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浙西南古代碑刻书法考论
[打印本页]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6 03:44:21
标题:
浙西南古代碑刻书法考论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title2" align="center" height="73">浙西南古代碑刻书法考论</td></tr><tr><td align="center"><hr width="98%" size="1"/></td></tr><tr><td valign="top" bgcolor="#ebf3f3"><div align="right"></div></td></tr><tr><td valign="top"><span id="zoomid"><span class="style1"><font color="#000000"><p></p><div align="left"> 碑刻指以文学或造像形式勒石刻碑,它能较长地存留于世,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向人们提供直观的文字、图像资料。碑刻还有各种书法、刀法精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古代括州、处州皆今浙江省丽水市范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摩崖、碑刻丰富,是丽水文物之精华,也是浙西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宝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碑刻书法在浙西南古代摩崖碑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碑刻、石经、墓志铭在内的碑刻书法,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是古代浙西南文学与技术的传真。据清道光13年1833刊印的《括苍金石志》辑录由晋至元而止所载,古代括郡碑刻录44种,其中唐碑4种、宋碑15种、元碑25种,而清道光20年1840刊印的《续括苍金石志》内增录24种,其中梁砖1种、唐碑1种、宋碑11种、元碑11种,这样两志相加共计68种,其中梁砖1种、唐碑5种、宋碑26种、元碑36种。至于丽水市各县区、市明、清留存碑刻向来没人作专门辑录,今据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丽水市各县县志及青田文物志及缙云文物录和笔者自身收集统计:新发现晋砖1种、宋碑11种、元碑6种、明碑38种、清碑截止1840年24种,这其中未包括1952年并入浙中金华市武义县的原处州府宣平县等,新修各县县志除青田、缙云对碑刻书法记录较详细外,其他各县统计皆十分简略,因此上述明、清碑版统计实在有不全不备之憾,他时倘有所获当续记于后。今附表如下:<br/>由上表统计可知,现存浙西南古代碑刻书法155种不含原碑与拓本俱灭者如李阳冰孔子庙碑、处州新驿记等;明、清宣平县存碑因资料缺未计入。其中元碑最多,宋、明、清次之。兹将浙西南古代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书法含墓砖作如下考论:<br/>(一)晋砖<br/>1965年,文物部门在丽水县今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高溪水库取土场土名磨石山,清理了两座西晋券顶砖石墓,其中一座是西晋元康六年的纪年墓,墓砖火候高,侧面印?quot;元康六年八月十日"反书阳文款识,还印有绳纹和钱纹,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浙西南最早的书法字迹。此砖款识字处隶、楷之间,横、撇微存隶书的蚕头磔尾意,折处参以篆、草圆转笔,而真书的钩尚未出现,点则平卧,非真书侧势,但结体疏朗并取长势,具楷书意味,简质朴实。考丽水本属南荒百越之地,汉时为东瓯国属地,吴王濞谋反之际,"孝武建元三年前138,东欧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余人来降,处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西南、河南商城一带"《史记》卷二十二《年表第十》,"闽越之兵击东瓯,瓯越之人翻徙中国,散居江淮间,白天台山以南殆虚无人居"张其昀《浙江史地纪要》,可见丽水最早居住的越族士民的大部分,在西汉已迁往江淮一带去了,此后居民自东汉后陆续从全国各地迁来,此块晋砖款识亦存中原之风,墓主家属或从中原迁来。此砖为民族迁移史提供一佐证。<br/>二唐 李邕《叶有道碑》、《叶慧明碑》<br/>唐代书法大家、文学家李邕678-747与浙西南似乎特别有缘分,他在玄宗开元年间两次来括州任州官,并留有著名的《叶有道碑》和《歙州刺史叶慧明神道碑》等。 <br/>《金石文字记》云:"有道之子慧明孙法善三世为道士,明皇时法善见尊宠,其祖若父之墓碑邕皆撰而书之。可谓滥矣。"括州松阳道士叶法善自曾曾祖起四代为道士,少得家传,深究道教精义和方丹金石之术,盅惑君主,自高宗,历武则天、中宗、睿宗而至玄宗,始终未失尊宠。史称睿宗即位时,法善有冥助之功,故于玄宗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得父封后,叶法善即从长安回括苍经营祖父之坟墓,欲立丰碑以纪德,以他当时的地位与影响,需要找一个书法名家写碑,现适逢李邕左迁括州任司马,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请李邕撰此二碑。想李邕或有违心之处,唐中宗宠用道士郑普思为秘书监,他曾直谏为"以鬼神治天下",纠劾任用妖人之不当,写此二碑文,自当勉强应命。世传法善求邕书不得,夜追其魂书之,俗谓《追魂碑》。邕书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又谓之《丁丁碑》。是碑题称:"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括州刺史李邕文并书",碑尾署年为"开元五年岁在丁己三月七日",文二十二行,行书,径八分。考李邕第一次"左迁"括州是在开元三年715年至开元六年718秋,官职为括州司马;第二次是在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九月,官职括州刺史,因此开元五年不应署?quot;括州刺史"。碑题"括州刺史"可认为第二次刺括时追题,非史所误也。陈思《宝刻丛编》引绪道石刻以为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被雷击碎并佚。《舆地纪胜》云:人爱其字,摹打不已,黄冠道土潜毁之。可见是碑至南宋已亡矣。又欧阳棐《集古录目》、陈思《宝刻丛编》俱作:"松阳令李邕撰并书",但史无考。郡志宣平县古碛门有之,民以其为定风碑,彼碑系伪造。欧阳修《六一题跋》云:"有道先生叶公碑,李邕撰并书,余《集古》所录李邕书颇多,最后得此碑与蔡君谟,君谟善论书,为余邕之所书,此为最佳也。"顾亭林《金石文字记》则云:"书法透逸闲雅,不见欹侧之态。蔡君谟谓是邕书最佳者,良然。"<br/>《歙州刺史叶慧明神道碑》由李邕撰文据《善本碑贴录》所载,见第三卷:《唐宋碑刻》,韩择木隶书,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7月镌刻,李邕时年40,石原在括州松阳,《金石录》、《两浙金石志》、《寰宇访碑录》等有载。赵明诚《金石录》误将此碑与《叶有道碑》合二为一,以为有道二碑一为李邕行书,一为韩择木八分书。吴山夫《金石录》以为此碑在山东金乡县,但慧明墓在松阳,何以神道碑远在金乡,殊不可解。是碑分隶雄峻,亦称名笔。<br/>李邕在括期间,"兴利除害,抑强扶弱"《处州府志》卷之九《宦绩志》,为朝野所重。李邕之所以为叶法善之祖、父连撰二碑,我以为是他对道土并不是一味排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道士,毕竟道教在整个唐代社会是受到尊崇的,这跟他直谏中宗"以鬼治天下"是两回事,因为那是政治斗争。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一生会留下他所书撰的大量的道观碑、寺庙碑、神道碑的了。据我粗略统计,光李邕在括期间为各地书碑就有8通,其中6通为《少林寺戒坛铭》、《叶有道碑》、《叶慧明碑》、《法王寺碑》、《怀道律师碑》、《益州大千秋观碑》等,皆为道释所作,可见分量之重。 <br/>三唐 李阳冰《缙云城隍庙碑》<br/>《缙云城隍庙碑》李阳冰书,自立于唐乾元二年759,篆书。原碑久佚,宋代依纸本重刻,碑在括州缙云县。碑高七尺广二尺,八行,行十一字。篆书长四寸五分,径二寸八分,末二行重刻题记正书径四五分不等,无篆额。<br/>缙云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县以来,李阳冰是处州志和缙云县志记载中最早的县令。在缙云建县的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就历任县令的书名、文名来说,要数李阳冰最大;就宦绩、特别是留下的墨迹、名作来看,也以李阳冰为多。清雍正十一年1734修的《处州府志》卷之九《宦绩志》载云?quot;李阳冰,越郡人,乾元间为令……后迁当涂令。"乾元为唐肃宗年号758-760,"乾元间"前后三年,《缙云城隍庙碑》就书于李阳冰来缙云的第二年即乾元二年759,"秩满,退居吏隐山"清雍正·《处州府志》"后迁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是在宝应元年762,可见李阳冰在缙云任县令三年,退居一年,在缙云四年,魏晋以后,篆书几成绝响,至唐朝才又复兴。以李阳冰成就最高,其留心小篆近三十年,去古生新,自成一家,曾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后人不以为过,传世书迹,以《缙云城隍庙碑》、《李氏三坟记》、《船若台题名》为最出名。《天下舆地碑记》云?quot;在神光寺,《般若台记》刻于华岩顶,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庙记》、镜水《忘归台铭》,世宝之为四绝。"称为"四绝",三绝在处州,可见缙云期间李阳冰的篆学成就之高,这也是栝郡地方人文之大幸。此外,赵明诚《金石录》尚列有《孔子庙记》,在处州遂昌县,今除《缙云城隍庙碑》尚存宋重勒碑外,其它处州碑刻俱已灭失,良是可惜。<br/>《缙云城隍庙碑》不长,全文仅八十六字,兹录如下:<br/>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br/>唐乾元二年759"秋七月,无雨"到"八月既望"大旱已有四十多天,天灾已不可支,于是李阳冰作为一县之父母"躬祷于神,与神约:'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文只八十六字,而叙述祷雨迁庙二事,意义已足,古人作文言简意赅于此可见。"《碧溪文集》祷雨、迁庙虽为迷信活动,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人们除了能祈神求天之外,又能怎样﹖李阳冰急百姓所急,敢于"与神约"、"五日不雨,将焚其庙",表现了他不畏神灵、与天相争的胆魄,而一俟雨后,"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则是言必信,行必果,真可谓"字固奇,事亦奇"赵子函 《石墨镌华》,也正因如此,故人爱其字,争欲得之,拓碑者络绎不绝,摹打不已,再加上唐末、五代的兵荒马乱之破坏,至北宋宣和年初,是碑已"残缺断裂,殆不可读",宣和五年1123年岁次癸卯十月朔,缙云县令吴延年等"偶得纸本于民间,遂命工重勒诸石,庶广其传,亦将以传之不朽也"《重刊城隍祠碑附记》。宜和重勒碑又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上世纪文革前,该碑-直安然无恙地立在缙云城西城隍山上。1966年的"红色风暴"横扫全国,传世珍宝《城隍庙碑》自然亦难逃此劫,成为"四旧"对象被抛出庙外,弃之荒野,幸赖一老工人冒险将其抬回埋在自家屋底,才没被红卫兵彻底毁灭,大幸之极。文革后,是碑被寻回立于原处,重放昔日光彩。<br/>李明冰碑刻,存世多系重刻,且失真者甚多,惟是碑最能反映阳冰篆书之体貌,赵子函《石墨镌华》谓:"观其篆瘦细而伟劲飞动若神,欧阳公以为视阳冰他篆最瘦,余谓佳处正在此。"此碑书法笔画瘦细,却不纤弱;结字秀美而不媚俗,细筋入骨,神情飞动,气脉确能"躬人篆室,独能隔一千年而与秦斯李斯相见"唐舒元舆《玉箸篆志》。又文字应规入矩,出入《说文》,的是小篆标准书体。<br/>跟李邕"叶有道碑"一样,此碑亦被乡人定为"风神碑",以为出门怀揣拓片能消灾避害。以名人之碑作"风神碑"实乃处州乡俗。<br/>四宋 范成大《通济堰碑》 <br/>在处州历任的刺史,知州、知府中,范成大1126-1193是任职时间最短暂而政绩最卓著者。"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起知处州。""四年八月,至郡"周必大《神道碑》,乾道五年,"被召至行在"《年谱》,"五年五月,以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quot;《南宋馆阁录》卷八。从到任至离任范成大在处州只有九个月,时间虽短,却关心百姓,连做了三件大好事:为州民创义役、免丁钱;创建处州带郭浮桥平政桥,"夷平若坦途,四民称便";修复通济堰。碧湖通济堰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始建于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由詹、南二司马主其事,在堰头村的松荫溪上首创世界水利史上的拱型拦水大坝,一直是碧湖平原的水利命脉,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范成大兴工三个月修复通济堰,并挥毫书写《堰规》二十条,记言十四行,以告来者。原以为《堰规》与《记》分开刊刻,今亲见是碑方知《通济堰碑》是《堰规》与《记》的一块合刻碑,且《堰规》在前,《记》在后,分刊在石之正、反二面,特拈出说明之。"范公条规,百世遵守事也",现存范成大书碑记凡14行。吾友方爱龙先生在《范成大书迹分类编年辑考》中云:《碑》在清道光年间尚存,似乎现今碑已灭失,其实是碑仍完好兀立在通济堰二司马庙内。现《堰规》二十条已漫灭不清,记言部分则因字大仍能辨识。"是碑文意该简,书逼苏黄,虽吉光片羽,诚是宝贵"《括苍金石志》云舫跋语观碑字似写得不快,有涩意,接近山谷,而结字如"引、东、十、所、作、往、中、第、之、修、?quot;等字尤似山谷,但"山、迹、范、成、徒、门、我、告"却颇具东坡笔意。"远、制、年、春、澈、新、亦"等则类元直神采,看来范成大在处州期间的书法正处于转益多师、博取众长之际,对各家书体的糅合尚未达到十分的妥贴自然。但他的才识学养,胸襟意气,发于笔墨之间,故"虽未尽合古,但自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宋陈樵《负喧野录》。<br/>范成大在处州任上,除书有《平政桥石刻》、《通济堰碑》外,亦多为楼阁书榜,是题榜高手:《平江贡院书额》乾道四年戌子1168年,应平江府姚宪之请而书;《烟雨楼题额》,烟雨楼在州治万象山上,"郡守杨嘉言徽宗时处州守建,范成大书榜"清同治《丽水县志》姜夔《虞美人》词序提及《白石道人歌曲·别集》;《好溪堂书扁》,"好溪堂,在旧冶东,徐度建,范成大书扁"清雍正《处州府志》卷一飞平江佥判厅西勤继堂题额》,石如塌撰记云:"求法书于郡人,括苍太守范成大而题之。"明·正德《姑苏志》卷二十二<br/>五元 赵孟頫《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br/>元赵孟頫《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高八尺广四尺,凡十九行三十八字,行书,径一寸四分,篆额九字,长三寸五分。<br/>赵孟頫1254-1322,元代最杰出书画家、诗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是碑原在万象山一览亭内,今亭毁碑失,唯存拓片。万象山因宋参政何澹初建万象楼而得名。元元贞元年1295僧行美改万象楼为万象庵,大德十年改为崇福寺,寺毁于上世纪日寇入侵时期。处州城向称\"莲城",民间有"莲花本是仙家物,金童玉女偷下来"的传说,以为丽水是莲花的诞生地,故名之,而《括苍金石志》载:"识者谓旧城在小括苍山,众山环簇,状如莲花,故名",今读碑文有"处城有山,屹立阛阓中,名万象,形同莲华,下瞰城间,溪流环绕"句。认为丽水称莲城出自万象山"形同莲花",亦是一说。自唐中和年间至今,丽水称雅城已有1100多年,莲城名称或指山川形势,或与莲花有关,近来更是争持不下,赵孟頫此碑成了前说之佐证,亦与山川光焰相发俱可录也。<br/>《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为赵孟頫晚年名笔,也是赵孟頫有生之年的最后几块书碑赵于三年后即至治二年去世之一。如为人们熟知的《大觉慈师胆巴碑》书于延佑三年十月,《仇鳄铭》书于延佑五年,以《仇鳄铭》为最近,此碑运笔老辣厚重,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者有所不同。既取二王潇洒藉蕴、恣肆流丽,又不乏北海崛傲欹侧,融入自家笔性。<br/>《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尾云:"时延佑五年岁戊午西天日山幻住沙门明本记。后二年正月翰林学土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吴兴赵孟頫书并篆额是岁三月望日住山沙门可口立石。\"考赵孟頫于延佑六年夏谒告归吴兴,遂不复出,此碑乃赵南归后一年即延佑七年书,赵时年六十七岁。撰碑文者为明本,\"明本号中峰,钱唐孙氏子,所居号幻住庵,仁守时赐广慧禅师"《两浙金石录》他是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一起皈佛门时的师父,与赵一生关系十分的密切,现存赵孟頫手札中就有大量写与明本师傅的,就连妻子管道升逝世后,也是赵 数信乞得明本师傅为其超度亡灵的,想郡侯太中普化能乞明本撰记,又通过明本乞赵孟頫书碑,赵孟頫自是乐意为之。如此由自己佛门师傅撰文赵孟頫书碑,在赵孟頫书法生涯中实不多,可谓珠联璧合、弥足珍贵的了。</div></font></span></span></td></tr></tbody></table>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