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對魯迅一個觀點的議論/楊光治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文海    时间: 2010-11-22 23:40:16     标题: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對魯迅一個觀點的議論/楊光治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對魯迅一個觀點的議論/楊光治 魯迅是我最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讓我在思想意識和寫作技巧方面獲得很大教益,但我對他在某些作品中所表露的觀點卻不敢苟同,譬如他對漢字的態度。 其實,魯迅和漢字極有緣分。他少兒時代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所讀的書肯定是用漢字來寫的;留學日本時他師從章太炎學文字學;在北京政府教育部掛職時,經常跑去琉璃廠去購買碑帖來揣摩漢字的筆劃和結構;他那些不朽的著作,都是用漢字寫出來的;特別是後期在上海居住時,全靠用漢字寫作來維持全家生活,而且活得並不困乏;儘管他的毛筆漢字書法未必像郭沫若所說那樣,已經遠遠超過孫過庭、顏真卿、柳公權、米芾、蘇東坡、黃庭堅而幾乎達到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水平(郭沫若在《魯迅詩稿》(影印本)序中說,魯迅的書法「遠逾唐宋,直攀魏晉」),但卻自成一格,造詣甚深。可是,他後來卻力主消滅漢字,實現文字拉丁化,為此發表了極為尖銳的意見。這裡僅拿出頗有代表性的三例來議論,並向有識者求教。 一九三四年八月,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漢字是「我們」(指中國人)創造的,「我們」的確比漢字更為寶貴,然而漢字卻是「我們」記事、表情、達意、互相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它對促進民族的發展、進步大有好處。試想,如果沒有漢字,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唐詩,宋詞,元曲,還有他認為「含有豐富的寶藏」的《本草綱目》(魯迅:《經驗》)等等,怎能流傳下來?現、當代作家的創作、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等等,怎能呈現出來?事實上,「我們」和漢字存在著血肉相連的關係,凡是「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應當持此認識。 同年十二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他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他認定「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方塊字)的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確有很多勞苦大眾由於沒有條件學習而成了文盲。但這是社會的罪惡,怎能讓漢字來承擔?拉丁化只有二十多個表聲的符號,學起來確是比方塊字省力,然而也必須通過學習才有可能去認識和運用。不知他有沒有想過,假如勞苦大眾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也將失去學習的機會,這一來,就算實現了拉丁化,不也同樣產生大量文盲? 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一說,太偏激了。果如此,對這一「利器」極有研究而又運用得極為巧妙的魯迅,自己身處何地?漢字是「病菌都潛伏在裡面」的「結核」一說,同樣過分。果如此,他的小說《阿Q正傳》、散文《紀念劉和珍君》、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還有那被毛澤東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至於「孺子」是否應當理解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不在此議論)等等,不也都隱藏著對勞苦大眾極為有害的「病菌」嗎? 他臨逝世(一九三六年十月)「答救亡情報訪員」時,更堅決地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理由是:「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那時,日寇早已佔領了我國東北並已進入了華北,救亡運動正在全國風起雲湧,可是他竟為「救亡」開出這一令國人「聰明起來」、「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的藥方,這實在令人費解。幸而他是人而不是神,這一預言並不準確。如今,在他已去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方塊漢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由於成功地輸入計算機而增添了生命力;中國也並沒有因為漢字的繼續存在而滅亡。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說得好:「漢字是形、聲、義相統一的象形文字。它不僅是符號,而且還是藝術,是科學,是文化。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文字及以其構成的語言,既能開拓人的左半腦,又能開拓人的右半腦,啟迪右腦的原創性功能。」(見《國魂凝處是詩魂》)漢字何等值得珍惜!遺憾的是,我雖然是漢族的子民,但對漢字卻認識得不多,理解得膚淺,運用得不精,書寫得不好,因而常感羞愧,可是我始終熱愛它。現在,我依然認為魯迅是很值得尊敬的作家,只不過不願為尊者諱才敲出這篇小文而已─光是這一點就可以表明,我並未喪心病狂。 本主题由 张文海 于 2010-11-22 23:37 限时高亮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