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标题: 09见诸报刊的一点东西 [打印本页]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28:25     标题: 09见诸报刊的一点东西

2008年中国书坛十大亮点


杨卫列


      2008年即将过去,2009年即将到来。站在新旧的临界点上,回首2008年的中国书坛,虽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亮点也有不少。本文仅以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的视角,以管窥豹,列出自己眼中的“2008年中国书坛十大亮点”,并略加综述,期待读者的批评。
  一、“拳拳五人行”系列展
  “拳拳五人行”系列展由书法导报社和长城书画院共同主办,旨在为河南书坛推出更多新人、名家,为打造河南文化强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拳拳五人行”系列展的首展于2008年1月12日在长城书画院举行,展出了孟会祥、姜宝平、陈晓宇、薛明辉和芦荻等五位书家的行、草、楷、隶书法作品共50幅。截至2008年底,“拳拳五人行”系列展已成功举办了八回,共推出书家40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拳拳五人行”系列展是民间机构与专业媒体合作主办的书法展,是集展览和研讨双位一体的书法展,其所依赖的专业媒体对扩大书家的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展后的研讨对书家的创作走向和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甚或指导意义。
  事实证明,“拳拳五人行”系列展为书坛展览构建了一种新的模式,其必将以团体的名义、系列的展览而倍受书坛的关注。
  二、爱心汇聚为汶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灾情令人触目惊心。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中国书法家协会五届四次理事会一致通过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关于号召全国书法界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活动倡议书》。倡议发出之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上至主席、理事,下至会员积极响应。5月14日,中国书协机关全体人员为灾区捐款84180元。5月15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筹措100万元捐款资金到位。5月16日,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五届四次理事会的全体理事在海南举行的“抗震救灾义捐大型笔会”上共捐赠书法作品590多件。5月17日中国书协与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国家民政部沟通联系,正式提出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捐建具有防震抗灾功能的兰亭小学和兰亭中学的申请和意向;同时,还决定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捐建具有抗震功能、活动式的1000平米教室,为孩子们尽快复课提供保障。5月18日,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六部委举办的“全国宣传文化界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爱的奉献》”晚会现场,中国书协捐款100万元,其他主要领导分别捐款10万元至5000元不等。时至今日,中国书协的爱心行动仍在继续进行当中,越来越多的书法家、书法工作者、书法爱好者、专业媒体加入了这个队伍。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为灾区人民尽早恢复生产生活、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
  2008年7月18-21日,“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在苏州市相城区南亚宾馆开讲。
  此次讲坛由苏州市书协主席华人德的主持。书法史学者傅申、白谦慎、丛文俊、黄惇和考古学学者张朋川等五人共作了五场关于书法史研究的讲座。它们分别是傅申(台湾大学教授)的《怀素〈自叙帖〉之我见》和《书画船——古代书画家水上行旅与创作鉴赏关系》、白谦慎(波士顿大学教授)的《网络时代的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问题》、丛文俊(吉林大学教授)的《艺术与学术》、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的《书法史史料解读中的微观与宏观》以及张朋川(苏州大学教授)的《美术考古与中国古文字起源研究》。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由会议承办方无偿支助的5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此次讲坛,聆听了五位学者的学术报告。此外,还有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未获无偿支助的学者进行了旁听,他们大多是书法或相近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此次讲坛活动规格高、内容覆盖广、组织工作细、社会反响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延续了2007年在张家港召开的“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做法,由会议的承办方无偿支助国内在读书法专业的50名博士、硕士参加会议,并且制定了在未来两年继续这一活动的计划。
  “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是当代书法学术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慢慢体现出来。
  四、朱以撒先生撰写的系列书法批评
  朱以撒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先生为人低调,但却不卑不亢,特立独行。其书法批评更是有胆有识,胆识俱见;褒贬有度,独抒己见;立足技法,不惟技法;辩证分析,语意中肯。2007年,先生应《书法报》之约,在《书法报》推出的“当代中青年女书家十批评书”系列批评,为书法批评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深受读者及书坛的好评。今年,朱先生再次应《书法报》之约,撰写“兰亭诸子批评榜”,对2007年获得“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奖”的张继、陈加林、刘洪洋3人和获得“兰亭诸子提名奖”的漆钢、何昌贵、赵鉴钺、张建才、周德聪、陈金纯、戴武、吕金光、李啸、云平等10人进行批评。目前,这次系列批评仍在进行当中,但从已公开发表的八篇批评文章可以看出,朱先生的这一系列书法批评仍秉承了其以往的批评文风,值得读者期待。
  五、百无一用流浪客撰写的系列书法批评
  2008年的中国网络书坛,百无一用流浪客横空出世。没有一点预兆,只是在网络上扔出了一枚又一枚的重磅炸弹,让人又惊又喜,又惧又怕。尤其是那篇《关于时局的声明——给中国书协及全体书法人的万言书!》,洋洋洒洒,震撼人心。
  如果说朱以撒先生是以学者的身份进行书法批评的话,那么,百无一用流浪客则是以民间的、网络写手的身份对当代书坛进行批评;如果说朱以撒先生的书法批评着重于对书家、书法作品进行批评的话,那么,百无一用流浪客则更多的是对当今书坛现象进行批评;如果说朱以撒先生的书法批评着重于全面分析的话,那么,百无一用流浪客的批评则更多的指向书坛的种种弊端;如果说朱以撒先生的书法批评更偏于理性分析的话,那么,百无一用流浪客的书法批评则更富于激情和感性;如果说朱以撒先生的书法批评以温和、适度著称的话,那么,百无一用流浪客的书法批评则以辛辣、犀利让人刮目。
  六、《书圣王羲之》举行新闻发布会
  2008年9月16日,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筹拍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嘉宾楼举行。
  在中国的电视剧史上,皇上的形象充斥了荧屏;将书圣王羲之拍成电视剧,这是第一次。仅此,此次拍摄,其意义便非同寻常。
  该剧由平江锁金(周祥林)导演,编剧李廷华,制片人张智重,艺术总顾问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艺术总指导是国家画院教学处主任曾来德。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创人员均为书法家,其导演平江锁金先生更是集中国书协理事和电影导演于一身。作为当代著名实力派书画艺术家,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书画大展并获奖;著有《苏轼书法评传》《中国书法技法发展史》《当代名家书古诗词册》《周祥林草书古诗卷》《青堂山水小品》《周祥林书法集》《周祥林画集》《匆匆的三月》等著作十余部。作为全国“双十佳导演”,其成功执导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打拐警示录》、电影《一样》以及电视剧《走出蓝水河》《青花》《月影风荷》《飞花如蝶》《爱在来时》等。因此,由其执导《书圣王羲之》,再加上制片方约6千万元的总投资,我们有理由相信,《书圣王羲之》值得期待。
  另据悉:目前,该剧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备战中,美术组分赴四川、江苏、浙江、山东、河北、陕西等地选搭内外景。
  七、《书谱》杂志复刊
  2008年9月下旬,经过修订、第3次印刷后的《书谱》复刊号面世。
  1974年10月,《书谱》杂志由梁披云先生创办于香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为“弘扬书学,嘉惠书林”,1989年停刊。
  复刊后的《书谱》杂志由张培元先生主编。张先生与梁先生关系非同一般,用张先生的话来说,是梁先生培养了他。换句话说,梁披云先生对张培元先生有知遇之恩。也许正因为如此,张先生在接受《书法报》记者毛羽的采访时一再强调,复刊后的《书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梁披云先生的人文精神,其办刊方针一如从前,并始终将“非牟利”和“学术性”作为其基本定位,在“学术品格”上坚持走高雅的路子,一心一意地把“弘扬书学,嘉惠书林”的《书谱》宗旨做到位。
  八、鲍贤伦先生书法展以及学术研讨会
  2008年9月6日—9月21日,鲍贤伦先生的个展以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
  鲍先生的此次个展,由宁波美术馆承办;主办单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协办单位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其书法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陈洪武主持。研讨会期间,当代书法界众多的创作高手和专家学者都作了真诚而热烈的发言。
  鲍贤伦先生,现为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师从徐伯清和姜澄清先生。出版有《鲍贤伦书法》《鲍贤伦隶书对联》和《鲍贤伦书法集》等。其作品以隶书独步书坛,风格独具。其隶书作品对古隶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并融入了汉碑和篆书的元素,颠覆了传统隶书写法,苍茫、浑朴而大气。
  九、2008书法·番禺论坛
  2008年9月5日,“2008书法·番禺论坛”在广东番禺成功主办。
  “2008书法·番禺论坛”由书法报社和广东华人书法院共同主办,徐本一、周志高、兰干武分别主持。
  本次论坛邀请了全国10多位书法家及书法评论家,如朱以撒、徐利明、林岫等,请他们对当今的“书法热”进行“冷思考”。主要议题有六个方面:一、当代有无书法大家与经典?二、地位、价格与艺术水平;三、展览多了还是少了?该如何评选?四、时代之痛与内心坚守;五、书法可否普及?普及之路何在?六、“书法批评:批评谁?如何批评?与会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畅所欲言,对这六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言辞犀利,不遮不掩,甚至还有观点上的对立和激烈的交锋。尤其是朱以撒先生的发言,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8书法·番禺论坛”是一次直面当代书坛的论坛,是一次直陈当代书坛种种弊端的论坛。
  十、书法杂志主办“2008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
  “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活动自由书法杂志推出以来,在广大读者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其中“十佳”“百强”“入选”“提名”的作者,或以出个人字帖,或以出书法集,或以专题、杂志刊登等形式被陆续推介。
  “2008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由《书法>杂志社和陆维钊书画院共同主办。作品的投稿对象为十八至六十周岁中青年书法家及爱好者;每位参与者需交三件作品,其中一件须书写陆维钊先生诗词;作品评审经初评、复评、终评三阶段,按得分多少前一百名排出先后顺序,具体结果通知每位投稿者。入选“百强榜”者待遇丰厚,其中,一等奖至三等奖的获得者,奖金从一万元到二千元不等;入选“百强榜”的作者,每人赠《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先驱——陆维钊书画精品集》、《百强榜作品集》各一册;另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组成的专家小组,从“百强榜”中选出五位作者,约请其书写字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据悉,2008年12月21日,“2008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在浙江平湖开评。到作者撰写本文之时,各项名单已经出炉。

  注:本文的撰写参阅了一些报刊、网络资料,在此无法一一列出,谨对相关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29:16

11111

图片附件: 1.jpg (2009-6-26 20:29:16, 95.14 KB) / 下载次数 112
http://bbs.zgybsf.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Y1MDl8YmZiYzVmMWR8MTczMzEwMjkwOXwwfDA%3D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29:55

展览是什么?

杨卫列

展览是目的
展览是手段
展览是方法

展览是工作
展览是政绩
展览是威权

展览是测试剂
展览是兴奋剂
展览是助推剂

展览是摇头丸
展览是迪斯科
展览是流行乐

展览是风向标
展览是独木桥
展览是竞技场

展览是迷魂汤
展览是还魂药
展览是生死牌

展览是实验室
展览是阅览室
展览是演艺室

展览是敲门砖
展览是摇钱树
展览是进身阶

展览是什么?
谁能说得清?
展览是展览?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1:11

2008书坛关键词



杨卫列


  2008已经过去,回首2008年的书坛,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依然是重头戏,非书协主办的各种展览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展览之外,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争鸣,此伏彼起。总之,2008年的书坛,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令人焦虑之处。
  
关键词一:照片评审
  2008年初,中国书法家协会决定对首届册页展和第二届草书展的评选方式实施改革,即所有“投稿作者先一律投寄作品照片,待初评、复评结束以后,由大展组委会根据作品照片背后登记的通讯地址、电话,书面或电话通知进入终评的作者交寄作品原件”。这一改革措施刚一出台,便在网络和平面媒体引起了的广泛的、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评选方式极大的增加了参与者的经济负担;有人认为,这种评选方式体现了中国书协高层对参赛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有人认为,由于拍摄环境条件的限制,照片的质量很难保证。即便能保证照片的质量,但再清晰、再逼真的照片也只不过是下真迹一等。况且,评照片也无法排除这种可能,即有些擅长处理照片的作者为了增加进入终评的几率,会对拍摄的照片进行一系列的美化处理。因此,初评、复评对照片进行评选无法做到公平、公正,而初评、复评的公平、公正与否直接关乎到整个展览的评选是否公平、公正。当然,也有人认为,评选照片可以减少初评工作量;可以减少退稿的沉重负担;照片对评选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更不会影响到评选的公平、公正。争论归争论,但中国书协在这两次书法评选中并未改变评选的既定规则。不过,在这之后的新人展等系列展览中,评选照片的方式却没有再次被使用。
  关键词之二:今楷
  2007年8月2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旭宇,副主任张改琴、赵彦良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特约嘉宾30余人会聚石门,召开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旭宇先生参照书法史上章草到今草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打造具有这个时代艺术特征的“今楷”的主张。但“今楷”真正被书坛关注或曰引发书坛大讨论则是2008年《书法导报》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今楷”的探讨文章之后的事。主要篇目有:《关于“今楷”及当代楷书创作的讨论——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楷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旭宇的《“今楷”论纲》、李小如的《发展今楷的三个意识》、杨明臣的《呼唤楷书的春天》、胡崇伟的《浅谈“今楷”发展的立足点》、张改琴的《“今楷”浅议》、杨耀扬的《探索“今楷”途径的思考》、胡立民的《当代楷书的发展目标——今楷》、胡湛的《今楷:楷书的现代化、艺术化》、李尚才的《关于创立“今楷”的一点猜想》、胡湛《也说“今楷”》、吕福隆的《漫谈“今楷”》和颜默的《论“今楷”创作四要素》等。目前,这场大讨论仍在进行中。
  讨论的焦点之一:“今楷”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否合理?
  有人认为,“今楷”概念的提出不合逻辑,让人匪夷所思。现在提出“今楷”概念,那么,我们的后人写的楷书叫什么呢?因此,“今楷”的提出有哗众取宠之嫌,是当今书坛学术浮躁的体现。而旭宇先生则认为,中国书法史上就有“章草”“今草”的提法,“今楷”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借鉴和发展古人的思路,有何不可?再说,在当今楷书比较式微的情况下,提出“今楷”,使其成为楷书委员会的努力目标,必然会引发书坛与社会对楷书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并将有力推动当代楷书的创新、繁荣与发展。也有人认为,对这一概念应采取包容、不争论的态度,看它下一步如何发展,然后再做商议。
  讨论的焦点之二:何谓“今楷”?
  有人认为,今人写的楷书就是“今楷”, 无需画地为牢的搞一个富有特定意义的、所谓的“今楷”。又有人认为,不必划定“今楷”的所谓定义。但旭宇先生则认为, “今楷”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它至少要具有以下特点,即,1、以时代性为中心主题。2、要充满情趣性。3、线条语言的丰富化。4、结体上要有新意。5、艺术含量高。6、谋篇布局更完美。7、墨色要变化与鲜活。8、要简便易书写。如此等等。
  讨论的焦点之三:如何创作今楷?
  颜默先生认为,今楷创作应具备四要素:一、要有雄厚的楷书演变史作基础。二、要借鉴古人的、相邻学科的创新经验。三、要找准创新“今楷”的切入点。四、要多从生活实践中做创新思考。李尚才先生认为,今楷的创立,应先从结构着想,结构变了,面貌才能变。技法处在次等的位置上。杨耀扬先生认为,“今楷”开拓的范围也同艺术的百花园一样,它的面貌和风格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唐楷和魏碑结合是一条路,魏碑入行书有草法出现也是一条路,唐楷和魏晋小楷的结合摸索同样也是一条路。如此等等。
  
关键词之三:奉献爱心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这次地震强度大,波及范围广,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一时间,救灾压倒一切。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书坛也不例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在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或慷慨解囊,或捐献作品义卖。据报道,5月14日,中国书协机关全体人员为灾区捐款84180元。5月18日,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六部委举办的“全国宣传文化界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爱的奉献》”晚会现场,中国书协捐款100万元,其他主要领导分别捐款10万元至5000元不等。与此同时,各书画专业媒体(如书法报、美术报等)和各书画专业网站(如书法江湖等)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书画作品义捐义卖活动,其义捐义卖的具体数目难以计数。
  关键词之四:经典与大家
  2008年7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署名文章《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张海先生的全文分三个大部分,一、新时代的课题;二、对经典和大家的认识;三、书法工作者的责任。而第二大部分,则是全文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里,张海主席着重阐述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经典必须具备的品格。即,第一、经典必然是开创性的和划时代的。第二、经典必然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是符合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第三、经典必须是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辟了一种新的技法体系和风格模式,从而填补了书法史的空白。第四、经典必具原创性和极高的开掘价值。其二是当今时代的书家,如何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坛大家?张海认为,当今时代的书家,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坛大家,首先,要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历史、认识时代,把握时代、社会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明确自己的艺术方向。其次,必须认真地深入传统经典,踏踏实实地做书法经典的传承者。其三,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拓宽视野,打破作茧自缚的门户偏见,建立“大书法”观,把一切古代的优秀书法遗产和时代的表现手法都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之内。其四,要具备创新的资质,掌握创新的方法。其五,要敢于表现个性。其六,真正的书坛大家应该是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耐得住孤独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
  张海先生的长文一经发表,各书画专业媒体纷纷转载,《书法导报》和《中国书画报》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关于“经典与大家”的大讨论。其他的媒体如《美术报》《书法报》也不时的编发了相关的文章。主要篇目有:杨谔《时代呼唤书法经典大家 书协应该做些什么?》、魏光明的《书法经典论》、丁一志的《时尚 经典 大家》、招雀园主人的《从推出“大家”到呼唤“经典”》、杨文浏的《古今书法存身方式比较——略论当代书坛大家、经典出现的可能性》、  叶鹏飞的《“经典打造”小议》 、吴振锋的《“大家”的心量——有关书法“大家”生长的一点思考》、朱以撒的《共同的期待》、王岳川的《“走近经典”,进而“创新经典” 》、刘宗超的《“书法经典”探析 ——张海先生<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读后》、薛元明的《书法的经典和大家是历史的选择和积淀》、胡湛的《经典与创造经典》和娄家云的《创造时代 营造环境 铸造大家》等。这些文章对张海先生的观点或予以肯定,或予以丰富和发展,或在肯定中有否定;或对“经典与大家”的出现充满期待。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1:42

续:   

    关键词之五:书法展览
  众所周知,当代的书法的发展与书法展览息息相关,书法展览对当代书法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说一部当代书法史就是一部当代书法展览史恐怕也并不为过。2008年,书法展览仍是书坛的亮点。纵观2008年的书法展览,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书法展览日趋多元化。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办单位日趋多元化。2008年,除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册页展、草书展、新人展、篆刻展、刻字展、隶书展等书法展览之外,还有民间单位主办的书法展和专业媒体主办的书法展,前者如由长城书画院主办的“拳拳五人行”系列展、苏州锦昌画馆主办的“2008?全国青年优秀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和南京随园书社主办的“第三届性灵派全国书法作品展”等,后者如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中国书画杂志社等主办的“ 第五届全国书画专业媒体书画年展”。二是形式日趋多元化。既有单项展,又有综合展;既有个人展,又有团体展;既有交流展,又有邀请展;既有主题展,又有研究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书法展览持续不断,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有各种不同单位主办的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展览不下40个。
  三、书法展览与书法研讨同步进行。如主办草书展的同时,主办草书论坛;主办鲍贤伦先生的宁波个展的同时,主办鲍贤伦书法研讨会;主办“拳拳五人行”书法系列展时,也主办其系列研讨会等。书法展览与书法研讨的同步进行,有助于提升书法展览的层次,有助于扩大书法展览的影响。
 

    关键词之六:××门
  “××门”现在已然成了网络流行语。“××门” 起源于著名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是一个政治事件,但现在的“××门”已然超出了政治范畴,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举凡任何新发生的一些丑闻或新闻(主要是丑闻),只要他们是一些具有很强的新闻效应,能引起社会广泛公众关注和兴趣的事件,都可沿用“××门”的叫法。
  2008年的书坛可谓“门”起“门”落,热闹非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书法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西泠门”“草书门”和“篆刻门”。
  2008年1月25目,中国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问题。此消息一经公布,不啻于在书坛引发了一场强烈的地震。有人认为,此举是 “卖社”,是斯文尽丧;有人认为,此举是对权力的献媚;但西泠印社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书法家网站、中国篆刻网记者专题采访时,则认为这个决定是“基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是“扩大专业空间和社会影响空间”,并“进一步把西泠印社的品牌做大做强”的需要。一时间风生水起,双方各执一词。但由于反对声极为强烈,西泠入协暂告中断。日后如何发展,人们正拭目以待。
  而所谓的“草书门”事件,一则是指被正式邀请的媒体受到邀请方的集体冷遇,他们搞不清自己的身份,他们除了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和拿了点车马费之外几乎无事可做,处境极为尴尬;而非正式邀请的山东某网站的工作人员却可以深入现场,大拍特拍;二是指细心的网友从山东某网站上传的图片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一些评委的选票是由工作人员填写的。以上两点经网络曝光后,一时间,舆论哗然,“草书门”由此产生。
  至于“篆刻门”也是由细心的网友们发现的。网友们从现场的评审图片和后来的入展获奖名单中发现了如下事实:一是有人居然既是参赛者,又是工作人员;二是评审期间,学生居然与自己的评委老师并排而坐;三是工作人员不但不避嫌,反而获大奖;等等。于是,篆刻门就这样产生了。
  关键词之七:书法申遗
  2008年,“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关于书法申遗,书法界的看法不一,整体上以支持居多。
  北京大学书法所副所长王岳川认为:“如果书法被韩国或日本抢先成功申遗,我们再去跟人家争谁是书法的原创国,这将使所有中国人蒙羞。我们应捍卫自己的文化权利。”
  旭宇认为,书法申遗是“以国家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书法要申遗,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我们的书法艺术,也是向世界推广我们的书法文化。”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辅圣也认为:“书法申遗可以促使机制完备,提醒国民重视自己的文化。”
  而著名书法家张森则认为,书法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如果说书法必须要申遗,那么青铜器、兵马俑这些已经被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都要申遗呢?
  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小京也反问道:“如果书法没有了,申了遗又能怎样?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关键在于最好的书法在哪里,这需要落实于具体工作。”
  评论家徐建融也提出了同样的疑惑:“大多数人都认为申遗是在为‘活化石’保留历史记录,如果仅仅为了这个理由,那么书法申遗的价值已经失去了一半。显然,登记不是目的,书法在中国并非濒临失传,通过申遗使书法在现实中发扬光大,这才是责任所在。”
  不过,不管书法届人士对书法申遗如何争论,书法申遗目前已在稳步推进中。
  
关键词之八:书法润格表
  2008年9月23日晚,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几位主要领导在一画廊和几个画廊的老板座谈,并制定了一份“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润格表”。在这份“润格表”中,他们按照会员在书协里的级别,从高到低排列了其作品价位。
  此事在网络和非书法专业报刊曝光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议由此展开。
  著名评论家斯舜威先生在《书法报》撰文认为,由组织出面“集体定价”,是一个创举 是一件值得称道、值得肯定的事情。并说,这是一种探索,对各种各样的探索,多一点鼓励,也总比“泼冷水”要好。而张瑞田在其《润格一纸 忧思几许》一文则对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的这一做法提出了批评。张先生认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润格表》没有积极的意义,除了主席、副主席是受益者之外,广大会员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看客。如我看来,与其搞这么一个没有任何操作性的润格表,不如多搞几次会员读书会,提高书法家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书法家对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思考。”
  此后,杨卫列、裴志强、华砚斋、王俭廷等人也纷纷撰文加入讨论。杨卫列认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出台的这一举措实在荒唐,是官本位在书法市场的典型体现;裴志强先生则为“为书法集体定价鼓掌”;华砚斋先生著文《从“书协润格”谈书协》,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的“润格表”辩护;王俭廷先生则更是直言:“艺术水平是润格的唯一标准”。
  而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制定这份价目很有必要,因为长期以来,书法作品的价格没有一个规范,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作品的真实价格。制作这份“润格表”“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艺术家的尊重,体现书法家的价值。”
  说不尽的“润格表”!
注:本文的撰写参阅了一些报刊、网络资料,在此无法一一列出,谨对相关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2:19

22222

图片附件: 2.jpg (2009-6-26 20:32:19, 345.73 KB) / 下载次数 118
http://bbs.zgybsf.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Y1MTB8MzQ2YjMzOTN8MTczMzEwMjkwOXwwfDA%3D


作者: zhzjywxjs    时间: 2009-6-26 20:32:25

说得好,写得更好,学习!!!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3:59

000000

图片附件: 不由自主.jpg (2009-6-26 20:33:59, 80.72 KB) / 下载次数 112
http://bbs.zgybsf.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Y1MTF8ZGY3ZTc5NmJ8MTczMzEwMjkwOXwwfDA%3D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4:28

一封特约征稿函的四种处理方式

                                                                                            杨卫列
                                                                                 
    公元2008年,在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150天的那一日,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各自收到了一封特约征稿函。这封特约征稿函是由北京中华世纪名人艺术中心发出的,函上称,本次征稿活动的主题是“我为奥运添光彩”,为了保证其高质量、严肃性和权威性,主办单位决定不面向社会广泛征稿,而是采取向知名书画家特约的形式来进行,希望收到此特约征稿函的知名书画家们踊跃参与,为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献出自己的一份爱,云云。

  张三收到这封特约征稿函后,看了又看,兴奋不已,说:“我终于成为知名书画家了。瞧,人家都给俺发来特约函了,哈哈!”张三陶醉在“知名”的光环中,完全忘了自己身在何处。陶醉之余,张三赶忙按照特约征稿函的要求寄出了自己的简历和精心创作的两幅作品,随之一同寄出的还有那部未来的豪华作品集的优惠购书款368元。

  李四收到这封特约征稿函后,瞧了又瞧,欣喜之至,说:“我终于成为知名书画家了。看,人家都给俺发特约征稿函了,嘿嘿!”李四沉醉了,李四把特约征稿函的正文供奉在自己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一有人来,便说“你看你看,人家给俺发特约函了”,全然不提及那368元的事。每当人家投来羡慕的眼神时,李四感觉舒坦极了。从这之后,李四便在自己的艺术简历中赫然添上了隆重的一笔:曾特约为北京中华世纪名人艺术中心主办的“我为奥运添光彩”书画活动创作书法精品。

  王五收到这封特约征稿函后,看都没看,刺啦刺啦几下,便将其撕得粉碎,然后掷向身边的废纸篓,嘴里还恨恨的说:“小样,这点小伎俩俺见得多了,无非是打着弘扬书画艺术的旗号,以纪念某位名人或庆祝某种活动等为名义,以骗取不义之财为目的,以乱封帽子为诱饵,诱使那些涉世不深者、徒好虚名者上钩。不过,想要让俺上钩,你还嫩了点,哈哈,哈哈哈哈……”

  赵六收到这封特约征稿函后,看了又看,并把它与以前收到的类似的特约征稿函比较了又比较,叹息道:“怎么这么点小伎俩总会有那么多的书画爱好者上当呢?为了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我必须做点什么了!嗯,就这样。”于是,他结合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剖析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参与心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撰写了一篇所谓的分析文章,投诸报刊。他想,自己这样做,也算是为书坛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为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5:05

书法之痛

杨卫列


A与B在Q聊。
聊书法。
聊得正欢。
B:冒昧地问一下,您是中书协会员吗?
A:
B的头像迅速暗淡。
A羞愧难当。



A羞愧难当。
A拜名师,找“大伞”,不惜血本。
几月之后,A入国展,获大奖,终成“正果”。


A与C在Q聊。
聊书法。
聊得正欢。
A:冒昧地问一下,您是中书协会员吗?
C:
A的头像顷刻暗淡。
C羞愧不已。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5:20

也谈“骂贴”(略)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5:39

谨慎宣传

杨卫列


  近日,有网友在中国书法家论坛撰文指出,上海某知名书法家从自己精心书写的几十幅作品中精心挑选了九幅作品,在上海某书法专业刊物上刊登了一个宣传专版,九幅作品中错字漏字竟达十几处之多,如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写颠倒了,将“闲拂尘埃勘鼎钟”之钟错成“锺”,将“潭影空人心”错成“潭影空人性”,诸如此类。
  老实说,书法家漏抄、错抄、不会繁简互换,在当今书坛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这一回错漏如此之多,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将我“雷”倒了。
  书法本是一种文化,既是一种文化,书写正确、不错抄、不漏抄当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文化体现于何处?像这一回上海的这位书法家在有限的几幅作品中竟错误连连,岂不真应了坊间的一句质疑:书法家们,你们除了写字,还会什么?
  书法家出作品专版,目的无非是宣传自己,让读者了解自己,展示自己的艺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些原本都是好事,无可厚非。尤其在当今这个“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适当的宣传也是必要的。但好事总得要办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书法家在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之前,本着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审慎认真地书写每一幅作品,反复检查自己所书写的内容,力争将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不作认真准备,马马虎虎,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到时候,像这位上海书法家那样,白纸黑字,错误尽现读者眼前,贻笑大方不说,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宣传反被宣传误了。而且,对于文化素养不高的读者,这位书家的错误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
  当然,书法家在宣传专版中暴露出如此低级的错误,首先与自己的文化素养、书写态度等因素有关。不过,专版的责编、杂志的主编也难辞其咎。我是不大相信一般读者都能一眼指出的错误,我们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责编、主编会看不出来。可能的解释是,不是他们看不出这些低级错误,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位颇有名气的作者过于信任,根本就没有仔细审核;抑或是看了,也发现了,但碍于收了人家版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将错误百出的专版发行了,读者的利益受损了,书法家的形象降低了,杂志的声誉也被破坏了。因此,提醒想出版专刊的书家与报刊编辑:要各负其责,谨慎宣传!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6:04

这个培训班办得好!

杨卫列


      近读2009年4月1日的《书法报》,获悉河南省书协举办的书法理论培训班于3月21日在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科技园区开班,来自全省的50余位理论作者参加了开班仪式。这不禁让人为之一振。
  在今日书坛,书法培训班可谓比比皆是,门庭若市。与之相反的是,书法理论培训班少之又少,门庭冷落。河南省书协敢于迎难而上,举办书法理论培训班,这无疑是一种智慧之举,值得称道。
  众所周知,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书法人普遍重创作,轻理论已是不争的事实。书法创作者机会多,成名快,获利多,地位高;书法理论研究者机会少,成名难,收入少,地位低。书法理论研究的处境十分尴尬。河南省书协举办此次书法理论培训班,无疑凸显了河南省书协对于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视,凸显了书法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这种来自书协高层的重视,不仅会让书法理论研究者看到理论研究的未来,提升其从事理论研究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书法理论研究者眼界的开阔,有助于良好的书法理论研究氛围的形成,从而最终促使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然,书法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举办一两次理论培训班就可以奏效的,但有总比无好,尤其是在当今书法理论研究队伍相对弱小、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这种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譬如,西中文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治学经验提出的书学研究要具备的四个意识对有志于书学研究的同志就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周俊杰、姜寿田、李放诸先生的发言,对书法理论研究的从业者也大有裨益。
  衷心希望这样的理论培训班多些,再多些!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6:37

333333

图片附件: 3.jpg (2009-6-26 20:36:37, 259.23 KB) / 下载次数 84
http://bbs.zgybsf.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Y1MTJ8ZDQ3MDEwNTh8MTczMzEwMjkwOXwwfDA%3D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6:49

本帖最后由 杨卫列 于 2009-6-26 20:38 编辑

44444

图片附件: 4.JPG (2009-6-26 20:38:51, 149.46 KB) / 下载次数 82
http://bbs.zgybsf.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Y1MTN8OTRmMTMwOTJ8MTczMzEwMjkwOXwwfDA%3D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9:11

55555

图片附件: 5.JPG (2009-6-26 20:39:11, 152.21 KB) / 下载次数 87
http://bbs.zgybsf.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zY1MTR8YWU5M2YwMzN8MTczMzEwMjkwOXwwfDA%3D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9:37

被尊为“大师”之后

杨卫列



A被尊为“大师”。
“我是大师?”
A很困惑。



A被尊为“大师”。
A于半推半就中接受了。
“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的吧。”



A被尊为“大师”。
A欣欣然接受。
从此,A以“大师”的名头行走于艺术界。



A被尊为“大师”。
“你才是大师呢!你们全家才都是大师呢!”A愤愤然。
人们迷惑不解。



A被尊为“大师”。
A昭告天下,坚辞之。
“我连‘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39:57

慎言大师



杨卫列



   最近,随着某国学大师形象的轰然倒塌,大师一词重又热乎起来。所谓大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有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推崇的人;某些棋类运动的等级称号;对和尚的尊称。后二者与本文无关,舍弃不论。分析释义,我们可以得知,大师必须兼具两个条件:一、有很深的造诣;二、为大家所推崇。换句话说,有很深的造诣,但不为大家所推崇;或仅为大家所推崇,而没有很深的造诣;均不足以为大师。但我们以此标准来衡量当今书坛,虽不敢说当今书坛无大师,但至少也可以说是寥若晨星。不过,让人不解的是,我们放眼网络、报刊和现实生活时,会惊奇地发现大师如过江之鲫,一不小心你就会撞上一位大师,说当今书坛遍地是大师恐怕也不为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滥封大师的怪象呢?
  一是迎合世俗的心理。世俗中的人常有这样的心理,即好听美言,不喜诤语。能像季羡林老那样勇于辞去国学大师”“国宝”“学界泰斗三顶桂冠的不能说没有,但至少也是凤毛麟角。因此,送他人一顶大师的帽子,正是对这种世俗心理的迎合。
  二是人情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尊师,于是便尊大师;重友,于是便尊大师;非,则礼尚往来,今天你送我一顶大师桂冠,明天我回送你大师桂冠一顶。正所谓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利益驱动。众所周知,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总是如影随形,有便有。捞得一顶大师的桂冠,会让对名人有着与生俱来崇拜情结的国人敬仰有加,于是便随滚滚而来。
  这种滥封大师的现象,使伪大师遍布书坛。伪大师遍布书坛,有百害而无一利。今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其一是造成一种艺术繁荣的假象,不利于书法的未来发展。当代书法艺术由于展览的拉动,较几十年前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益浮躁的时代,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是一个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时代,是一个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是一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而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书法的未来发展。说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恐怕也并非杞人忧天。因此,这个时代不用说大师遍地只能是海市蜃楼;就是出现大师了,也不过是屈指可数。而当今书坛,大师遍地的假象的出现,只会让很多书法人对书法前景普遍缺乏忧患意识,整日沉醉在虚假的繁荣中沾沾自喜,难以自拔,而这势必会影响到书法的创新和发展。
  其二是造成大师的贬值,从而导致信任的严重缺失。大师是一个时代艺术的标杆。这种标杆人物必定是少而又少,是人人敬而仰之的。人人皆可为大师的时代,注定是大师缺失的时代。更可怕的是,众多的伪大师充斥书坛,一旦被人们识破,那种破坏性几乎是灾难性的。它会让人们对书坛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对真正的大师投去怀疑的目光,而这些给书坛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其三是造成艺术市场的混乱,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当今的艺术品市场,真正能够对艺术品价值作出准确判断的人并不多。流行语有钱收藏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无钱收藏说的就是这一事实。正因为如此,很多的收藏者,其对艺术品收藏的基本判断就是看名头。而伪大师的作品充斥艺术市场,显然是对艺术消费者的欺骗,必然会对其合法权益构成侵害,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
  慎言大师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40:16

呼唤小品

杨卫列

  日前,中国书画名家藏品小品展在上海朵云轩开幕。读此消息,倍感欣慰。
  在当代书坛,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和展厅效应,展览作品盲目求大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走进展厅,三尺、四尺已是“小品”,六尺、八尺也很平常,丈二、丈六并不少见。写大字的,作品大尺寸;写小字的,多块拼接也要搞成大尺寸。一时间,唯“大”是从,展厅中处处悬挂着巨幅“帷帐”,从墙顶拖曳到地面,直令观者须远视、仰视才能得见。
  其实,展厅作品过大并不是什么好事。其一、不利于观摩者现场学习研究。由于作品过大,观摩者除了感受到形式上的强烈震撼和对作品有种模糊的整体印象之外,根本无法对其细部一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二、使作品集的印制质量大打折扣。作品字径过大,幅式过大,印刷时对作品图片进行大幅度的压缩便不可避免。如此,作品的细部便会大量流失。对哪些由小作品拼接而成的大作品来说,为了保证作品图片的清晰度,只能选择局部刊登,而这又让读者难以了解到原作的全貌。其三、大幅作品给原作的收藏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与之相反,小品则优点多多。由于其小,书写时,无需鼓弩为力,随意写来,更见情性;由于其小,可置于案上,可悬挂于墙上,细细把玩,慢慢揣摩。还是由于其小,作品图片无需大幅度压缩,甚至可以原大印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作品图片质量接近于原作,更有利于读者玩赏。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中国书画名家藏品小品展”很有意义,它给盲目崇“大”的书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们重新忆起在盲目崇“大”的展厅效应之外,还有另一种别样的、更接近于书法本质的书写。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40:59

由《中国画圣——齐白石》将开拍想到的


杨卫列


15期《书法报》上获悉,电视剧《中国画圣——齐白石》将开拍。
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
长期以来,书画艺术家的影响多局限于圈内,一旦走出书画圈,其影响便十分有限。一般艺术家如此,即便是画圣齐白石也莫不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宣传方式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宣传平台多种多样,传统的有报刊、广播,现代的有电影、电视和网络。但就宣传效果来说,电视却有着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优越性。论普及性,电视广于网络;论接受门槛,电视低于报刊;论形象性,电视强于广播;论深度宣传,电视超过电影;论受众的广泛性,电视胜过报刊、广播、电影和网络。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湖南省湘潭市文化局与湘潭市月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中国画圣——齐白石搬上荧屏,并且以分级电视剧的方式来再现白石老人传奇的一生,实为一种睿智之举,很有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它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对白石老人进行深度宣传,让受众对其成长经历、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能最大限度的扩大白石老人的艺术影响力,扩大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一般受众中的影响。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41:34

关于红包评论”:http://bbs.zgybsf.com/thread-20345-1-1.html

关于“红包评论”


杨卫列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艺术评论界有一个大致“红包评论”的市场“潜规则”:以千字计算,写一篇评论文章,“关系户”至少500元,无关系者1000元至2000元。当然,这个标准仅仅指一般评论家,如果要找知名艺术评论家写评论则更高,最高的可达千字万元。(摘自2009年3月21日《美术报》朱同的《书坛画界的“红包评论”问题》一文)
  评论与“红包”本无甚关联,但现在它们却居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评论成了“红包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一言难尽。
  一、为什么会有“红包评论”?
  “红包评论”自古有之,于今为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与评论家无法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关。评论家也是人,也跟大家一样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被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包围,他们也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师长领导。一旦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师长领导提出要求或替他人提出要求,让自己给写篇评论,捧捧场,评论家还真的不好拒绝。拒绝吧,违背人情,伤害对方;答应吧,顺应人情,伤害自己。思来想去,权衡再三,最终还是不得不答应下来,勉力为之。同样,书画家也是人,也跟大家一样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也同样处于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也会想,既然评论家已经答应给我写评论了,本着礼尚往来的仪节,我也总该意思意思吧。于是,送过去一个“红包”,“红包评论”就此产生。
  其二是与评论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关。在古代中国,文人大多清高,耻于言利,唯恐自己的身上沾染了铜臭气。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人已经不再耻于言利,有的甚至公开言利,因为他们更信奉古人的这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书画家这样认为,评论家也同样抱有这种看法。正因为彼此双方都有这样的共识,“红包评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书画家看来,评论家为自己撰写评论,付出了他们的劳动;付出了劳动,当然应该获取相应的报酬。而在评论家看来,我给你写评论,我付出了自己的劳动;我付出了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自然无可厚非。
  其三是与评论家的处境和付出不成正比有关。在当今书画界,评论家的处境十分尴尬,对书画家进行有胆有识、客观公正的评论,不但难以受到书画家的欢迎,而且也常常被书画报刊拒之门外。难以受到书画家的欢迎,是因为我们很多书画家都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喜听媚语,而不好诤言;常常被书画报刊拒之门外,是因为书画报刊领导担心这种评论会给自己的报刊带来一些不必要麻烦。因此,评论家有胆有识、客观公正的书画评论很多时候连发表的去处都难以寻觅,更别说赚取可观的稿费了。退一步说,就算是能发表了,那稿费也仅仅是象征性的,与评论家的付出根本不成正比。因为,好的评论家写就一篇好的书画评论并不是拍拍脑袋那么容易的事,为了对书画家负责、对报刊负责、对读者负责和对自己负责,他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集书画家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然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力求客观公正。这其中的甘苦,谁人能知?谁人能解?而当评论家的辛苦劳动不被理解时,评论家转而为“红包”写作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四是与评论家难以坚守独立的批评品格有关。独立的批评品格,是做好一个评论家必须具备的品格;但独立的批评品格却又是最难坚持的。偶尔坚持一次也许不算艰难,始终如一的坚持则殊为不易;让一个评论家坚持也许不算艰难,让所有的评论家都来坚持则殊为不易。更何况,评论家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也要衣食住行,他也会受到人情的干扰,他也会受到金钱的诱惑,因此,当“红包”出现时,没有绝对定力的人,想要坚守独立的批评品格恐怕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在当今书坛,在有胆有识、客观公正的书画评论普遍不受欢迎、不被理解的情境下,这种坚守便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评论家不能坚守独立的批评品格,转向“红包评论”,固然有评论家自身的原因,更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二、“红包评论”的实质
  “红包评论”虽也有可能出现有胆有识、客观公正的书画佳评,比如,当书画家是真正的、出类拔萃的高手时;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红包评论”虽曰评论,却只有评论之名,而无评论之实。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红包评论”已经远离了评论的特质,其实质就是谀人。
  评论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是实事求是,是客观公正。“红包评论”无法做到这一点。从“红包”的施受方,即书画家这方来说,他给你拿“红包”,让你给他写评论,往往不是为了倾听什么你对他的客观公正的批评的。也就是说,客观公正的评论不是人家所期待的。那么,书画家内心的真正期待会是什么呢?就一般常情而言,显而易见,是想借助你手中的笔为他锦上添花,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为他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从“红包”接受方,即评论家的角度来说,要做到评论的客观公正简直是不可能的。中国有句俗语: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红包评论”者也是难以跳出这一怪圈的。试想啊,你若拿了对方的“红包”,却仍傻乎乎的直言不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不是借评论之名,行吹捧之实,人家凭什么给你“红包”!因此,从你决定接受或拿了人家书画家“红包”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别无选择,你只能按照人家书画家的期望去做,去完成你谀人的使命。
  三、“红包评论”的危害
  “红包评论”是一种谀人的评论,其危害甚大。
  其一是极易导致评论家丧失独立的批评品格。独立的批评品格是成就公正客观的评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要保持独立的批评品格,就必须从拒绝“红包”做起。评论家一旦受到金钱的诱惑,决定接受或已经接受对方的“红包”,就必然会受到对方金钱的挟制,这时候,想要再保持独立的批评品格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于是,剩下的就只能是揣摩对方的心思,满足对方的期望,所谓的“我手写我心”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其二是极易导致书画评论批评功能的丧失。批评功能是书画评论的最重要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可能因“红包评论”的出现,而丧失殆尽。这决非危言耸听。打开书画报刊,吹捧文章充斥其间,书画评论成了书画表扬的代名词,就是重要的明证。当然,造成书画评论批评功能的丧失,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红包”对书画批评的介入不能说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不利于书画家的成长、进步。由于“红包评论”是一种谀人的评论,这种评论多阿谀之辞,乏公正客观。这样的东西多了,久而久之,必然会使书画家飘飘然,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不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势必会影响到书画家的进一步成长和进步。
  其四是不利于书画爱好者审美能力的提高。提高书画爱好者的审美能力是书画评论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提高书画爱好者审美能力呢?关键的一点,就是给书画爱好者提供有胆有识、客观公正的优秀评论文章,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但“红包评论”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相反,它还会模糊书画爱好者的双眼,误导书画爱好者,让他们分不清是非好坏美丑。
  四、“红包评论”与书画家鬻书鬻画同情同理吗?
  近来,有一种观点颇有市场。这种观点认为,评论家写“红包评论”与书画家鬻书鬻画同情同理。果真如此吗?我以为,这二者虽形似而实非。说其形似,是指不管是评论家给书画家写“红包评论”,还是书画家鬻书鬻画,这其中都有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都有商品交换行为。说其实非,是指评论家给书画家写“红包评论”与书画家鬻书鬻画有根本的区别。其根本的区别有以下三点:一是书画家鬻书鬻画基本上不会影响到书画家人格独立;而评论家给书画家写“红包评论”则极易导致其丧失独立的批评品格。二是书画家鬻书鬻画时,必然是尽心尽力,力求为购买者提供自己的最好水平的作品;而评论家给书画家写“红包评论”虽也尽心尽力,但写出来的评论往往是在抬轿子,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这样的评论当然算不上好的评论。三是书画家鬻书鬻画涉及的是买卖双方,即书画家和收藏者,基本上不涉及第三方,因此,鬻书鬻画的书画家只要对收藏者负责,让其满意就足够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要书画家尽心尽力,就决非什么难事。但评论家给书画家写“红包评论”就不同了,其涉及的不仅仅是书画家和评论家,而且还涉及到第三方,即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因为,书画家之所以要请评论家为自己写作“红包评论”,其目的决不是要将评论家为自己写作的“红包评论”藏之深山;相反,他是要将评论家为自己写作的“红包评论”广而告之的,以期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对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从理论上说,评论家给书画家写“红包评论”就决不能仅仅只对书画家负责,更要对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负责。但在实际写作中,让写作“红包评论”的评论家同时做到这两个负责,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认为评论家写作“红包评论”与书画家鬻书鬻画同情同理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因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外在的表象,而没有探究到表象背后的实质。如果说,非要找出“红包评论”与什么同情同理的话,我倒觉得,评论家给书画家写作“红包评论”与影视明星为一些商家的产品作形象代言人有颇多相似之处。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42:49

评论的风险

杨卫列


    

  A好评论。
  A给书法家B写书法评论。
  A在书法评论中,盛赞B的书法碑帖兼容,入古为新,功力深厚。
  然而,时隔不久,网上即有人爆料:B的书法99%以上为他人代笔。
  A惊诧不已。


  

  A好评论。
  A给书法理论家C写推介评论。
  A在推介评论中,盛赞C视野开阔,目光敏锐,思想深刻。
  然而,时隔不久,网上即有人发帖声称:C的某篇获奖文章90%以上是抄袭自己几年前的本科毕业论文,并且将两文对照刊出。
  A尴尬不已。



  

  A好评论。
  A给书法官员D写书法评论。
  A在书法评论中,盛赞D为官清廉,洁身自好,热爱艺术,关心艺术。
  然而,时隔不久,即有权威新闻媒体在头版头条刊登新闻:D因严重经济问题被依法提起公诉,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A羞愧不已。



  

  A叹息不已。
  A终于有所悟:原来,评论也是有风险的。
    A从此绝评论。

作者: 柳长忠    时间: 2009-6-26 20:49:49

善于思考的卫列,喜欢你的文字。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26 20:51:09

善于思考的卫列,喜欢你的文字。
柳长忠 发表于 2009-6-26 20:49

谢谢柳老师鼓励!

作者: 管布坤    时间: 2009-6-29 20:18:28

产量高!
质量也高!
作者: 陆舍无    时间: 2009-6-29 20:52:42

都是耐看的文章,有感而发~~~
作者: 天亮以前    时间: 2009-6-30 09:20:02

文与字都喜欢,很清新,学习了。
作者: 崇义    时间: 2009-6-30 09:58:21

杨卫列看到的世界都是灰色的,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极度仇视,这样长久下去,人要生病的。哈,有意思,虽然有遗憾,有不少难如人意的人和事件,但是生活还是美好的。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30 10:52:53

杨卫列看到的世界都是灰色的,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极度仇视,这样长久下去,人要生病的。哈,有意思,虽然有遗憾,有不少难如人意的人和事件,但是生活还是美好的。
崇义 发表于 2009-6-30 09:58

先生言重了,呵呵!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30 10:58:06

谢谢布坤、老无和天亮以前的鼓励!
作者: 张文海    时间: 2009-6-30 11:30:53

求道为真,顶!
作者: 杨卫列    时间: 2009-6-30 19:13:47

求道为真,顶!
张文海 发表于 2009-6-30 11:30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