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经典重温----名家书法轶事 [打印本页]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18:11     标题: 经典重温----名家书法轶事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草圣”张旭&nbsp; <br/>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nbsp; <br/>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nbsp; <br/>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nbsp;;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nbsp; <br/><br/>皇帝练字&nbsp; <br/>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nbsp; <br/>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nbsp; <br/>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nbsp; <br/><br/>入木三分&nbsp; <br/>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4 14:21:07编辑过]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18:23

“戒珠”&nbsp; <br/>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br/>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nbsp; <br/>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18:35

偶创飞白&nbsp; <br/>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nbsp; <br/>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nbsp; <br/>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br/>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nbsp; <br/>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nbsp; <br/><br/>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18:48

取而代之&nbsp; <br/>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nbsp; <br/>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nbsp; <br/>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nbsp; <br/>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nbsp; <br/>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nbsp; <br/>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垂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nbsp; <br/>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19:00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nbsp; <br/>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nbsp; <br/><br/>红叶作书,郑虔三绝&nbsp; <br/>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br/>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nbsp; <br/>&nbsp; <br/>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nbsp; <br/>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nbsp; <br/>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br/>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19:41

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nbsp; <br/>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2:08

<p>程邈创隶书</p><p>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br/>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br/>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br/>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p><p>萧何深思题匾</p><p>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2:28

<p>墨 成 池</p><p>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br/>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3:01

<p>蔡邕(yōng)学书嵩(sōng)山</p><p>  有一次,蔡邕在嵩山的一个石室内获得一卷写在绢素上的字,字的笔画飞动流畅,笔锋锐利刚劲,很像先秦的一种字体。蔡邕得了这卷书法之后欣喜若狂,竟三天不思饮食,他觉得如同面对古人一样。蔡邕反复诵读和临写此卷书法,竟达三年之久,终于深有领悟,用笔一改过去的常态。蔡邕用此笔法写了五经,并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前,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对蔡邕的字赞叹不已。 </p><p>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p><p>  东晋时代的卫铄(shu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书法家,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人们称她为“卫夫人”。<br/>   卫夫人的祖父、叔父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有一次,卫夫人向叔父要求学习书法,叔父不以为然地拒绝了,卫夫人很不服气。从此,每当叔父写字时,她就凑上去看,然后再躲进自己房间里偷偷地练习。后来,叔父发现她决心很大,就正式教她学习书法。卫夫人在叔父的指导下,更加刻苦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为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4:03

<p>王羲之醉作《兰亭序》</p><p>  王羲(xī)之一生最好的书法当推《兰亭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br/>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xì) (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他四十位文人,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并一致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笔作序。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效果了。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p><p>戒珠</p><p>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他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p><p>入木三分</p><p>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诸如此类,名目繁多。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传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天,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过来一看,立即惊叹地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过来。老先生说:“这是大书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4:21

<p>王羲之蘸(zhàn)墨而餐 </p><p>  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有一次王羲之在书房里专心练字,书僮给他送去他平时最喜欢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但王羲之连头也不抬。书僮没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亲自来劝他吃饭,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还嚼得津津有味。他母亲看见他吃的满嘴是墨,很是生气,便问他味道如何,他点头说:“很好,很好!”看到王羲之学书法如此刻苦、书艺长进神速,作为启蒙老师的卫夫人自然十分高兴,甚至有些妒忌地说,这孩子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自己在书法上的名望恐怕也要被他所盖了。</p><p>王羲之买鹅送“鹅”</p><p>  一天,王羲之在家门口看见一老农抱着一只大白鹅叫卖。那鹅红红的嘴,赤色的鹅掌,羽毛如雪似玉,昂着头高声叫唤,风度翩翩, 好不漂亮!王羲之十分喜爱,忙将老农请到房内,问了价,买下了鹅。王羲之看着鹅,书兴大发,抓起笔,一口气连笔写了个大“鹅”字,递给老农说:“老人家,这个字算我对您额外酬谢吧!”老农连忙摆手摇头说:“我不识字,要了也没用!”王羲之夫人笑着对老农说:“你拿着这张纸在街上叫唤几声‘王羲之一笔鹅’!准能卖十两银子。”老农听了半信半疑,告辞了。他在街上只喊了两声‘王羲之一笔鹅!’果然有人出十两银子将它买去了。后来,这张“鹅”字纸转来转去,越卖越贵,最后也不知流落何处了。</p><p>羲之激将</p><p>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母亲指导下学字,自认为写得很好,已和父亲差不多了。有一天,他抄了一份《兰亭序》,得意地请父亲看。羲之见文中“之”字少了一点,提笔补上,就让他去找母亲。母亲看了好一会儿,手指“之”字上面的一点说:“就这一笔像你父亲。”献之听后目瞪口呆,大哭起来。王羲之本想把儿子叫来教训一顿,可夫人劝他:“平时你常说‘请将不如激将’,还是想个好办法吧!”受到这次挫折之后,献之一直闷闷不乐。一天,父母带他回山东老家游玩散心,来到揽月亭,只见一水池占地两顷,深数丈,池水竟是黑的。献之非常奇怪,这里的主人哈哈大笑:“当年你父亲在此苦练书法,从池中取水研墨,洗笔涮笔,十年如一日。这样,池水就变成黑色的啦!”原来父亲的书法是这样刻苦磨练出来的啊!献之扑通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孩儿请求留在此地!”从此以后,献之刻苦习字,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与他的父亲并称“二王”。<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4:33

<p>王羲之吃鸭儿饺</p><p>   王羲之小时候字就写得很好,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p><p>  一天,他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旁贴着一副对联:“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口气不小,字却写得呆板无力。他冒然走进去,见铺内有一口大锅,背靠着一道矮墙。包好的饺子好似白色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yǐ)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里。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他买了半斤饺子品尝,果然清香扑鼻,鲜美盈口。吃罢,他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面板前,一个人擀(gǎn)皮,包馅,瞬间饺子包成,随手抛去,逐个依次越墙而过,落入锅内。看着老妪的超群技艺,王羲之惊叹不已,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样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载,要深练需一生。”王羲之感慨地问:“您的手艺这般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妪生气地说:“并不是我不愿意请人家写好些的对子,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有些成绩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们给捧得长翅膀了!说句实话,他写字的那点儿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人都应当上游,一次上游就骄傲,下回定落人后头!’”老妪的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从此,老妪的饺子铺生意越发兴隆了。王羲之也更加虚心,刻苦地练习,后来成为名扬天下的大书法家。</p><p>王献之书衣被夺</p><p>  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p><p>王献之新裙作书</p><p>  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p><p>王献之劝父改体</p><p>  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4:49

<p>勤奋学书的王献之</p><p>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p><p>王献之擦壁易书</p><p>  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p><p>王育折蒲学书</p><p>  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p><p>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p><p>  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 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5:06

<p>张融恨“二王无臣法”</p><p>  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融,字思光,会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与王僧虔齐名并论。他写的字犹如春风吹拂着竹林,笔势连绵回绕,含蓄有味,非常美观,他对自己书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齐高帝评价他的字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听后说:“我倒不恨自己没有二王的笔法,而是恨二王没有我的笔法啊!” </p><p>萧峰学写“凤凰尾”</p><p>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闇(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p><p>智永的“退笔冢(zhǒng)”与“铁门槛”</p><p>  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住在绍兴永欣寺时,年复一年地练习书法,锲而不舍,仅写秃的毛笔头就有好几瓮。后来,他把这些笔头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并亲自为它写了铭文。智永的字写得很好,人们争相前来求他的墨宝。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结果把他家的门槛都踏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人们称之为“铁门槛”。</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5:22

<p>褚遂良访师三问</p><p>  褚遂良是唐代大臣,被皇上册封为河南的郡公,后来人们就称他为褚河南。褚遂良是当时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有一次,他去拜访虞世南。谈话间,他问虞公:“我的书法比起智永禅师的书法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智永禅师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够这样吗?”褚遂良又问:“那比起欧阳询的字,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欧阳询不论何等纸笔,都能够写得很好,你能够这样吗?”褚遂良显得有些失望,对虞公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在书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励他说:“你如果刻苦练字,那么一定能写出让自己称心满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吗?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听了又露出欣喜的样子,高兴地同虞世南告别,回家去了。</p><p>唐太宗设宴写飞白书</p><p>  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那天,唐太宗在玄武门召见三品以上大臣,并且设宴款待他们。在吃饭期间,唐太宗提笔写飞白书。大臣们看了十分赞赏,乘着酒兴争着从唐太宗手里夺取墨迹。散骑常侍刘洎(jì)跳到皇帝的龙床上抢到了飞白书。众大臣都说刘洎踩了龙床,冒犯了皇上,罪该万死。唐太宗笑了笑,很风趣地说:“过去只听说嫔妃找借口坐皇上和皇后的车子,今天我却亲眼看见常侍大臣跑上皇帝的龙床!”<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6:02

<p>萧翼谋取《兰亭序》</p><p>  唐太宗十分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收藏了许多王羲之亲自书写的作品,但一直没有得到《兰亭序》。为此,他感到很遗憾。有一天,他听说《兰亭序》的真迹藏在永欣寺和尚辩才那里,就派监察御史萧翼去谋取。萧翼扮成老百姓,先到了湘潭,然后随商人乘船到越州,经过永欣寺,与辩才和尚见了面。两人一起谈谈文章,聊聊诗赋,十分投机。辩才留他住了下来,萧翼就把话题转到了书法上。他说:“我的祖辈传下来二王的楷书,小时候因为贪玩,不知道用功练习,现在还留下几本王羲之的真迹随身带着。”说着拿出作品给辩才看。辩才看了后说:“这些是王羲之的手迹,但不是他的最佳作。贫道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那才是无与伦比的!”萧翼忙问:“什么真迹?”辩才说:“《兰亭序》。”萧翼假装笑着说:“经过多次的战乱,《兰亭序》的真迹怎么还会在呢?我想肯定是别人仿写的。”辩才和尚见他不信,便从屋梁上取下了《兰亭序》。萧翼仔细观察,故意说道:“果然是仿写的。”两人为此争论了起来。辩才没再把《兰亭序》放上屋梁,而是和萧翼带来的作品一起放在桌上。等辩才出门,萧翼赶忙拿着《兰亭序》回到了京都,把一切禀报了皇上。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真迹,高兴极了,特别奖赏了萧翼,封他为员外郎。</p><p>唐太宗《兰亭》陪葬</p><p>  唐太宗特别喜爱收藏名书法家的作品。据说,他保存的王羲之亲自书写的作品,就有三千六百幅。在这些作品中,他视为至宝的是《兰亭序》。他把《兰亭序》放在座旁,早晚观赏。有一天,他贴着儿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的耳边说:“我死后,将《兰亭序》给我带着!”后来,太宗驾崩,唐高宗果然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和太宗一起埋葬在醴(lǐ)泉昭(zhāo)陵。</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6:53

<p>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p><p>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p><p>欧阳询流连观碑</p><p>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p><p>欧阳通苦学父书</p><p>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br/></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7:06

<p>颜真卿与怀素谈论草书</p><p>  颜真卿和怀素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自成一种风格,人称“颜体”。怀素运笔像暴风骤雨一样,飞动圆转,以擅长狂草出名。有一天,他们聚在一起交谈,颜鲁公问怀素:“你写草书有什么体会吗?”怀素说:“我观察夏天的云朵有很多的变化,像山峰起伏一样,所以我的运笔有时就像展翅的鸟飞出树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还有,我看见裂开的墙壁,那一道道裂纹是那么自然!”颜真卿说:“那跟屋漏痕相比怎么样呢?”怀素立即站起来,握着颜真卿的手说:“你是得到它的精髓了!”</p><p>怀素种芭蕉学书</p><p>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p><p>虞世南代书戈(gē)脚</p><p>  虞世南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唐太宗曾拜他为师学习书法,且很有长进。可是,唐太宗写戈脚总也写不好。有一次,他写“戬(jiǎn)”字,只写了“晋”,空着“戈”旁,后来叫虞世南写上,然后拿给大臣魏征看。魏征看了看说:“皇上写的字,现在看只有‘戬’字的‘戈’字旁逼真,最像虞世南的字。”唐太宗十分敬佩魏征的鉴赏能力。从此,更加勤奋地向虞世南学习书法。</p><p>严师出高徒</p><p>  虞世南是初唐时的大书法家,唐太宗夸奖他说:“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精通其中一种,就可以成为名臣,而虞世南却兼备五者之长。”褚遂良拜虞世南为师学书法。有名师指点,再加上个人的努力,褚遂良进步很快。有不少人吹捧他,他自己也沾沾自喜。有一天,他问虞世南:“我的字能否与智永前辈相比?”虞世南说:“智永学书法四十年不下楼,退笔成冢(zhǒng),只有他的祖先王羲之才能与他相比。”褚遂良又去问魏征,魏征写给他十六个大字:“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扬己之长,克己之短。”褚遂良深受教益,回去后埋头苦练书法,终于成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p><p>张旭大醉下笔</p><p>  唐代有一位书法家叫张旭,字伯高,苏州人。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mín)的剑术,被唐代人称作“三绝”。张旭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这时,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开创了狂草一派。他说,他创狂草是因为看到公主和担夫争道而得笔意,听到乐手们吹打而得笔法,观赏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7:24

<p>张旭判状得教</p><p>  张旭是唐代的书法家。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由于张旭善于学习,勤于研究,最终成了当时名气很大的书法家。</p><p>柳公权密藏笔砚(yàn)</p><p>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唐穆(mù)宗在位期间,柳公权的名气越来越响,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朝廷大臣家的碑刻墓志,如果不是柳公权亲笔书写的,就会被认为子孙不孝顺。就连外国人到唐朝来都带钱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京兆西湖寺的《金刚经》也是柳公权书写的。人们求柳公权写字,送给他许多金银财物,因而家里的钱物常被仆(pú)人偷偷使用,可他从不去追查过问,只是他使用的笔砚(yàn)书籍,一定亲自保管,放在秘密的地方,不让任何人知道。 </p>
作者: 许燕舞    时间: 2006-10-14 22:27:37

<p>柳公权谦虚学书</p><p>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p>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