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贝”
闲时常逛文化市场、古旧书肆,出差在外,也常流连于此。遇到喜欢的图书、碑帖、书画之类,不管新古,只要觉得对工作学习有用,价格也可以接受,当购藏之。偶遇心爱之物,价格却不菲,也常捂紧钱袋,犹豫再三,但最终还会倾我所有,志必得之。以后的日子尽管免不了囊中羞涩,但宝物在握,摩挲于手,乐融于心,快意棉棉,岂他乐所能代之。无意做什么藏家,但二十年下来,家中到也多了些自认为宝贝的家什,权可敝帚自珍。
适逢《中国硬笔书法论坛》“实力书家在线”开通,论坛里的朋友很多都是书法前辈,或鉴藏大家,可能也有如我一般附庸好古之人,家中自会藏有自己心爱的“宝贝”,今不揣浅陋,在此将家中所藏呈与大家,一为就教于前辈,指点迷津,再者希望能与论坛中的朋友共赏。
《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 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又称“中华小字本”
《古今图书集成》是由康熙、雍正年间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篡的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于康熙三十九年开始编篡,期间经历了康熙驾蹦,主篡易人等一系列变故,至雍正三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二十五年。全书1万卷,总目40卷,后附考证24卷。该书力图囊括天地间所有事物,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个汇编,分别述天、地、人、物、理学、经济。下为32典,典下又分下6109部。
《古今图书集成》编篡内容极其广泛而丰富,基本上包容了雍正以前我国古代社会所形成和积累的知识的各个门类,向来有中国的古代百科全书之称。今天一般人很少接触它,对它的价值也缺少了解,可能是宣传和出版的原因,其实它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完稿于雍正三年(1725)并开始以清内府所藏铜活字印刷,共印64部,以白色棉纸和连史纸各印30多部,白色绵纸用于宫廷陈设,连史纸用于颁赐大臣。
光绪年间,西方人在中国开始兴办各种事业,他们十分重视《古今图书集成》,希望以此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人美查兄弟以铅活字印1500部,惜校勘不精,错字教多,其价值大受影响。
清朝末年,照相石印技术传入我国并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它比木刻和活字印刷要省力得多,而且能保持原书面貌。鉴于铜活字本流传日稀,遂于光绪十六年(189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上海同文书局商定,以清雍正四年活字本为底本,原大照像石印,印刷100部,书品装潢、开本大小与底本完全相同。石印本虽印了100部,但只有一部分运出上海,未及运出者毁于火灾,存于世也寥寥可数。
根据以上情况,上海中华书局购得原为康有为所藏的铜活字本,1934年用胶版影印,将原来九页缩为一页,目录四页缩为一页,印成16开本,用连史纸印刷出版。此次印刷在社会上得以流传,称为“中华小字本”,我所收藏即为此次所印刷版本。后,台湾又以此“中华小字本”作底本影印出版,1985年,四川巴蜀书社、北京中华书局联合将中华小字本影印出版,印成16开精装本,并请广西大学学者重订《古今图书集成索引》,使这部煌煌巨书更为完善,为今人的使用提供的方便。
《古今图书集成》成书到现在已近300年历史,共有7种版本。首版铜活字印刷流传下来的已不多,保存至今约有20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部,北京国家图书馆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三部,其他分藏于中华书局、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等,就我所知,徐州图书馆也藏有一部。国外藏有3部,分别是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各一部。
我所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为理学编中4典之一,〈字学典〉辑录汉字的音义、字体、书法、声韵、方言、文房用具等资料,为12卷24部。如书法项中列: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草书、书家、书画部记事等,分录前人论述,内容十分详细。
现择录一则,书画部记事中载:“吴志赵达传注,皇象幼工书。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曹不兴善画,孙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御,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
此套图书为十二年前在一老者(他在公园里摆摊卖自己所藏图书),索价人民币一千,最后还价800元购得。此前,曾归上海的书法家计遂生所有,这套书的蓝布包装即为先藏者所做,上题“字学典大成”钤印“遂生”
东魏《敬使君碑》,民国塌,剪裱本,梨木封面。
大凡研习书法的朋友对古代的碑帖塌本并不陌生,而且很多人也在千方百计搜寻自己喜欢的碑帖塌本。其实,碑帖的存在远不只是书法意义上的,它更多承载着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文化非常发达,起重要的表征就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非常悠久,而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依赖着碑帖才得以传载的(殷周甲骨、青铜器,战国后出现的石质材料等都应包含在广义的碑帖之中)。
碑和帖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碑,最初指立于庙门、墓冢前没有文字的一种特定竖石,上部略呈尖状。西汉时期才开始在竖石上刻字,形成后世碑的雏形,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具有碑额、碑身、碑趺(即碑座)的完整定型的石制碑刻。后来,石刻文字也陆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形式,有碣、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造像、经幢、塔铭等。广义上讲,这些形式都属于碑,碑就是各种石刻文字形式的总称。
帖的本义,原指古人书写在丝帛上的字迹,后来把流传于世的前人尺牍、书信、便笺等可供书法学习临摹之用的都统统称之为帖。北宋以来,将历代名人墨迹摹勒上石(或刻木),也称为帖(最早也最著名的当数宋淳化年间官刻的《淳化阁帖》)。
碑帖的塌本因选料、塌工工艺、塌墨时代、真伪等的不同,流传下来的塌本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
一,朴墨塌和擦墨塌
二,淡墨塌和浓墨塌
三,洗塌本和监塌本
四,孤本、珍本和善本
五,原塌、翻刻、伪刻
六,墨塌、朱塌、彩塌
东魏《敬使君碑》,又称《禅静寺刹前铭》、《敬显俊碑》。正书,东魏和兴二年(公元540)刻石,碑旧在河南长葛,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许莲峰得于辘轳湾,并移置陉山书院。此碑碑阳27行,行51字;阴存9列。碑文书法古意精劲,灵动不俗,应为唐楷欧、楮之先驱。初出土塌本,第七行“封鲸”之“鲸”字,第十六行,“骠骑”之“骑”字等笔画完好,稍旧塌本,第七行“渊亮”之“亮”字末勾处没损。第二十一行“至诚”之“诚”字等完好。
我所藏此碑为民国所塌,上述诸字均不同程度遭损,定为长期塌制所致。但塌工极考究,浓墨精塌,非良工无以臻此。装裱也很精致,梨木封面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于厚重。
此碑是从钢铁厂退休工人老简处购得。他手中还有一肃府本<<淳化阁帖>>,因价钱没能谈妥,至今仍觉得遗憾!已经十多年未见老简了,不知道他还好吗? 那本曾让我牵挂的<<淳化阁帖>>还在否??
欢迎光临 中国硬笔书法论坛 (http://bbs.zgybsf.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