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徐徐绽露(朱以撒) [打印本页]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6-8-22 04:25:59     标题: 徐徐绽露(朱以撒)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6"><strong> 徐徐绽露<br/></strong></fon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朱以撒<br/>&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003366" size="4">城市仿佛一个村姑,蜕去以往的质朴,兑入了洋气和妩媚。隔几年去一个城市,都不难找到一些新的变化——开拓的宽阔道路和高耸的大厦,还有越来越明显地拥挤。我还觉得这个城市以前的小家子气,已经脱略,甚至就是建制千年的古城,覆盖于上的世纪风尘,也已在不断地改造里,新贵起来。<br/>&nbsp;&nbsp;&nbsp; 有一些情节就被忽视了。<br/>&nbsp;&nbsp;&nbsp; 我有时会问陪同的朋友:这个城市的文庙在哪里?据他们说,寺庙倒有几座,香火盛着呢,是不是去看看?至于文庙,只是遗址,现在上边正矗立着一座写字楼呢。<br/>&nbsp;&nbsp;&nbsp; 一座城市的年龄,一定是老于文庙。可是后来,城市越来越年轻了,新的工业材料使它青春焕发,甚至千里迢迢从国外运来草皮,这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小草,它的叶片相当精致和小巧。作为反例的是一身苍老的文庙,尤其是它在夜间的寂寥和冷清,如被遗弃。一墙之外,正是车水马龙交织,城市正进入令人眩晕的盛宴。<br/>&nbsp;&nbsp;&nbsp; 栖息的空间本来是无所谓精神寓意的。许多人的聚集,固定的起居,由小及大,时日久了,就具有城市的雏形。追问一座城市的起始,毕竟历史的烟波太过苍老,已经无法回答过于琐碎的问题。我只能这么认定,城市的起源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譬如,前人是很注重一座城市的龙脉的,任何空间都有自己独到的构成——水的流向、山的走向、地气的冷暖、格局的张敛。堪舆学大行其道,就是由于人们安居的需要兴起。借助这么一门学问,除了其中实在可感的方面之外,它的玄妙理论,使玄机深藏而不得解。我们乐意相信这一类引导——昨日的书生和今日的书生会有同样一种心事,同样一种对圣人的膜拜。我通常从这样的角度试图理解变化中的人事。因此歆羡某一座城市的风水好,甚至这座城市的某一个标志就成了符号,一触及这个符号,解说成了多余。这许多年,有的城市的转变让人瞠目结舌,要从许多原因去综合才发现其不凡之处。可是,如果从文庙的衰败甚至废除来看待这座城市,那么,它的文脉是否能够经得起旧日文人的追问?&nbsp; 这显然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br/>&nbsp;&nbsp;&nbsp; 我在开始,是小心翼翼地探路,进入这座旧时文庙的。伸手触摸的时候,都有类似的感觉——庆幸。孔夫子的身后还有无数巨大的身影为我们景仰,如果连安放孔夫子的文庙都不存,他身后的那些身影,可想而知在这个城市里的命运。文庙内粗重的石饰品,气息已经变得十分温和,它们的敦厚和古拙,显示了风雨的侵蚀力量,不动声色又无处不在。翘起的檐角落满了暗色,轻盈的狗尾巴草在晚风中摇曳。肃穆宁静——这是我对于这样一个所在的基本看法。来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出于内心的虔诚,敛息轻步,心无旁骛。像我这样在夏日里习惯了一身短打的人,来文庙的这个黄昏,也在宾馆里认真地洗一个澡,换一套长衫长裤,凉鞋改成了皮鞋,眼见得斯文和修养起来。不过,进入这座文庙的大门,我的不舒服也就开始了。许多人家驻扎在内,各自抢占地盘隔离,晚餐炒菜的油烟四处飘浮,堆放的杂物散发着霉味,排水沟不畅,前一阵堆积的污物,还在剩余的浊水中懒洋洋地泡着。大殿被瓜分了,早年那尊黑黝黝的孔夫子塑像,谁也不清楚他的下落。本来,这里是作为一个精神的空间设置的,进来的人自有他的精神索求。呼吸吐纳,徜徉流连,自有其文人的意趣、念想在内。现在成了实用的空间,成了世俗的安居之处。走出来的时候,银河在天幕奔流不息。这个天幕与千百年前相比不会有什么差别,可是作为一个建筑空间特有的用途,却轻易地消失了。<br/>&nbsp;&nbsp;&nbsp; 文庙的兴衰,如果不武断的话,可以据此来探一座城市的文脉的强弱。一座城市很自觉地保存一座文庙,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吧。它所具有的空间再大,一座城市也是足以包容和宽待的。有许多年,文庙如同长河中的乌篷船,时而在风平浪静中腪乃,接受着读书人虔诚的礼拜;时而狂风大作里,淹没在口诛笔伐的漩涡中。成年人的空间感里,许多精神的因素被漠视了。所谓的空间成就,对执掌权柄者言,空间最好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不妨直说吧,让这么一座有着灵动欲飞的檐角的殿堂空着,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有的城市,因此而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奢靡之风蔓延。可士气没了,雅气没了,文气更没了。我想这与缺乏一座庄严静肃的文庙有关。这里缺乏一个培养文气的空间,得不到无形的熏染,以至商人多了起来,文人少了下去,人生走满了岔道。有关建筑的谶语历来很多,民间历来是没有能力安排一个城市的空间的,只是民间的说法繁多,他们对一个城市的建筑,尤其是这个城市给予儿童、少年的指引,充满了关心,甚至认为与某些空间的存废息息相关。孟母三迁——这个通俗的搬迁过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空间应该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城市,不能任意选择栖居的城市时,我们朴素地企盼这个城市的文脉,强一些吧!<br/>&nbsp;&nbsp;&nbsp; 精神的向往,说来只是一种象征。旧日国庠、里塾,孩童入得门来,先向孔夫子像行礼,然后再向先生行礼。动作简单之至,却像一枚种子放入幼小的心田,捂着,待日后成长。命运是不能预设的,不可能再走一条如孔夫子的路或者最终达到他那般结局。只有回溯,有许多文弱的书生,他们对于生活的实用意义的追求可能要淡一些,在体验接二连三的坎坷之后,也没有多少信心向高处攀援。只有由充盈在胸际的文人气来引导,逃离工于心计的名利场,逃离严峻残酷的倾轧,安静地回到朴素的书斋。当许多的希望都消散之后,有一天终于会发现,保持一种很平淡的书生本色,也是日常生活中很个性的选择。吴敬梓笔下的荆元说得好:“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草野之心,麋鹿之性,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仰慕孔夫子。远远地看见文庙的飞檐了,不须言语,沉默比什么都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视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联想和愿望,少年时代一些如春天一般的梦消失了,那时怀有的许多憧憬,如今有的落到了实处,成为可抚可慰的精神果实;而另一些,则改弦易辙,以另外一些形态出现。一个人在年轻气盛的时候,选定笔耕墨耘或许是一种偶然的冲动,而后来一直不改初衷,寻找这种支撑的原因,明显地复杂得多,因为一个人老死书斋,是毋须对人言说理由的。逝者如斯,这是孔夫子发出的浩叹,当进入文庙的时候,似乎更容易理解圣贤寂寞的缘由了。<br/>&nbsp;&nbsp;&nbsp; 二十年前,我参加一次全国性的书法竞赛,在组委会赠给我的奖品中,就有好几锭特制的墨块,其中一锭制成了孔夫子全身的形象。数年过去,在其他墨块研磨告罄之后,我还是不忍让他消失在砚池中,让他完好无缺,显然出于内心的敬畏。谁都相信时光下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在我们探讨新的城市文明时,正是许多显赫的项目,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变得没有家园感。原先与破旧城市并存的古雅风韵不见了,似乎一夜之间,那些崇尚古典的人们还来不及准备,新潮已经漫溢无端。在文庙的旧址上建立起高层的住宅楼,它的经济效益一定是可观的。甚至就是一些人的夙愿,在里边构筑个人的世界——居家的档次,装修的格调,也是人生成就的一种注解。对比之下,我要说的是古人对心灵的关注,文庙的出现就是少数保存下来作为见证的事物之一。在一座保持得比较完好的文庙前,我看到了由满文和汉文深深勒在石碑上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几个大字。一个简单的要求,一个需要转换的姿势——下马,很能表明这种提倡的意义,不仅在当时,还作用于后世。左右两边的墙上,镶着两方长长的石板,镌刻着“金声玉振”和“江汉秋阳”。好久没见过如此刚劲洒脱的楷书大字了,而且没有署名,想必是哪一个书生尽全身之力援笔。这是我见过的文庙中最为简洁洗练的概括。古时庄重的场合奏乐,以铜乐始以玉器收束,铿锵中润含美玉浏亮之音。钟磬之声,这是能让人的灵魂苏醒的声响,以此喻孔夫子的理性主义精神、怀抱救世理想不是即兴随意,而是有始有终的范例。还有,用浩瀚的大江长河、秋日里爽朗的阳光照耀,来形容夫子学说犹如漂洗过、曝晒过那般纯粹、洁净,令人叹为观止。这时,你未进入,心已被沁润。<br/>&nbsp;&nbsp;&nbsp; 在一些人眼中,所谓庙者,总是有一些神秘积储于内,匆匆与我们的某些岁月相遇,涟漪似的波动我们的某些情怀。时光如一只飞鸟一直在眼前飞翔,文庙里有不少故事就是在飞翔中沉积下来。有人对我说过,文庙是没有什么可看的,甚至比寺院更为单调。我以为这是一句大实话。在格局大抵相似的这类建筑里,除了一些石碑残破、石兽岿然,除了大殿中共同具有的孔夫子塑像,其余的,对于视觉来说十分俭索。有些古旧的城市,当年的统治者慷慨地给予文庙阔大的格局,这是一件幸事。这种格局的形成,空荡开阔、静谧爽朗,使我感到效果奇佳。没有什么人,更毋须向导的喋喋不休。自个走着,这就够了。与一座不为今人所重的殿堂相遇,我在已经消逝的时光里看到构建时投入的心愿。这些后来的岁月、人群,和这座城市的文气是否会产生密切的因果关系,却不是可以顺利预期的。心力交瘁的七月,那些面对考期逼近的学子,会在寺庙袅袅的烟火里,乞求佛助一臂之力,赐他们予好运。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到此为止,佛和孔夫子都成了内心的一种象征,与我们的生活同在,很显然,作为读书人,还是更相信佛的法力,更相信寺庙腾燎的香火,能将每一个人的企盼送达天界。<br/>&nbsp;&nbsp;&nbsp; 这样,文庙就空了下来。它所代表的一种前人的愿望也被掏空了。现在不少旅游的行程,都填充着金碧辉煌的寺庙,使清静之地不再清静。长年不息的香火气味,都快把游人给淹没了。也许就在这拥挤的不远处,文庙正空空荡荡。我喜欢空荡的安宁,它散发着一种辽远的气息,一种幽居深处的气息,一种文人的情结抑郁未解的气息。一个人在里边走着,完全可以清晰地听到脚下的声响。被一种虚无牵引,没有想得到什么,或者放弃什么。作一次短暂而诚心地行脚,读一读刻在石上的文字,怀抱一下深红色的柱子。或者,干脆在石阶上坐下来,看湛蓝的天幕有飞鸟拍翅而过。几十年的生命如一只巨大的沙漏,时日一刻不停地在销蚀着它的能量,曾经的过客,有过的尊孔情怀,有多少至今还感动着我们?关于孔夫子,真的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翻覆。把一个凡人推到圣人的境界,毁誉就无休止了。史实之所以让我们沉重,是因为积存了太多的纷争,像所有的生物那样,被环境决定了生存的方式,或者思考的走向。时光的每一个阶段,总是要偏袒一个方面,抑制另一方面。低潮——通常是我们对某种信仰衰退的说法,以此期待下一次高潮的到来。复兴——这也是我们对一种美好的文化风气、格局、状态转机的渴望。如同时候到了,潮水不可阻拦地涌了上来,沙滩上又一次湿润和饱满。有的人有幸与这个世界的文化复兴相遇,支撑起文人单薄的脊梁,继续忠孝继世,诗礼传家的传统。<br/>&nbsp;&nbsp;&nbsp; 那个时候,文庙就是另一番景象了。<br/>&nbsp;&nbsp;&nbsp; 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我在一个过去熟识的城市。碰巧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庙在不久前修葺完毕。暗红色厚重的外墙,肃穆的气氛缓缓地散发着。文庙的内部,被一个很负责任而且技艺精湛的工程队细细打磨着。修旧如旧——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结局。当然,这也使工程的进度缓慢下来。换一根柱子,为了协调古旧色泽,不惜花工把旧柱的外皮剐下,镶在新柱外边。而瓦片,则一片片取下刷净,充分利用。至于桁条、椽子、望板和门扇、斗拱花饰等构件,也被粘合、补贴等技术小心地呵护着。它更接近我心中的孔夫子时代了。此时,有风吹来,是那个时代吹来的浩荡文明之风吧。这时我想起了雪莱,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天然的情趣:用白纸叠成小船,轻轻放入水中,看着它随风远去。成年的雪莱还保持着孩提时代的可爱,有时身边没有带纸,就用一张数额不小的钞票,叠成小船,在目送纸船远去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欣喜。人的心灵,包含着他的走向,从小就开始了它的旅程。如果有的家长,牵着孩子的手,朝这个方向走来,就挺美好。当然,文庙是绝对不能出售门票的,即便今后任何一个场所都需凭票出入,文庙依然要庙门大开,任人进出。春天的雨说来就来了,文庙的屋顶散漫着水汽,有清亮的雨点落下来,进入土层。种子在潮湿中滋养着。俟时光伸长,萌芽抽叶,徐徐绽露。</font></p>
作者: 陈艳伟    时间: 2006-8-23 03:15:53

<font color="#ff3300" size="7">感谢卫列兄对版块活动的支持!</font>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6-8-23 04:26:53

客气了,应该的!
作者: 秦龙    时间: 2006-10-4 16:57:58

<p>以后不许转朱老师的。</p><p>自己写!</p><p>呵呵!</p><p>开个玩笑!</p>[em07]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