歧意。让人莫名其妙。其实用“挥洒自如”来形容刘墉的字总有点不太明确,妥帖。“挥洒自如”是说明写字的状态,是主观的,而不是指具体的字。而“浓肥”、 “墨猪”则是指具体的作品呈现,是客观的。任何人的字都可以说是“挥洒自如”的。
     总之,读后感觉作者行文勉强,未能有深入的见识,反而弄巧成拙,实在不是什么“书家研究“性的文章。
                                                6年12月27日丁剑于有堂

作者: 陈金    时间: 2007-5-28 23:21:44

转自中国书法网。
作者: 天下一人    时间: 2007-5-28 23:40:18

原帖由 陈金 于 2007-4-1 13:16 发表


  这人一打起球来就脱衣,露胸多,见襟少。



这话说的,有水准啊
作者: 天下一人    时间: 2007-5-28 23:42:47

原帖由 陈金 于 2007-4-1 13:34 发表
试论全国书法界集中批评易新生的可行性(论文提纲)
  
  一、全国书法批评的现状:书法批评之难难于上蜀道

  二、书法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薄弱环节,可以像当年一样建立敌后根据地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


期待下文
作者: 天下一人    时间: 2007-5-28 23:44:46

:《黄钟大吕说刘墉》

这篇文章也要附上才好啊, 吊胃口
作者: 易新生    时间: 2007-5-29 11:24:03

原帖由 天下一人 于 2007-5-28 23:44 发表
:《黄钟大吕说刘墉》

这篇文章也要附上才好啊, 吊胃口


遵嘱,附上原文:

黄钟大吕之音
清庙明堂之器


——刘墉书法浅说


                                                                                                                   易新生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

    明末清初,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大行其道,这种书体被称为“馆阁体”。由于帝王的喜欢,致使馆阁体之风愈演愈烈,到了后来,以至于学子们如果写不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科举考试中成绩都会受到影响。而刘墉大胆进行艺术实践,突破了馆阁体的束缚,不随波逐流,创造出一种形丰骨劲、超然独出的新的书法面貌,自成一家。

    刘墉幼年学习唐代颜真卿的楷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又进一步学习了晋代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同时还吸取了苏东坡、米芾、董其昌等诸家的长处。他作书蘸墨饱满,运笔酣沉,以随心所欲、意到笔到、不讲究线条粗细匀称而著称,从而形成圆润、丰实、富有立体感的笔画形态。他这样写出的字,初看圆软滑,柔若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能表现浑厚浓郁的洞达气象。因为刘墉作书笔墨浓重,而其官位有相当于宰相职位,因此人们对他有“浓墨宰相”的美称。

    历来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文清书法,论者譬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康有为称赞刘墉书法:“石庵亦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刘墉对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之字融合佛道,平生洒脱的心性无不浸入字里行间,书法渐趋平淡而入炉火纯青之境,正所谓“黄钟大吕之音”。 他的书法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其一是字形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体,端庄,方正,以正面形象示人,不带丝毫媚态。这正体现了刘墉为人端正清刚的一面。其二是在用笔上,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巧拙相生。正是因为特点鲜明,往往招致非议,有人就对刘墉用笔崇尚浓肥、挥洒自如的书风有不同看法,甚至刻薄地讥讽为墨猪。其实则大谬不然。从作品上看,他固然用墨非常厚重,但并非处处皆肥,也有非常纤细的时候,墨饱时他的笔画丰润厚重,墨快用尽时他仍继续行进,在纸上就体现出枯笔劲健的效果,这也正是刘墉书法的绝妙之处。

    刘墉博通经史百家,著述颇多。书法之外,他还擅长水墨芦花,并工诗善对。


联系:430040
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协  易新生

电话:027-83242946(办)

[ 本帖最后由 易新生 于 2007-5-29 11:25 编辑 ]
作者: 陈金    时间: 2007-6-1 20:22:14

原帖由 天下一人 于 2007-5-28 23:42 发表


期待下文



      建議在全國組織一个創作班子。任命天下一人为組委會主任。
作者: 知非堂    时间: 2009-4-3 10:40:54

有容乃大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