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莫把争论变争吵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沫吾    时间: 2011-5-8 16:09:27     标题: 莫把争论变争吵

莫把争论变争吵



陈沫吾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观点和哲学思想,就会有破坏与捍卫,觉悟与迷茫,就会有争论和辩论,但千万莫将有意义的争鸣变成了庸俗的争吵。
    恩师龙国屏是一位自立于民族画坛的杰出艺术家。他不迎合时尚,在寂寞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几十年里一直静静地躲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作画。他那些凝重刚健又颇具灵气的心性之作,决不会被世俗功利而矮化,也从不与人争吵,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和时分明智的人。世事变化无常,恩师离开我们未到百日,澹斋风起微澜。由此,我不得不重温孔子当年的话: 即《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对开展学术争鸣是很有启发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常规解释为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其实还有另外的解释是:“就算你知道,如果他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看对象。”
     当年孔子的一个学生与来访的客人争论“一年到底有几季?”学生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客人坚持说一年只有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请教孔子,孔子看一眼来客说:“一年有三季。”客人走后,学生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我们不管故事的真与假,它非常管用,只要会用,就足让你生活快乐无忧。
    民间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坚持说三七二十二,另一个人认为是三七二十一。为此,他们到县衙找县官评理。结果县官将说三七二十一的人打了一顿板子,而放走说三七二十二的人。挨打的人很不服气地说:“明明我对,你为什么要打我?”县官说:“你明明知道三七二十一,为什么还要跟一个说三七二十二的人争辩呢?”说三七二十一的人听后心悦诚服,觉得自己不应该和一个不值得争论的人去作无谓的争论。
    “知之为知之”给人启示,让人领悟到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学术争鸣中更是如此。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应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之上,学者应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学术问题的探讨上,艺术家应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学习与创作图新上,由此才在社会和人生的领域具有促使自己目光向前、把握自我;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领域才具有敬畏学术、尊重学术、献身创作、包容别人的重要启示意义。
    争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许多时候的争论往往都是源于小事或认识不一致所致。当然,争论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好的建议与正确的决定往往就是在争论中得到的,但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争论,争论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保持什么样和心态。我们的争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忍则忍,不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忍让并不代表自己软弱、好欺负。有涵养而大度的人,是不会斤斤计较的,更不会产生动粗的想法的,哪是小人的思维与行为。
    无意义的争论时不可取的,和谐相处才是幸福的。争论到气头上,有不理智的举动,说伤人的话就更不可取了。因为雨过天晴后尽管看似一片蓝天,但留在心中的伤害是久久无法抹去的。所以,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不是向错误低头,更不是不坚持真理。当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时候,就不要争论,免得伤神又耽误时间。当争论是有意义的,也应“公开智斗”,而不是耍阴谋诡计,要注意方式、方法,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坚持真理,否则那些真正有才学的智者,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作者: 齐氏五百艺楼    时间: 2011-5-16 19:41:55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