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书法博客的N种表情 [打印本页]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9 17:04:00     标题: 书法博客的N种表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 height="50">书法博客的N种表情</td></tr></tbody></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5">http://www.gjart.cn 2006-10-11 11:37:15&nbsp; &nbsp; </td></tr><tr><td id="fontzoom" style="FONT-SIZE: 13px; COLOR: #000000; LINE-HEIGHT: 125%;"><p><font size="4"></font>&nbsp;</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 当“书法博客”第一次出现在网上时,很多书法爱好者还在追问“博客”为何物?而另一方面,演员徐静蕾的博客已经在大众媒体的鼓吹之下突破6000万点击,据统计平均每天点击 “徐博客”的人超过了7万,可见“徐博”蕴涵的商机不言而喻。</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而后,书法网络在围绕书法博客的定位争论不休,把书法家写博客称书法博客,还是内容与书法有关的博客称书法博客?这成了确立书法博客身份的唯一依据,其实在争论前,一部分人已经通过各种纸面媒体看到关于博客的种种猜想,那些具有先天敏感的网络巨头们纷纷投资博客,有人甚至预言,博客将代替论坛,迎来自媒体时代。在这个先前预见下,中国书法网、书法网、书法江湖先后顺势推出了自己的书法博客,再也没有人为书法博客的身份过多的加以讨论。现在看来,当初的争论显得多余。其实书法博客的另一重含义是,关于书法家个人的生活化立场。喜欢画画的李金明先生在博客上写到:几十年来积存下来的旧作,大部分是小风景和速写草图,有几百张之多。我想“博客” 或许是个不错的平台,让它们以独特的方式重见天日,也让更多的人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看来博客既是展示个人书画作品的平台,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生活。</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网友听梧阁在书法江湖书法博客的帖子后面激动的说:钟张羲献,欧颜虞禇,苏黄米蔡,赵董文祝都没有能留下BLOG(博客),实在遗憾!但BLOG作为一种技术,今天你使用了,就不会有这种遗憾。这也许代表了不同人对待博客的态度。</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虽然博客早在几年前就被引入中国,但是一直相对边缘,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主流。随着博客的普及,博客人群正从少数IT人士、文化人和媒体从业人员、到文学发烧友,由一种自娱自乐的小众专利,走向普遍大众都认知认可的大众平台。有人把博客比喻成“饥饿人群”的精神佐餐。从此人与人之间找到了新的精神交流平台,它把互联网文化从荒蛮的牧业文明带了农业时代,每个人都摇身变成了生产者,物质生活的定义从此改变。也把有共同爱好、志趣相投的人联系到了一起,为此《三联生活周刊》将这种现象称为“全民博客”。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一篇小说里谈到过法国人的倾诉欲,好像半数法国人都打算写小说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许那将是一场出版灾难,但现在有了博客。法国人、中国人都可以借助这玩意儿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个喜欢书法人都能通过它记录书法道路上的每一点感悟。不可否认的是,从博客这种新型的交流工具一经出现,它就以自由灵活,人性化等优势等特点,没有任何争议地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成为四大网络工具。</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中国书法家论坛创办人齐玉新关注博客的时间却很晚。一年前他甚至还不知道博客是何物,当谈到中国书法家论坛为什么不早开通博客时,他认为,比起论坛来书法博客只是一个小众,而且书法家是写字的,不是社会名人,真正关心书法家文字的人很少。“博客的价值并不是用钱和点击来衡量的”,写了快一年博客的小武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对博客价值的看法,“对于每个书写博客的人而言,博客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能静下心来,不时用几分钟审视一下自己”。支持小武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而更多人还是比较关注书法名家的博客,希望了解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期通过这种关注来激励自己。</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广西现象的始作俑者张羽翔,七十年书家顾工、张东明等人在新浪开通博客的时间都不到一年,对他们而言,写博客是与书法没有多少联系的事情,但他们的博客又都与书法脱不开关系。张羽翔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坚持地过上了“书法网络生活”,在书法网上你每天都能看到他写的字,博客上则是他用毛笔写的日记,从那篇《说赵孟頫》的文章中,你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十足的张羽翔在网络上妙语连珠、睿智而幽默的样子。而顾工多数时候是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比如今天到那里去了,见了那些人,看了谁的展览,通过文字,作为关心他的朋友你就能知道他最近在忙些啥。著名博客王小峰认为:在纸煤体上发表文章,更像是给编辑写的,而写在博客上的,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前者写起来很难。</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从唐诗宋词到白话文,由书写往来到电子邮件、电话,从抒情到口语,从网络论坛到博客,交流工具的改变也导致了语言的改变,书法博客将书法论坛的群体演说推进到个人演说的时代。书法交流史改变的直接结果是,书法家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大地行走。</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有人曾担心,强调书法博客会将书法带入,由强调文字写作而忽视书法技法,有人甚至认为,书法论坛开通博客只能使原本并不稳定的书法论坛人员分流。这种担心显得多余,从目前个书法网站博客注册情况看,书法网注册博客1963个、中国书法网注册博客1597个、书法江湖注册博客1586个,这些数字还不算在其它建在博客中国、新浪、搜狐等著名网站的书法博客们。 </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刘三峰除了是位书法票友外还有几个身份,传媒从业人员、国画发烧友、古琴爱好者等,这位中国人民大学传媒专业的研究生在没有博客以前,总觉得给人打招呼都不好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如今见了面不是问电话号码,而是问博客地址。</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很多不熟悉娟子的朋友,在第一次看了她的博客,总会猜想博客主人的身份和年龄,因为那老练的文字和带有流行色彩的书法怎么会出现在“我五年前还不会写字”人的笔下,当你知道了她的书法专业身份和年龄后,更让你吃惊的是她还是位MM,娟子走在大街上并不引人注意,而她的文字却隽永、深邃,充满了人生的多种追问,博客成了她展示自己另一面的女红。</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新旧事物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更好的办法是去努力适应它。从目前看,博客丰富了书法传播的形式。邢巍在书法网上还有个更酷的名字叫伯远,关于伯远,大家知道的是五月书会成员之一,他能写一手理性十足的书法和个性张扬的篆刻。而他现在已经拥有3个博客的身份却很少有人知道,相对很多写书法博客的人来说,伯远写博客很勤,他的博客大多是自己每天临帖的日课和对书法的思考。与其说写博客勤,不如说写字刻苦。对于喜欢博客的理由,伯远在博客里写到:</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一是自由。不用编辑对你的文字进行过滤就可以直接面对受众,表达自已的思想状态,喜努哀乐,而没有人去管你的身份和地位。</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二是交互。网络平台可以互相快速自由的传达直接针对性的信息,对于以往需要面对面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在虚拟的状态下进行,而且更公平、客观,不需要考虑过多的人际关系,更显平等。</font></p><p><font size="4">&nbsp;&nbsp; 三是记录的随机。随想而发,随兴而言,不管文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能达其意便可。</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而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那场影响深远的“韩白之争”就发生在博客上,书法网络上的“曹刘事件”也在书法论坛和书法博客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王襄至今不断地在追问博客的性质,他虽然参加了不少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但却很少在博客上炫耀,他认为博客更多的应该是生活,这种生活有别于日记,而更多记录着自己对生活和书法的感悟。他蔑视那些把博客简单理解成转贴自己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的自留地。</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除了演艺名人开博外,文化人纷纷开博是2006年一道网络景观,画家陈丹青、作家余秋雨、美术家冯骥才、作家余华、作家池莉、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等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有媒体甚至将2006年称为博客元年,陈丹青将自己的博客干脆称为摆地摊,如果博客是一本电子书籍的话,陈丹青的博客应该是“木心研究”。当问到冯骥才为什么开博时,他说到“当一篇文章刊在报刊上,或一本书问世,读者的感受我无从而知。报刊的读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种无声的、看不清的整体。但是在博客上,读者变成千千万万个面孔、声音、个性。他们是一个个活脱脱的“人”,他们逼着我思考和反省。博客的读者更神奇也更神秘”。冯骥才还在开博语上幽默的来了句:你有你的心灵空间,我有我的心灵空间,这里是我和你共有的心灵空间。</font></p><p><font size="4">博客让我们的生活——生机博博。</font></p></td></tr></tbody></table>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