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书法何以与公众渐行渐远? [打印本页]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7-1-11 00:47:20     标题: 书法何以与公众渐行渐远?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height="40"><strong class="blue16"><font color="#336ebe">书法何以与公众渐行渐远? </font></strong></td></tr><tr><td align="center" bgcolor="#e7f3fe"><a class="black12" href="http://www.ah.xinhuanet.com/index.htm"><font color="#2d2d2d" size="2">新华网安徽频道</font></a> 2007年01月04日 16时46分 来源:中安在线</td></tr><tr><td class="black14" valign="top" align="left" style="ADDING-TOP: 40px;"><p>&nbsp;&nbsp;&nbsp;&nbsp;公元353年,晋朝名士王羲之与41位名士好友于三月三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众人都感到诗兴大发,托羲之发一篇“消息”,于是便有了325字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抒发了羲之的宇宙情怀,同时也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时光走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的最高奖便以“兰亭”为名。 </p><p>&nbsp;&nbsp;&nbsp;&nbsp;12月的合肥,由于<!--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的展出,国内众多书法爱好者一时云集合肥,观“兰亭”,品书法,就象羲之所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然而,在绵延数千年之后,失去了实用性的书法是否与大众尤其是与青年一代越走越远? </p><p>&nbsp;&nbsp;&nbsp;&nbsp;当“兰亭”VS“黄金甲” </p><p>&nbsp;&nbsp;&nbsp;&nbsp;暖洋洋的冬日里,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使合肥平添几分书卷气。毕竟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书法获奖作品展,因此位居省博物馆的展厅里虽不算热闹,也不清冷。在距省博物馆百米之外的光明影都,正是炒得火火热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档期,小众的纯文化与大众的商业文化在无意间摆开了擂台。 </p><p>&nbsp;&nbsp;&nbsp;&nbsp;12月19日,在兰亭奖作品展览开幕两天之后,承办方省博物馆取消了20元门票,开始免费展览,以吸引更多的人流。没有门票收入,工作人员难免少了些积极性,原定下午5:30闭展的,工作人员4:30便准备清场。而傍晚时分,光明影都才开始热闹起来,红男绿女川流不息,最常见的是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手走进影院,准备享受一场声色的盛宴。《黄金甲》在省城尽情推动票房揽金狂潮。 </p><p>&nbsp;&nbsp;&nbsp;&nbsp;然而兰亭奖作品展观众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娱乐片的观众。据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介绍,书法展的前一天,便有不少外省市的书法爱好者赶到合肥,展出前期,观众来自全国各地,一些书法爱好者为一睹获奖作品的真容,不惜投入千元以上费用千里迢迢赶来。展出中期,以本省观众为主。12月23日、24日是双休日,观众人数较多,除合肥市民外,还有不少从巢湖、淮南、宿州等地专程赶过来的观众。肯专程赶来的都是对书法很感兴趣的人,在书展现场,笔者看到一般观众在作品逗留时间较长,一位老人在一幅草书前久久驻足,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笔地勾画临摹。 </p><p>&nbsp;&nbsp;&nbsp;&nbsp;“兰亭”距大众有多远 </p><p>&nbsp;&nbsp;&nbsp;&nbsp;兰亭奖作品展的热与冷,成为书法与大众关系的一个缩影。在各地,局部的书法热始终存在,我省歙县、萧县等地都有历史悠久的书画村,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但也不可否认,书法已离公众越来越远。以前家居环境中常见的中堂字画踪迹难觅,春节时张挂的对联已大部分是印刷品,远离了笔墨淋漓的酣畅。书法与公众已产生隔膜,距离在电子传媒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更为遥远。 </p><p>&nbsp;&nbsp;&nbsp;&nbsp;南大一位博导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陶制的《兰亭集序》作品,平日进出这个办公室的不是博导就是研究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是这些理科“鸿儒”中有90%以上不知道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兰亭集序》,还有人问,为什么这幅字里还有修正错别字的痕迹? </p><p>&nbsp;&nbsp;&nbsp;&nbsp;在对安徽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有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了解书法的,有的人是通过广告、招牌等形式接触书法,有一定书法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 </p><p>&nbsp;&nbsp;&nbsp;&nbsp;书法与大众的断层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书法早已失去实用功能,也就失去了大众普及的基础,大部分人群缺乏对书法意趣的体验;二是内容的割裂。“兰亭”奖作品展上,几乎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以古诗文为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很远,大众已难以理解。而在历史上,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时下生活的记录,写字就是心情的渲泄。 </p><p>&nbsp;&nbsp;&nbsp;&nbsp;在唐代孙过庭《书谱》中,一连用12个自然界的景观来描述书法的意象:“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如今,这种审美体验已随着书法黄金时代的终结而式微。 </p><p>&nbsp;&nbsp;&nbsp;&nbsp;书法教育亟待加强 </p><p>&nbsp;&nbsp;&nbsp;&nbsp;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南京大学博导、教授张捷也被“兰亭”的风采吸引到合肥,并结合“兰亭”展览,为安大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的学生讲了书法地理学。 </p><p>&nbsp;&nbsp;&nbsp;&nbsp;张捷说起了他的一个设想:在南京做个“书法一条街”景观。“我们并不指望让游客们看了这些书法精品就懂了书法,但是我们想告知公众,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出现过这些文化精品的,如果割裂了历史的文脉,城市将变得面目模糊、无根无茎。” </p><p>&nbsp;&nbsp;&nbsp;&nbsp;如何让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击的年轻一代理解书法,走近书法?张捷教授对学生说:“书法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今天开始练习,假以时日都会有收获。未来的书法家可能就在你们中间。” </p><p>&nbsp;&nbsp;&nbsp;&nbsp;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书法传承的萎缩问题,去年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就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首次设置了“书法·篆刻”学习模块。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学校已经开始通过专业课程、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在青年中普及书法教育,书法的传承才有希望。(李揽月)</p></td></tr><tr><td class="black14" valign="top" align="right" style="ADDING-TOP: 40px;">责编:黄显军</td></tr></tbody></table>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